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NB:降价收效甚微,消费者持币观望,汽车价格战如何收场?

本报记者刘凯于建平北京报道

2023年的车市,比往年要卷了很多。

开年以来,不论是新能源车还是燃油车,都执行了价格战策略,许多地方政府也选择用补贴的方式加入,试图拉动地方消费。不过,虽然车辆的价格在不断下探,但销量似乎并没有得到大幅上涨。

根据中国汽车流通协会最新发布的汽车消费指数显示,2023年3月份汽车消费指数为72.5,低于上月。这意味着,促销政策的出台并没能有效的推动销量增长,反而使消费者对降价幅度的期望值越来越高,进入了持币待购的状态。

夸大宣传,实际效果较差

如果不是看到数据,可能很多消费者并不知道车市销量没有得到大幅增长,毕竟自降价潮以来,4S店进店量确实增加了不少。

根据中国汽车流通协会统计数据显示,3月份入店分指数为77.9,高于上月,而需求分指数为68.2,低于上月。这说明促销政策还是吸引了一大部分消费者的关注,只不过是由于汽车价格波动较大,客户转化率不高。

“自从政府开始发放消费券以来,进店量明显增加了,有的客户上午领完券下午就来了。”北京通州一家4S店销售人员告诉《华夏时报》记者,不仅是在周末,就连工作日的客流量都增加了不少,不过成交量却没有明显提升。

据了解,自3月16日起,北京市通州区开始发放汽车消费券,消费者最高可以获得6000元购车补贴。

销售人员介绍,此次发放的消费券适用于多个门店。不过由于他所在的店内车型普遍在三十万元左右,补贴的金额对于车辆价格的影响较小。“平时店内就有优惠,现在只不过是看车的人多了,但是成交量和之前并没有差多少,销售压力还是有的。”销售人员表示。

针对“有人看没人买”这种现象,业内认为是由于最近降价品牌太多,消费者在等待更大的降价幅度。不过,这仅仅是其中一点。还有一部分原因是由于企业夸大宣传,消费者在到店后发现降幅并没有宣传那么大,这时候也会选择放弃购买。

一位有购车意愿的消费者表示,自从知道降价后,已经跑了半个多月,但是很多品牌的实际价格和宣传海报上的价格不符,都是套路。例如某品牌推出至高16万元的优惠,其实只有旗舰车型的顶配版才能达到,并且这款车型此前终端优惠就能够达到15万元,加上政府补贴的购车券,也和现在优惠后的售价差不多。

此外,在部分4S店内,还推出了综合优惠政策。该政策指的是新车的价格原本是没有宣传时那么大力度,但如果消费者选择按揭和购买店内的保养则可以获得更多优惠。

记者致电了一家雪佛兰4S店,该店销售人员表示,现在店内优惠最多的是开拓者车型,如果全款的话优惠可以达到6.1万元,按揭优惠可以达到6.5万元。但这些优惠幅度,均未达到海报上标注的最高优惠7万元。

对此,中汽协表示,本次降价潮中部分4S店终端宣传时为了吸引眼球,有夸大降价力度的现象。早期会增加消费者期待,消费者实际到店后情况发并非如此,购买欲将会被极大地降低。除此之外,部分厂家的降价模式让消费者心力憔悴。

价格战并非长久之计

从现在的市场情况来看,降价不但没有带来预期的效果,还极有可能带来一系列后遗症。汽车行业分析师林述成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降价这种营销方式是一把‘双刃剑’,它在短时间内或许可以实现提振销量的效果,但长期来看会对市场和品牌造成更大影响。”在林述成看来,大幅降价或许会打破稳定的商业格局,从而影响到品牌口碑、产量、库存和物流等。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新车市场价格大幅下降,导致二手车市场交易量大幅下滑。据中汽协统计,2月份全国二手车市场交易量145.88万辆,环比增长16.87%、同比增长35.48%,交易金额934.87亿元,已恢复到2022年9月市场旺季的水平。而到了3月份第二周,二手车市场日均交易量为5.91万辆,环比下降4.88%,较上月同期相比下降了4.68%。

而除了二手车市场,经销商也遭受了不小的打击。根据部分经销商财报显示,其在汽车销售业务方面的毛利率较低,超过5%就已经是高毛利顺准。值得注意的是,豪华品牌的经销商毛利率也仅有2%左右。到了2023年,前三个月车市的负增长已经超过了10%,如果负增长持续,经销商的亏损也将进一步扩大。

针对此情况,3月22日,中汽协发文呼吁应理性对待本轮汽车促销,价格战并非长久之计,市场应尽快回归正常秩序。针对部分经销商急于清库存的需求,3月23日,全国工商联汽车经销商商会也发文称,3月份以来,各地汽车流通市场出现较大波动,汽车经销商面临挑战,建议将国六B排放标准的执行时间延后至2024年1月1日。

汽车分析师田力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现在的消费者对市场行情的了解越来越高,市场环境也越来越透明,这个时候车企就需要用真心实意才能打动消费者去购买产品,降价并非是获取市场份额的‘良药’。”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会长助理王都也表示,现阶段,各级政府应靠前发力、积极加力,加大推出财政、金融、促消费、产业链领域对冲政策以应对市场下行的压力。长期看,要通过行政、法律、经济的手段,为竞争创造一个公平、合理、有序的市场环境,还市场竞争以本来面目。

责任编辑:李延安主编:于建平

郑重声明: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 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 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 多谢。

链链资讯

[0:15ms0-4:323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