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特币:暗物质与宇宙模型-1-前言

前言

牛顿说过:“自然界喜欢简单化,而不爱用什么多余的原因以夸耀自己。”这使我相信,世界是简单的,不应该人为地将其复杂化。爱因斯坦说过:“我不相信权威,但命运作弄了我,我竟成了权威。”这使我相信,有时候权威未必可信,甚至有时候权威都不相信自己。杨振宁说过:“理论物理的工作好多是做无用功,在一个不正确的假定下猜来猜去,文章一大堆,结果全是错的。”这使我相信,物理学和天文学很多领域还存在许多错谬之处。这一切给了我莫大的勇气去探寻这个世界最简单的规则。

经典物理是科学,现代物理也是科学。经典物理学被认为无法解释高速运动物理现象和微观世界物理现象。一道巨大的鸿沟隔断了经典物理和现代物理就显得十分不科学。相信一定有一座宽广的桥梁能够联通经典物理与现代物理,并且能最终填平经典物理与现代物理之间的巨大鸿沟。

这是一部构建物理学和天文学全新架构的专著。不仅架起了经典物理和现代物理之间的桥梁,也终将填平经典物理和现代物理之间的巨大鸿沟,使经典物理和现代物理完全融合,成为解决各类科学问题的宽广大道。实际上,采用暗物质完全可以统一经典物理和现代物理。暗物质是连接宏观世界与微观世界的纽带,也是低速物理通向高速物理的桥梁,更是填平经典物理与现代物理巨大鸿沟的有效工具,并且暗物质的研究将成为探寻物理学本质与宇宙奥秘的必胜之匙。

看到这些,人们一定充满质疑与好奇,暗物质是什么,为什么能解决经典物理和现代物理的矛盾问题?暗物质是迄今为止最神奇的物质,摸不到、看不着,是如此透明,不遮挡一丝丝光线,不反射一丝丝光线。暗物质已经完全超出了所有天文学与物理学的认知。而断言暗物质不参与电磁作用是一个严重错误,使暗物质研究完全停止。但随着暗物质的不断解密,将会彻底颠覆现代物理学与天文学。同时,物理学和天文学的各种矛盾将被逐渐化解;“一黑两暗三起源”等天文学最重大的问题将迎刃而解;更多的物理学矛盾与不自洽,以及重大谜团也将得到令人满意的答案。

大量观测证据表明,宇宙中存在大量的“丢失质量”且远远多于可见物质,这些丢失质量往往在子弹星系中与可见物质分离,因此众多科学家笃定暗物质一定存在。真空不该据有动力学特性与基本粒子特性,这些都是散布于真空的隐身暗物质粒子所赋予的。狄拉克从量子场论角度出发,把真空比喻为起伏不定的电子海,正电子和负电子旋转波包组成的系统实际上就是一种处于隐身态的暗物质。空间不应该具有任何能量,也不应该具有温度特征,这些都是散布于真空的暗物质所赋予的,并且暗物质时时刻刻产生自身热辐射,就是被人们所被熟知的宇宙微波背景辐射,是唯一不能被屏蔽的电磁波。

从极大尺度上看,宇宙不同位置的暗物质结构的统计性质几乎一样,均匀且各向同性的,这是由于暗物质因斥力而散布于整个宇宙。从小尺度上看,暗物质分布处处不同,成团地隐藏在星系的暗晕中,这是由于暗物质因引力而汇聚于星系周围。通过引力透镜效应可以发现由暗物质构成的宇宙桥梁,并可以探测到令人信服的暗物质细丝结构。这些暗物质具有类似“胶水”的属性,酷似一种神奇的粘合剂,将宇宙星团紧紧联在一起。暗物质不能被电磁波直接探测,但可以通过电磁波速度变化和偏折情况确定暗物质的分布,这是暗物质参与电磁作用的直接证据。现在普遍认为暗物质不参与电磁作用是严重错误的,这使暗物质研究走进了无法自拔的陷阱,因此必须做出调整,否则会一直徒劳无功。

量子场论取得了巨大成功,为描述多粒子系统,尤其为包含正反粒子产生和湮灭过程的系统提供了有效的描述框架。WIMPs团队、ATIC团队、丁肇中团队和中国悟空团队等暗物质科研团体得到一个共识结论,暗物质与正反粒子有关。暗物质和场物质的研究对象均为正反粒子。麦克斯韦方程完美地统一了电与磁,断言光是电磁波,并预测电偶极子的存在。赫兹实验完美地验证麦克斯韦的理论。狄拉克认为真空隐藏着起伏不定的电子海,正电子和负电子旋转波包组成的系统实际上就是一种处于隐身态的暗物质。

大量实验与观测事实表明场物质就是暗物质,暗物质粒子就是场态粒子,就是正反粒子偶极子。每个暗物质正反粒子偶极子中含有一对正反粒子,正反粒子相互作用,不停地围绕共同的中心做圆周运动。与氢原子类似,暗物质正反粒子偶极子为球状云,宏观上表现为球型。不同的是,氢原子是一个卫星系统,质量集中在中心,是质量对称性严重破缺粒子;而暗物质正反粒子偶极子是对称的双星系统。一般情况下,暗物质正反粒子偶极子质量、电荷、分布和状态均对称,可谓是一个超对称粒子,既不显电性也不显磁性。

暗物质正反粒子偶极子间以及暗物质正反粒子偶极子与可见物质之间的作用力均包括瞬时库仑力、瞬时洛伦兹力、瞬时取向力和瞬时诱导力。相互作用力均同时存在引力与斥力,且都随着距离增大而减小,随着距离减小而增大,只是斥力变化速度大于引力变化速度而已。相对于暗物质正反粒子偶极子,可见物质粒子均可以看做是永久偶极,因此具有显著的吸引力。由于斥力,暗物质正反粒子偶极子散布于整个宇宙,由于引力,暗物质正反粒子偶极子汇聚于星系周围,且存在着密度梯度。

场态粒子包括所有暗物质正反粒子偶极子,是一种对称粒子。显态粒子是除暗物质正反粒子偶极子以外的其它任何非对称粒子。虚拟粒子是相互作用的媒介粒子,是粒子间的直接相互作用或交换的能量;任何体积为0或质量为0的粒子都可以认为是虚拟粒子。电场、磁场、电磁波和引力场分别由于暗物质正反粒子偶极子的规律极化、定向偏转、震荡感应和密度梯度变化形成的。

场态粒子和显态粒子都具有绝对的离散性,但两者不断诱导震荡交换光子而传递电磁波。电磁波使具有高度离散性的粒子之间的作用具有高度的连续性。由于引力和斥力同时存在,场态粒子聚集星系周围且散布于整个宇宙空间,并存在应密度梯度。场态粒子通过不断地交换光子将其恢复对称性的各种势连续地传递无穷远。这使电场力、磁场力、引力等场力可以无所不在地施加作用,并可延伸至无穷远。

场态粒子与显态粒子组成物质没有任何区别,唯一的区别是两者的对称性。场态粒子是对称粒子,而显态粒子是非对称粒子,也就是对称性破缺粒子。一般情况下,场态粒子质量、电荷、分布和状态均对称,只能传递而无法反射电磁波,因此能够隐身。这是由于垂直于场态粒子诱导偶极方向辐射最强,而平行场态粒子诱导偶极方向辐射为零。如果把振动电子视为偶极,则在反射电磁波方向辐射为零。显态粒子由于对称性破缺,就可以反射与吸收电磁波。任何的对称性破缺都会使粒子能够被直接观测到。

量子场必须是研究场物质的科学,绝不是研究净空的科学。空间不应具有场物质的特性,这些特性是隐身的场物质赋予的。场的传递不是交换粒子,而是相互作用交换能量。另外,根本不是不同形式的场态粒子对应不同的场,场态粒子没有本质区别,实际上是场态粒子不同形式的势产生了不同的场。各种场都是由于场态粒子的不同对称性破缺产生的。电场是显态粒子电荷对称性破缺引起场态粒子规律极化。磁场是显态粒子的电荷运动状态对称性破缺引起场态粒子规律偏转。引力场是显态粒子的质量对称性破缺引起场态粒子规律密度梯度。归根到底,各种场都是场态粒子积聚的各种势能形成了不同恢复对称性的势。

场态粒子和显态粒子可以相互转化,只要质量和电荷对称性恢复,就成为场态粒子;反之,只要质量或电荷对称性被破坏,就成为显态粒子。场态粒子只能传递电磁波,直到遇到显态粒子,电磁波才能被反射或吸收,因此电磁波可以直接探测到显态粒子而无法直接探测到场态粒子,只能通过光速变化与光线偏折间接探测场态粒子。隐身态是场态粒子最与众不同的特性,自发地对称性破缺是场态粒子另一个与众不同的特性。场态粒子虽然具有良好的对称性,但内部的正反粒子时刻运动而产生瞬时偶极矩,进而形成瞬时诱导偶极。即使没有显态粒子,场态粒子之间仍会不断相互诱导,这就自发地产生对称性破缺。真空零点震荡就是场态粒子自发对称性破缺引起的相互诱导震荡,而宏观上也会表现出电磁波的传递,微波背景辐射就是场态粒子自发对称性破缺引起的自身热辐射,是唯一无法屏蔽的电磁波。

场和粒子哪个更本质是物理学家们争论不休的问题。实际上,只要粒子存在对称性破缺,就会形成恢复对称性的势,进而诱导其它粒子对称性破缺。尤其是显态粒子规律的对称性破缺,就会诱导场态粒子相应地产生规律对称性破缺。若只有场态粒子,只能形成杂乱无章的光场。粒子是场形成的因,场是粒子对称性破缺产生的果。无论场态粒子处于基态还是激发态,都具有质量,动量和角动量等粒子特性,也具有能量与温度特征。归根到底,粒子是场的源,场是粒子对称性破缺而产生势的外在表现。

粒子虽然具有高度的离散性,且粒子间有巨大的净空,但粒子间能够不断地作用。这一切都是因为电磁波,使具有高度离散性的粒子间相互作用具有高度的连续性。场态粒子之间不断诱导震荡传递电磁波,使显态粒子的作用不断外延,也就形成了超距作用。电场力、磁场力、引力等可以无所不在的施加作用,并可以延伸至无穷远,这里场态粒子的作用至关重要。场态粒子通过不断地交换光子将显态粒子对称性破缺的各种势连续地传递无穷远。暗物质正反粒子偶极子是场态粒子,不仅是量子场论的物质基础,而且能够更好地解释与计算经典场。因此,经典场论与量子场论是辩证统一的。

隐身的场态粒子的瞬时偶极会相互诱导并产生自发对称性破缺,这样就形成了杂乱无章的光场。显态粒子的规律性对称性破缺诱导场态粒子产生相应的规律性对称性破缺,就形成稳定的场。通过交换虚拟粒子相互作用传递的电磁波是电势能与电磁能的转化,形成此起彼伏的传递能量且只传递能量的电磁波。

原子核质子共用电子形成中子键,中子和质子的身份随着中子键电子的不断震荡而相互交替。强相互作用力由锁定场态粒子传递,弱相互作用力由半锁定场态粒子传递,电磁力由自由场态粒子传递。虽然数值上虽相差几个数量级,但本质上都是电磁力。强相互作用和弱相互作用都不是基本力,而是电磁力的复合力,本质上仍是电磁力。

相对于场态粒子,显态粒子的原子核相当于永久偶极,而一个个不停运转的电子相当于瞬时偶极。因此显态粒子具有显著的吸引力,致使场态粒子的密度提高,且存在一定的密度梯度。场态粒子存在密度梯度时,宏观上主要表现为梯度密度产生的引力和斥力的差值。显态粒子均有使场态粒子密度升高的趋势,致使星体与星系周围场态粒子的密度升高且存在规律的密度梯度,就形成了场态粒子密度恢复均匀分布的势。万有引力是场态粒子因密度梯度产生的引力和斥力的差值,也是电磁力的复合力,本质上仍是电磁力,传播速度与电磁波速度一样。

场态粒子间、显态粒子间、场态粒子与显态粒子间不断相互诱导震荡交换光子而传递电磁力。显态粒子的电磁力看起来都是传递无穷远,但电磁力的任何变化,都是通过场态粒子间不断交换光子形成的电磁波所传递。一切微观粒子之间的直接作用力,以及锁定场态粒子和半锁定场态粒子参与的微观粒子之间的力,还有化学键、中子键和范德华力等都是粒子间的直接作用力,都是微观力,都是短程力。短程力是微观粒子的直接作用,同时存在引力和斥力。微观粒子间不断传递的力宏观上无法同时表现出引力和斥力。但可以通过分离物质与压缩物质验证同时存在引力和斥力。

场态粒子瞬时偶极诱导自发对称性破缺会形成杂乱无章的光场。显态粒子的规律性对称性破缺诱导场态粒子产生相应的规律性对称性破缺形成稳定的场。场态粒子的规律电荷对称性破缺形成稳定电场;场态粒子规律的运动状态对称性破缺形成稳定的磁场;场态粒子规律的密度分布对称性破缺形成稳定的引力场。这些场都是通过场态粒子诱导震荡的相互作用交换光子形成的电磁波所传递。因此说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超距力,所谓的超距力都是通过场态粒子间接传递的长程力。场态粒子同时存在引力和斥力,引力和斥力平衡状态往往无法显现出任何作用力,而长程力单一时刻只能表现为引力或斥力。

光子绝对不会碰撞,但可以叠加,可以发生镜面反射;光子不受任何力,只有介质才能改变其速度。光子绝非实体粒子,与实体粒子存在本质区别。光子是微观粒子的相互作用并传递的能量,是微观粒子相互作用交换的虚拟粒子,可以理解为能量子。光本质上是粒子间相互作用并通过交换光子传递能量的电磁波。垂直于对称性破缺的场态粒子偶极方向辐射最强,而平行偶极方向辐射为零。电磁波的传播方向与场态粒子的震荡方向相垂直,因此电磁波是横波。

显态粒子诱导场态粒子的对称性破缺,就形成了光源。而场态粒子诱导显态粒子的轨道跃迁,广义来看,场态粒子也成为了光源。光子的产生与湮灭本质上是显态粒子与场态粒子之间相互诱导震荡以电磁波的形式交换能量。这里伴随着电势能与电磁能的相互转化过程。光子的产生是显态粒子的电势能转化为电磁能并传递给场态粒子,场态粒子接收到电磁能而电势能升高。光子的湮灭是场态粒子的电势能转化为电磁能传递给显态粒子,显态粒子接收到电磁能而电势能升高,整个过程中能量始终守恒。

形成光场的场态粒子与显态粒子的原子均可视为电偶极子,激发态电偶极子的电偶极矩会相互诱导震荡,进而产生耦合共振。这是显态粒子能够时时刻刻吸收和发射电磁波的根本原因。核外电子本身没有区别,然而由于原子核的存在,电子具有不同的能级。尤其是化学键的存在,使光谐振子都拥有着不同的固有频率。显态粒子吸收光或发射光都是由于与场态粒子相互诱导震荡。而这种通过电偶极矩变化相互诱导震荡实际上可以理解为共振,而核外电子可以被视为光谐振子。光谐振子对射线的共振吸收可以将物质对射线的吸收效率提高几个数量级。光偶极阱是由于场态粒子形成光场并与显态粒子的相互诱导震荡而产生,是电磁波只传递能量而非物质的一个实证。

机械波是通过显态粒子诱导振动相互作用来传递能量;电磁波是通过隐身的场态粒子相互诱导震荡交换光子来传递能量。电磁波和机械波都是只传递能量不传递物质,在这一点上两者没有任何本质区别。除了传播介质不同,机械波与电磁波没有任何本质区别,作用机理相同,传播机制相同,而且折射、反射等各种物理性质是一致的,描述它们的物理量也是相同的。无论是机械波还是电磁波,都可以认为具有波粒二象性,而所谓的波粒二象性仅仅是由于不能同时即观测整体又观测局部,但可以不同时刻观测整体的波和局域的粒子,这也体现了波粒既互斥又互补的特性。

正反粒子对的碰撞消失,如果物质湮灭意味着间距为0,那么二者的势能为无穷大;质子的质量是电子质量的1836倍,如质量均100%转化为能量,均减掉初始动能和势能,那么正反质子释放能量应为正负电子对释放能量1836倍,但实际上正负电子对、正反质子对的各自结合释放出相同数量级的能量。这表明正负电子对、正反质子对释放能量,结合为能量更低的却更加稳定的场态粒子,电势能与电磁能相互转化,与核外电子轨道跃迁的电势能与电磁能相互转化没有任何本质区别。

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发现真空不空,具有质量、惯性等动力学特性,也具有电荷、自旋等基本粒子特性。空间不应具有任何物质特性,真空的各种物质特性是含有正反粒子的处于隐身状态的场态粒子赋予的。狄拉克所说的由正电子和负电子旋转波包组成的起伏不定的电子海就是处于隐身态的场态粒子。超强电场、超强磁场、交变电场等都能从真空中电离出正反粒子,就是将真空中的场态粒子电离了,是场态粒子对称性破缺转化为显态粒子。

正电子、负质子等粒子被认为是反物质,当正反物质相遇时,双方就会相互湮灭抵消,发生爆炸并产生巨大能量。有些人认为正反物质结合质能转换率达到100%,更有些人吹嘘反物质武器和反物质能源,这些都是无稽之谈。反物质无法储存,而且几乎所有的反粒子都是以场态粒子的形式存在,是能量最低的物质之一。所谓的反物质能源不是可以开发的能源,而是巨大的能源黑洞。反物质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反物质,所谓的反物质与正常物质结合并没有湮灭消失,而仅仅是隐身。人们往往只关心电势能与电磁能剧烈的相互转化过程,而忽略了隐身态的场态粒子。从隐身的角度上看,可以称之为反物质;但从物质本质来看,并不应该称之为反物质。

加速电场的传播速度为光速是被加速粒子无法超光速的根本原因。举个简单例子,牛拉车,车的最大速度完全依赖于牛的最大速度,车的速度不能超过牛的速度。被加速粒子只能接近光速而无法达到光速的根本原因是由于场态粒子的阻力。阻力与速度成比例关系,当阻力与驱动力相等时,加速度为0,速度最大。如果卸除驱动力,被加速粒子会逐渐减小速度。这与轮船、飞机的速度不能无限增大类似。如果认为是质增使被加速粒子不能达到光速,那么只要不达到光速,被加速粒子一定有加速度,即无论加速器的参数如何、被加速粒子的参数如何,所有被加速粒子的最大速度一定都相同,与任何参数无关。但实际上,最大速度与粒子参数和设备参数都有密切关系,这表明极限速度根本与质增没有任何关系。

场态粒子是电磁场物质,不仅作为电磁辐射介质时时刻刻与显态粒子相互作用,而且场态粒子之间也时时刻刻通过吸收和释放电磁波进行自身热辐射,而且本身也进行着一定的“热运动”。而这种自身热辐射会产生所谓的宇宙微波背景辐射。场态粒子散布于整个宇宙,因此背景辐射到处都可以测到,并且是唯一不能屏蔽的电磁波。狄拉克把真空比喻为起伏不定的能量之海,是由正电子和负电子旋转波包组成的系统。而与这种现象伴生的零点能是场态粒子的自身热运动。真空能量以粒子的形态出现,并不断以微小的规模形成和消失。这实际上就是场态粒子之间不断相互诱导震荡而对称性破缺与恢复,是场态粒子相互诱导震荡的自身热运动。

普遍认为暗物质不参与电磁作用,这里存在着严重的误解。实际上,暗物质是参与电磁作用的,暗物质是电磁波的传递介质,是各种场的能量载体。对称的场态粒子偶极方向辐射最强,而平行场态粒子诱导偶极方向辐射为零,即均匀分布的场态粒子只能传递而无法反射电磁波。场态粒子之所以“暗”,是由于场态粒子只能传递电磁波而无法反射电磁波,因此采用电磁波无法直接探测到场态粒子。但场态粒子的密度变化会影响电磁波的传播速度和方向,因此可以通过电磁波的速度变化与方向偏移来探测场态粒子的分布规律,引力透镜就是暗物质参与电磁作用的有力证据,暗物质分布图就是利用这一原理绘制的。

正反粒子产生与湮灭、光子的产生与湮灭都是电势能与电磁能的相互转化。从核聚变与核裂变的角度出发,原子核内都有锁定场态粒子与半锁定场态粒子,一旦出现聚变和裂变,必然伴随着锁定场态粒子、半锁定场态粒子与自由场态粒子间的转化,这样也必然带来可见物质的质量变化,但这里并不是质能互化,仍然是不同形式的能量相互转化过程,是中子键的断键与键合效应造成的,依然是电势能与电磁能的相互转化过程。无论从哪个角度看,物质和能量都不能相互转化。但同时,二者是不可分割的共同体,没有无能量的物质,更没有无物质的能量。能量可以转化与传递,能量的传送者与接受者必须都是物体。只有物体才能携带能量,只有物质间的相互作用才能使能量转化与传递。

与只有灵魂的“以太”所不同,场态粒子是实实在在的粒子,每个场态粒子包含一对正反粒子对,具有一定质量,星系、太阳系和地球都各自牵引一定范围内的场态粒子运动。在地球表面,场态粒子处于地球的完全牵引状态,与地球无相对运动,因此采用迈克尔逊-莫雷实验观测为光速在各个方向上无差异。空间站高度为梯度牵引范围,相对场态粒子运动,因此采用迈克尔逊-莫雷实验能观测到空间站与场态粒子的相对运动。飞机无法牵引场态粒子,相对场态粒子运动,因此采用迈克尔逊-莫雷实验能观测到飞机与场态粒子的相对运动。小型物质内部部分牵引场态粒子,因此采用迈克尔逊-莫雷实验能观测到运动物质与场态粒子的相对运动。地球、太阳、银河系均在各自范围内完全牵引场态粒子,可以观测到在各自完全牵引范围以外的光线的光行差。

在星体或星系周围,由于显态粒子的质量对称性破缺,而使其对场态粒子产生相对稳定的永久偶极,进而使其对场态粒子产生强烈的吸引力。只有密度提高才能抵消这部分引力而使引力和斥力平衡,这种强烈的吸引力的传递过程存在球面衰减,因此会产生场态粒子的密度梯度。随着半径增加密度逐渐下降,光线经过星系或星体附近时,光线由于场态粒子的密度梯度而发生折射。而场态粒子等密度面为球面,这里并不是时空弯曲,而是场态粒子等密度球面的“弯曲”。光的传播方向与速度只与传播介质的密度变化有关,一旦密度提高传播速度就会降低且出现光的折射现象,光线引力偏折、雷达回波延迟、引力透镜等效应就是因为星系或星体周围的场态粒子的等密度面出现了弯曲。

光是场态粒子相互诱导震荡传递的电磁波,必然具有粒子性和波动性。场态粒子对称性破缺形成的电偶极矩具有强烈的恢复对称性的势,诱导其它场态粒子震荡。这就致使每一次电偶极矩变化的相互诱导震荡都即刻传递,不能累积,因此一次电偶极矩变化诱导的震荡只能激发出一个电子。一旦电偶极矩的电势能不足以使核外电子逃离原子核束缚,只能向更外的轨道跃迁,就转化为显态粒子的内能。单个场态粒子一次震荡的能量与电偶极矩变化量有关,而整体传播过程表现为电磁波的频率。光的频率越小,就意味着电偶极矩的震荡变化量越小。光的频率如果低于红限,一个场态粒子的能量无法让一个电子逃脱束缚而成为自由电子,因此无论多强的光也不会产生光电效应。

物质运动是相互的,相对的,如果存在相对论效应,那么一定是同时出现质增、尺缩、钟慢效应,而且也是同时消失,这意味着质增、尺缩、钟慢效应是等价的,没有区别。那么都同时质增、都同时尺缩、都同时钟慢就失去了意义。如果认为相对论效应不等价,那么就会出现都认为己方惯性系存在钟慢、尺缩、质增效应,而对方惯性系不存在;或者是出现都认为对方惯性系存在钟慢、尺缩、质增效应,而己方惯性系不存在,这样就存在了自相矛盾的问题。可以让两个惯性里观测的人互换惯性系验证其矛盾,而且根本无法解决多惯性系的相对论效应悖论问题。实际上,相对论效应根本就不存在。

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之间是不相容的。广义相对论引入时空弯曲的概念,认为质量引起的时空弯曲反过来可以控制物体如何运动,时空弯曲是产生引力的本质。量子力学中提出引力子概念,可以用来说明引力量子化时候的传播机制,认为是由引力子的交换传递引力。相对论引力脱离物质基础,时间空间不能耦合,弯曲时空既不能成为施力物体,也不会成为受力物体。真空所具有的质量、惯性等动力学特性,以及电荷、自旋等基本粒子特性都是含有正反粒子的处于隐身状态的场态粒子所赋予的。而这些场态粒子是暗物质,由于斥力而散布于整个宇宙,由于引力与汇聚星体和星系周围,并存在一定的密度梯度。密度梯度的存在就形成了恢复均匀分布的势,万有引力是场态粒子因密度梯度产生的引力和斥力的差值。对于星体来说,等密度面为球面,所谓的时空弯曲实际上是场态粒子等密度球面的弯曲;而所谓交换的引力子,实际上交换的仍是光子,但由于密度梯度形成了电磁力的差值。

相对论引力具有缺乏物质基础等多种不自洽,引力场是场态粒子密度梯度产生的解释具有坚实的物质基础与理论依据。引力始终指向密度升高最大的方向,这也完美地诠释了万有引力只有引力没有斥力的原因,以及万有引力超距作用的原因。所谓的时空弯曲本质上是星体周围的场态粒子的等密度球面的弯曲,而时空仍然是平直的。引力波是一种场态粒子的疏密波,是不具有偏振态的纵波,且是能量衰减极快的体波,这也展现了引力波的强度弱,极难直接探测的特点。引力波是平直时空的场态粒子疏密波,绝非是时空产生的波。

微观世界与宏观世界无本质区别,单个粒子的任何动力学计算都绝对无法摆脱经典力学。电磁波和机械波的区别在于电磁波是由场态粒子传递的,而机械波主要由显态粒子传递的,即传播介质不同是机械波与电磁波的唯一差别。在微观只能观测粒子,宏观只能观测波,即无法同时观测到波和粒子是宏观与微观的观测互斥,而需要同时采用微观粒子作用机理和宏观波动才能描述能量传递机制是宏观与微观的观测互补。微观粒子的波函数与任何宏观概率模型没有本质区别,都能够通过改变环境条件来调整微观粒子的波函数概率模型和宏观事件的概率模型。

对于两个惯性系系统,运动是相互的、相对的,相互认为己方或对方由于高速运动具有质增、尺缩和钟慢效应,本身就有矛盾,整体上应该是等价的。多个惯性系异常混乱,充斥着大量矛盾,更无逻辑可言。实际上,高速运动与低速运动没有任何本质差别,所谓的速度极限是由于驱动力的传递速度有极限。另外,由于低速和高速同样都面临着阻力问题,当驱动力等于阻力时,速度最大。

引力、微观世界和高速运动,都能用经典力学完美地解释,而且各个方面都十分自洽,不会出现时空弯曲和引力子的矛盾,也不会出现电荷产生与湮灭的囧境,更不会出现多惯性系质增、尺缩和钟慢效应的矛盾。宏观与微观完美统一,低速运动与高速运动顺畅联通。

威尔逊云室、加速器、磁场中的任何单个粒子的运动轨迹都不是波动的。完全可以用经典力学描述,比如直线运动,回旋,碰撞等进行描述;都不比漂浮在空气中的尘埃运动轨迹复杂。电场和磁场中的粒子与其它粒子没有本质区别,可以预先计算出速度和轨迹。

量子力学是一门关于连接整体与布局,宏观与微观的概率论,与宏观的概率论没有任何本质区别;所谓的波函数就是概率模型,也许比宏观的概率模型计算复杂一些,但概率模型的本质一点也没有改变。因此不要过度神话波粒二象性,使科学研究回归本位。

物质波是连接宏观与微观的概率模型,与抛硬币、掷色子、打靶子的概率模型没有任何本质区别。所谓的叠加态与抛硬币正反叠加、掷色子点数叠加、打靶子环数叠加没有任何区别。在不观测的时候,抛硬币正反叠加、掷色子点数叠加、打靶子环数叠加的状态都不确定,一旦观测后,抛硬币正反叠加态塌缩成正或反,掷色子点数叠加态塌缩成1-6的其中一个点数,打靶子环数叠加态塌缩成0-10的环数。薛定谔生死叠加猫仅仅是反映量子局域与整体叠加。

对于电子双缝干涉,观测与不观测的巨大差别是由于主导因素和干扰因素的对调。电子双缝干涉实际上仅仅是落在屏幕上的概率不同而已。主导因素是双缝,干扰因素是电子与场态粒子不断的电磁相互作用。主导因素双缝和干扰因素电磁作用决定了电子打在屏幕上的概率模型。而一旦在双缝处进行观测,电磁作用就成了主导因素,而双缝成了干扰因素。强烈的电磁作用严重改变了电子落点的概率模型,屏幕上就不再出现有规律的条纹。因此在观测时,电子双缝干涉落点概率模型与不观测的概率模型完全不同了。实际上仅仅是调整了落点的概率模型,而且电子双缝干涉的概率模型与抛硬币、掷色子、打靶子的概率模型没有任何本质区别。

加速器、磁场中的粒子与其它微观粒子没有任何区别,都可以预先计算出其位置、速度和轨迹。这里就是把主导因素变成了规则的电场力或电磁力,这也是一种概率模型的调整,因此可以较为准确地计算出粒子的位置、速度和轨迹。

微观上,场态粒子时时刻刻作用无法精准确定,看似存在隐变量或不完备。然而在整体上,可以通过建立概率模型进行描述。因此整体上可以认为不存在隐变量,场态粒子时时刻刻作用的局域或微观的隐变量忽略,宏观或全局的概率模型何尝不是一种完备。因此,可以认为互补原理是宏观只能观测波与微观只能观测粒子互补。

热辐射是由于任何物体都时时刻刻通过诱导震荡与场态粒子相互作用并交换虚拟粒子而传递能量。这种诱导震荡的相互作用,本质上是电磁波。这也是任何物质时时刻刻吸收与释放电磁波的根本原因。黑体辐射与热辐射没有本质区别,仅仅是一个极端的理论模型。

牛顿力学无法提前准确计算单次抛硬币正反面、掷色子点数、打靶子环数、漂浮尘埃轨迹等宏观物理运动规律。但牛顿力学反而可以计算电场和磁场中微观粒子的位置、速度和轨迹等微观物理运动规律。经典物理与现代物理、宏观世界与微观世界、低速物理与高速物理中,牛顿力学都是一样的。由于力学分析的限制,不要期盼牛顿力学解决一切事情,但离开牛顿力学,你无法预测加速器内带电粒子的速度和位置。如果完全了解暗物质的微观作用机理与宏观传递机制,那么就会发现,牛顿定律不仅适用于低速,也适用于高速;牛顿定律不仅适用于宏观,也适用于微观;牛顿定律不仅适用于经典物理,也适用于现代物理。

宏观和微观上是完全统一的,所谓的对立是不能同时既看宏观又看微观,但这种对立不是客观的,科学研究不能以偏概全,整体与局域分析的统一也是必然。量子力学就应该是一门关于连接整体与布局,连接宏观与微观的概率论。量子力学从微观上解决粒子的相互作用机理,宏观上解决波的传递机制。量子力学从微观上解决各类粒子直接作用力,在宏观上解决场的形成与传递机制。最终解决宏观与微观、整体与局域的全面畅通问题,全面实现理论到实际应用的飞跃。

大量的实验与观测表明:多普勒效应也可以用波在介质中传播的衰减理论解释。波在介质中传播,会出现波散现象,随距离增加,短波向长波移动。多孔介质脉冲声波实验表明:声波在多孔介质中传播时,存在频率主值向低频移动。声场中的任意位置,声波的主频偏移与介质的衰减呈线性关系,对同一介质,声波的主频偏移与场点距声源的距离成正比。多普勒效应分为运动频移与衰减频移,运动频移与运动成比例关系,而衰减频移与距离和阻尼成比例关系。

宇宙加速膨胀是根据多普勒运动频移得到的。哈勃与助手赫马森合作发现远方星系谱线的红移与距离成正比,这是唯一被大量实验数据证实的。除了反推的运动速度,我们并没有实测得到星系相对地球的运动速度,但这些星系相对于地球的距离是通过大量的实测得到的。根据参数比例关系可以断定,与距离成正比的红移是来自衰减频移,而非运动频移。因此根据星系红移断定宇宙加速膨胀是十分严重的错误。

多普勒效应、星系红移和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分析表明宇宙并没有不断膨胀。暗能量概念及其与不断膨胀宇宙相关的思想需要调整。宇宙中散布着暗物质,暗物质不仅是一种万有引力物质,也是电场、磁场和引力场的载体。暗物质不仅本身的热运动而具有大量热能,而且由于是各种场的载体,蓄积了大量的场势能,在这种意义上,暗物质蓄积大量的能量,影响着整个宇宙的运动与演化。

宇宙膨胀缺乏实际观测数据,唯一得到证明的是红移与距离成正比。宇宙要是膨胀,那么一定要有一个半径和中心,那么半径外还会存在空间与物质。如果宇宙膨胀,那么一定有生死循环,但是生死循环没有任何讨论,如果没有生死循环,一定会落入到稳恒态宇宙模型。在138.2亿年以前,宇宙的状态需要严密论证,这里需要存在宇宙进化经历的“生死循环”。前一次的大爆炸时间与下一次的大爆炸时间需要严格地论证与周密地计算。但目前还没有任何关于上一次爆炸的时间与下一次大爆炸的论证。膨胀机理至今没有解释,仅仅说是暗能量,但暗能量没有观测证据。宇宙膨胀后的系统运动规律不自洽,宇宙还是成团成系分布。薄片化的星系仍是主导。运动轨迹得不到论证,没有确定的膨胀中心与膨胀边界。宇宙背景辐射实际上是场态粒子的自身热运动,不是膨胀的指标性证据。膨胀的起始地点,时间,收缩的起始时间和地点无法能确定。物质都同时具有引力和斥力,物质体积不能被无限压缩。体积无限小、密度无限大的条件无法形成。能量只会从能量高物质传向能量低的物质,或从温度高的物质传递给能量低的物质。温度无限高意味着能量无限大,这需要系统的讨论和严密的计算。至于时空曲率无限大,也需要系统的讨论和严密的计算。总之,大爆炸整体循环的机制仍不完备,究竟大爆炸循环需要经历哪些阶段仍不明确,因此至今也没有估算出下一次大爆炸的时间与过程。具体的阶段形成过程与触发机制仍不健全。例如,大爆炸的奇点的形成的有效机制仍缺乏,违背了现有的力学机理、能量传递机理等。大爆炸需要提出一个完整的循环过程,并对整个过程进行不同步骤的细化,以及对不同步骤的触发条件与发展过程进行严密的论证。

奥伯斯佯谬的光线传播距离存在严重问题,在光线传播的过程中,会不断地遇到各种星云物质,能量不断被吸收,因此不会传递无限远。各种星际物质吸收可见光会以波长更长的不可见电磁波辐射能量,能量不会积累到可以发射可见光的温度。因此,即使宇宙是稳恒态、无穷大的夜空也会是一片黑暗。

宇宙至今仍存在,一定存在着自我循环与再生机制。而大爆炸的每次循环时间、空间、分子结构等无法得到解释。实际上,宇宙没有年龄,没有开始,也没有尽头。宇宙是没有边界,所谓的边界是探测能力的边界。

宇宙中包括可见物质和暗物质,可见物质主要是氢、氦、锂、铍等元素。宇宙中大量不均匀分布的暗物质形成了万有引力。由于万有引力作用,恒星等星体均是成团成系存在,进而影响着整个宇宙的演化。

恒星的形成是天体物理学领域中最为基础性的问题,它是解答其它宇宙问题所必须首先解决的问题。所有的恒星有着类似的形成机制,且均需要一个触发条件和持续吸积条件。触发条件为具有一定质量的星体或若干个星体集合,而持续吸积条件为一定的旋转速度。

当一个星体触发吸积后,根据质量的大小分别形成褐矮星、白矮星和中子星。中子星快速吸积物质,使温度升高并激发超新星,而超新星快速聚变后,质量和转速再次提高,使吸积过程漫长而持久,进而形成黑洞。

黑洞的核心部位大量堆积着中子且不断从周围吸积物质和能量。由于黑洞的超大质量和超高速旋转,使其成为一个薄片化结构,在薄片的环向吸积盘向内有着巨大的压力,而黑洞的极轴方向,压力较小,且转动使极轴方向很难有物质堆积。进而使中子的电子逐渐脱离核心,形成质子和电子并不断蒸发。喷射后很快降温并结合成氢原子,并进而形成氢气。黑洞是宇宙的清道夫,吸收周围的物质和能量,并使其再生为氢气。

无论任何变化,永远都改变不了物质守恒,即物质不能创生也不能消灭,只能转移或转化。物质质量永久守恒,不会因为运动与否而增减,也不会因为任何的变化而增减。电荷不能创生也不能消灭,也不能变性,只能转移、结合或分离。能量不能创生也不能消灭,只能转移或转化。

能量是改变物质运动状态或能量状态的能力。无论是微观的还是宏观的,无论是物理的还是化学的,能量只有两种:动能和势能,其它任何能量都是动能和势能的不同表现形式。从广义来看,热可以被理解为能量。

任何形式的热量传递,一定伴随着物质间的做功,包括显态粒子间、显态粒子与场态粒子间,以及场态粒子间的相互作用。物质是能量的载体,也是能量的受体,没有物质间的相互作用,能量无法传递。任何能量都是通过做功的方式传递。

各种形式的能量最终都归结于物质的动能或势能。不同形式的能量之间可以相互转化,能量转化是粒子通过锁定或解锁的方式,间距和速度发生变化,以不同的方式来携带能量,但无论怎样变化,都一定伴随着做功。

从本质上看,做功就是能量转移或转化的过程。能量无论怎么转移或转化,都是等价的。只要做功,就意味着能量的传递。

无论任何传热途径,热量都能从高温物体传向低温物体,也能从低温物体传向高温物体。当然,相对低温物体,高温物体会释放更多的能量,而吸收更少能量,这时就显得能量只从高温物体传到低温物体。即使在温度相同的物体间,热量传递也永远不会停止。

熵本质上是能量,在孤立系统中,能量守恒是不容置疑的。实际发生过程,总使整个系统的熵值趋于增大。实际上熵增只是描述了热量传递方向,能量只能自发地从高温物体传向低温物体。熵增并不是描述整个孤立系统的能量增加,如果这样认为,就违背了能量守恒,出现了熵增佯谬。

由于万有引力,物质才能成团成系分布,这为星云成团与不断吸积提供可能;星云才能被凝结核不断吸积,这为恒星形成提供可能;黑洞不仅能不断吸积,而且能形成巨大压力,将各种物质复原为中子,为星云再生提供可能。由于万有引力作用,宇宙才以星云-恒星-黑洞-星云的方式有序循环。

生命生存条件是生命起源的首要条件。地球生命体系是已知的宇宙中唯一的生命体系,人类可以找到很多适合生命生存的星体,但将永远找不到一个安全、有效的星际旅行方法来抵达这些宜居星体。地球生命一定起源于地球,即使有人认为可能来自于地外星体,不仅要解决那个星体生命生存问题、生命旅行问题,同样也需要解决那个地外星体的生命起源问题。在多种生命起源的模拟实验中,阳光照射和化学物质高度浓缩汤是形成DNA单元的关键,在广阔的海洋、陆地及流动河流里均无法形成关键的生命浓缩汤。水陆边界的局部水域是形成原始生命浓缩汤的理想环境。水陆边界局部水域在长时间、无限次的干湿交替的过程中,各种类型的DNA单元会不断形成,且万亿种DNA单元的组合方式不断形成,这种大量的试错方式、优胜劣汰的适者生存原则,在生命产生之初就开始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相较于其它的氨基酸,更容易用现今蛋白质中发现的20多种氨基酸来实现自发连接。干湿交替的水陆边界局部水域环境不仅完美解决了核酸依赖于水但却容易被水分解的悖论,也完美诠释了为何生命在成千上万种可能性中只使用了那几种氨基酸。生命起源分四个阶段:小分子有机物形成、大分子有机物形成、多分子团聚体形成和原始细胞诞生。在大分子有机物形成阶段,自我选择的生命特征已经开始出现;在多分子团聚体形成阶段,自我选择发挥重要作用,自我复制的生命特征已经开始出现。在干湿交替和土壤的共同作用下,多分子团聚体已经出现自我隔离功能,而磷脂在自我选择的作用下不断胜出,不断形成具有自我选择、自我复制、自我隔离的完整生命特征的细胞。最初的细胞诞生在干湿交替的水陆边界,因此适应水陆两种不同的环境,这意味着水生生物和陆生生物同时产生。自我选择、自我复制、自我隔离是完整生命体必须具备的生命特征。病已经具备了自我选择、自我复制的生命特征,但病没有形成自我隔离的完整生命特征,病是生命起源的过渡性的、具有不完整生命特征的半生命体。一部分具有自我选择、自我复制的多分子团聚体形成了自我隔离的细胞膜,就诞生了具有完整生命特征的细胞。在生存竞争和协同作用下,病形成了对细胞的专一寄生性。这意味着病和细胞同时同地起源,唯一的差别是细胞具有自我选择、自我复制、自我隔离等完整生命特征的生命体,而病只具有自我选择、自我复制生命特征,但不具有自我隔离生命特征的半生命体。

惯性力需要在非惯性系才能体现出来,在非惯性系里需要引入惯性力才能应用牛顿第二定律,否则加速度找不到施力源。爱因斯坦提出的相对论解决了非惯性系中物体的动力学问题。但质增、尺缩和钟慢等效应实际上是假想的物质与时空变化,这产生了众多误解。因此,为了消除这些错误影响,提出物质、空间与时间等宇宙世界的规范描述规定。提出了记录和说明宇宙至少且只需要物质、空间和时间的宇宙三要素。首先,提出物质绝对论,物质具有无法创生或消灭的物质性、占据空间的空间性、必须连续存在的时间性、无法复制的唯一性、构成元素的粒子性、能量无法耗尽的能动性、不同形式的振动性与波动性;物质同时具有吸引力和推斥力,且不能无限压缩而密度无限大;物质运动状态与能量状态只有通过物质相互作用才能改变;物质是能量的本体与受体,没有物质能量无所依,没有物质能量无所传。不存在无物质的力;物质是力的本体与受体,只有物体才能作为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物质的运动只能用物质度量,物质绝对空间运动无法度量。总之,物质是独立于意识之外且又能被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不能创生,也不能消失,只能从一种形式转变为另一种形式,或从一个空间运动到另一个空间。物质具有质量、占有空间,能够运动并携带能量。其次,提出了空间绝对论,空间位置不能脱离物质而单独标记,空间无法移动,也不能变形;空间为物质提供舞台,但空间与物质之间不存在任何作用力;空间具有连续性,宇宙无边界与中心。总之,空间提供物质位置、体积和形状信息,空间是不受任何外界事物影响的、连续的、无边界与中心的、不能变形的,绝对空间无法单独标记,只能通过参照物质进行标记和定位。最后,提出了时间绝对论,时间无始无终且不能中断;时间无法独立标记,只能采用事件或事物周期标记;时间不能伸缩,时间与物质之间不存在任何作用力;任何地点、任何时间都是同步的,不能某些地点是在过去,某些地点是在现在,某些地点是在将来;测量存在相对时间差,但事件的发生与观测效果无关,观测的时间差是可以度量的。

这也许是有史以来最革命的物理学和天文学著作,笔者也意识到推翻已经有口皆碑的光学理论、相对论、宇宙大爆炸理论等如同上刀山、下火海,但物理学和天文学出现了大量难以逾越的瓶颈,乱象环生,各种理论肆意生长,矛盾重重。笔者知识粗浅,无法驾驭包罗万象的物理学与天文学。但笔者相信,大道至简。一个实实在在的暗物质,几乎可以解释现存所有的天文学与物理学难题,去除那些天文学与物理学太多的假设,调和各种矛盾与不自洽,使经典物理与现代物理真正容易,是物理学和天文学都成为一个逻辑完美自洽的学科,摆脱现存的千奇百怪的错误理论。解释客观现实,使理论与真实世界完美统一。

郑重声明: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 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 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 多谢。

链链资讯

[0:15ms0-5:406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