区块链:人民网 | “四问比特币”之三:“币圈”的乱象知多少?

来源:人民网-强国论坛

编者按:5月,“币圈”吸引无数关注。5月18日,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等三大协会发布公告指出,开展法定货币与虚拟货币兑换及虚拟货币之间的兑换业务,违反有关法律法规并涉嫌犯罪。5月21日,国务院金融委重磅发声,再次阐明了金融监管部门对比特币的严监管态度:“打击比特币挖矿和交易行为,坚决防范个体风险向社会领域传递”。

炒币“热”从何而来?“币圈”乱象何在?“挖矿”如何耗能?区块链如何健康发展?带着这些问题,人民网“强观察”栏目特推出“四问比特币”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提起“币圈”,有人一夜暴富,有人血本无归。在有些人眼里,一边是“富矿”,一边是暴涨暴跌、爆仓、金融、“割韭菜”……如何看待“币圈”乱象?人民网“强观察”栏目走访了虚拟货币“资深玩家”和相关专家。

动态 | 人民网:区块链电子发票可实现发票轻量级防伪、降低用票成本:9月4日,人民网发布文章《从手写发票到区块链电子发票:降低用票成本,确保真实完整》。文章指出,2018年12月7日,在省、市、区税务局各级领导的共同见证下,广州市黄埔区(广州开发区)在“税链”区块电子发票平台上成功开出了首张电子发票,实现在区块链上开具通用类电子发票,并与支付宝、报销软件钉钉合作,打通“支付—开具—报销—入账”的全流程,实现支付后秒级开票、分钟级报销打款入账。电子发票链上开具拥有全流程加密、不可篡改、可追溯性的技术特性,与发票的业务逻辑高度吻合。区块链电子发票可实现发票轻量级防伪、降低用票成本的同时,又确保了发票数据的真实性、完整性和永久性,数据高度安全。[2019/9/4]

“炒币”玩家讲述“币圈”乱象

动态 | 人民网刊文:区块链发展渐趋理性:人民网近日刊文《2018中国互联网发展十大动向》。文章提到,从3月份央行整顿清理各类虚拟货币到8月26日银保监会等五部委联合发布《关于防范以“虚拟货币”“区块链”名义进行非法集资的风险提示》,倡导公众理性看待区块链;8月全国首张区块链电子发票在深圳落地、9月区块链被最高人民法院认证为电子数据认证的有效手段、10月北京市局开始利用区块链对临时车辆号牌进行管理;10月19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制定了《区块链信息服务管理规定(征求意见稿)》,详细规定了区块链信息服务的使用范围、提供者与使用者的行为准则,以及有关部门的监管规定与处罚措施。区块链发展走上更加理性、正向的轨道。[2018/12/29]

“从2017年进入‘币圈’,我陆陆续续投入了将近1000万人民币,但是被庄家收割后,手里的虚拟货币该‘割肉’的‘割肉’,该变‘空气’的变‘空气’,到最后账面数字连100万都没有了。”许先生是一名“币圈”曾经的“资深玩家”,他向“强观察”栏目分享了他的一个典型经历。

声音 | 人民网总裁叶蓁蓁:区块链行业没有改变:据火星财经报道,人民网总裁叶蓁蓁在今日举办的人民网区块链技术秋季论坛上针对区块链行业提前过冬的悲观论调表示:区块链行业可以概括为“四个没有改变”。第一,区块链作为新一代技术的定位没有改变,也是总书记说过的话。第二,区块链技术仍处于技术早期阶段,有待持续完善的状态没有改变。第三,区块链具有广泛应用前景的逻辑没有改变。第四,中央和各级主管部门积极推动区块链发展的态度没有改变。[2018/10/23]

2017年6月,许先生经朋友介绍,在某网站上购买了一种名叫“狗狗币”的虚拟货币,数量超过了千万枚,价值在16万元人民币左右。因为入手价格低,许先生认为这笔买卖未来可期,于是他决定长期持有。

人民网总编辑:2017年区块链产业化进程再次提速:人民日报6月21日报道,昨日,人民网总编辑、人民网研究院院长、移动互联网蓝皮书主编余清楚在“第三届全国党报网站高峰论坛”上发布了《中国移动互联网发展报告(2018)》。《报告》指出,2017年,中国移动互联网连续出台法律法规,加快产业布局,推动关键技术创新,推动中国人工智能领域在技术研发和产业应用层面取得突出成果,区块链产业化进程也再次提速。数字经济贡献率提升,成为经济发展重要引擎,在拉动新增就业、拉升GDP等方面都表现出强劲活力。[2018/6/21]

“狗狗币”的价格确实被人“炒”了上去。2020年底,到了“收获”的时间了,许先生不仅打不开当时购买“狗狗币”的网站,就连搜索也搜不出来了,许先生这才意识到,他已经被人“割韭菜”。

许先生向“强观察”栏目透露,被“割韭菜”的玩家远不止他一人。在“炒币”的那段时间里,他结识的虚拟货币玩家大都经历过币价暴跌、交易通道关闭等等之类的“暴雷”事件,损失严重。

虚拟货币“登”上了法院裁决书

实际上,“币圈”乱象已构成了犯罪。

中国裁判文书网上的数据显示,从2011年开始,共有2130份刑事案件的判决书与虚拟货币有关,数量逐年增多,2020年达到最高量595份。今年到目前为止,有167份判决书与“币圈”有关,这些案件中涉及到了“罪”“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妨害信用卡管理罪”“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等多种罪名。

“强观察”栏目梳理发现,在这些案件中,虚拟货币充当着不同角色,例如,在有的案件中,虚拟货币是运用最新金融科技的“理财产品”;有的则是组织捏造出的“商品”和“积分”;甚至在一些案件中,虚拟货币还充当了支付资、资以及的工具。这些案件波及范围广,涉案金额动辄成百上千万,对社会造成了十分恶劣的影响。

“从中国、韩国、美国、日本等国家的判决书来看,与虚拟货币交易炒作相关的刑事案件,多集中在罪、非法集资、非法发行证券等方面。”中国银行法学研究会理事肖飒表示,我国与虚拟货币相关的刑事案例中,还出现了大量组织领导活动罪,严重影响了社会管理秩序,涉及人员众多,涉及金额特别巨大,社会危害之大显而易见。

在投资成为投机的“炒币”风潮中,专家提醒广大投资者要注意其中的法律风险。

“交易虚拟货币是非法活动,一旦产生风险,个人或企业的虚拟货币财产是不受法律保护的。”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赵磊表示,由于虚拟货币本身的不合法性,所以对于涉及虚拟货币交易的案件,各地法院能够依据《关于防范代币发行融资风险的公告》中的相关规定,判处有关交易合同无效,交易造成的后果和引发的风险由投资者自行承担。

赵磊建议,投资者在接触一个新的投资产品之前,首先一定要确认它的合法性,其次要补齐相关的专业知识,避免有人利用理财的外衣,去干犯罪的事情。

打击虚拟货币违法犯罪行为

面对我国监管的连续升级,一些游走在法律边缘的虚拟货币玩家打起了把生意转移到海外的想法,认为这样就可以躲开中国法律的监管,即使自己违法犯罪,中国刑法也是“鞭长莫及”。

“事实并非如此,如果相关业务触及我国刑法,凭借‘犯罪地’的扩大解释,我国刑法也可依据属地管辖对其规制。”肖飒表示,区块链、虚拟货币相关活动往往是通过计算机网络来展开的。我国《刑事诉讼法解释》第2条第2款针对主要利用计算机网络实施的犯罪,将“犯罪地”的概念作了扩大解释,即使从业机构主体、业务转移到在外国,但只要其市场主体有中国人,且中国人的财产遭受损失,则我国就可以是“被害人使用的信息网络系统所在地”“被害人被侵害时所在地”或“被害人财产遭受损失地”等,我国司法机关仍可对从业机构的犯罪行为进行管辖。

“对虚拟货币的监管不断升级,目的就是打击违法犯罪行为。”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刘俊海认为,我国积极建设对于虚拟货币的有效监管手段和法律法规,是让部分资源要素回归生产的重要措施。同时,他还奉劝各位“币圈”玩家,正确看待虚拟货币,抛弃侥幸心理,丢掉“一夜暴富”的幻想,通过合法途径勤劳致富,创造美好生活。

郑重声明: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 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 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 多谢。

链链资讯

ETHUNN:BSC链上项目PancakeHunny被黑事件简析

事件概览 北京时间6月3日11时11分,链必安-区块链安全态势感知平台舆情监测显示,BSC链上项目PancakeHunny遭遇黑客攻击。据统计,此次攻击事件中,黑客总共获利43ETH.

[0:0ms0-3:61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