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的时候,整理电脑,发现了六七年前做外贸留存下来的资料。
主要是和日本供应商之间往来的邮件。
那几年去了不少地方,俄罗斯、日本、越南、澳大利亚。
亲眼见证了越南的崛起,也感受到了日本的煎熬。
很多人说,日本从天堂走向地狱,是因为广场协议,是因为楼市和股市这两个双子星的坍塌。
这种说法很片面,完全忽视了当时日本的国情。
日本在坠入地狱之前,迎来了极度奢华的疯狂。
而在坠入地狱之后,整个社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甚至连价值观都受到了影响。
对于我们来说,日本有很多可以借鉴的地方。
它的崛起和我们高度相似,但结局,绝不是我们想要走的路。
这篇文章将带着大家,看看上世纪真实的日本。
两颗原子弹的落地,日本无条件投降。
在战败和清算的双重压力下,美国伸出了援助之手。
从1945年到1952年,美国向日本近乎无偿地提供了22亿美元的援助。
现在看来,22亿美元不算什么,但是在当时,这可是一笔天文数字。
我们知道在1945年,西方确定了布雷顿森林体系,金本位制的背景下,每35美元可以换一盎司黄金,约31.1克。
22亿美元,相当于1954.9吨的黄金啊,按照现在的金价换算,相当于1212亿美元。
除了这种无偿的经济援助以外,在社会层面的改革也尤为明显。
一方面普及义务教育,增加社会人才储备。另一方面日本政府,开始大量购入地主手上的土地,然后再低价卖给农民,实现土地改革刺激农业生产的积极性。
战后的日本并没有陷入萧条,而是在废墟之上,快速融入了资本主义的社会,实现了经济的崛起。
这里可能会有朋友好奇,日本只是个弹丸之地,美国为什么要毫无保留地帮助它?
其实原因有两个层面,在战略上,美国不希望日本加入社会主义的阵营。
美苏争霸的背景下,日本倒向美国,相当于在亚洲植入了一颗钉子,能够制衡苏联。
在经济上,当时的美国正寻求产业转移。美国国内人工成本逐年递增,为了追求更好的效益,将一些轻工业转移到日本,利用日本廉价的劳动力,从而创造更多的利润。
日本也很聪明,作为战败国,看到美国抛来了橄榄枝,他们一把抓住。
就这样,战后的日本开始承接美国的工业转移,在轻工业方面更是成为了美国的后勤部。
大量的日本制造涌向美国,而美国这边也带来了148亿美元的海外投资。
这可是上世纪五十年代的美元啊,和如今的美元压根不是一个概念。
美日合作的前十五年,让百废待兴的日本,快速恢复经济与工业。
而教育改革和土地改革,帮助日本积累了大量人才,并解决了饥荒问题。
到了1968年,日本就从一个战败国,一跃成为发达国家。在西方世界中,是除了美国之外的第二大经济体。
经济的快速发展得益于轻工业的出口,日本制造的衣服、鞋子、家居用品风靡美国。
质量说不上多好,但是便宜啊。这和早期的中国制造特别相像。
当时的美国一门心思和苏联搞冷战,也没太关注日本的发展。
日本在经济快速腾飞后,对于高尖端行业的野心,逐渐显露出来。
最具代表性的便是半导体和汽车。
当时的日本,举全国之力发展半导体,最巅峰的时候,占据全球半导体出口的40%份额,而在动态存储领域,一度占据全球80%的出口份额。
汽车领域,日本的丰田也取得了不小的成果,这里面有一个小契机。
第四次中东战争,引发了全球石油危机。
一桶石油的价格一度从3美元涨到了13美元。
传统汽车的油费成本骤增,而日本制造的汽车因为省油,风靡全球。
汽车和半导体,在当时的世界,属于高尖端的行列。
日本干得风生水起,可却触动了美国最核心的蛋糕。
上世纪七十年代,美国深陷冷战,无暇对日本出手。
而到了80年代,冷战即将走向尾声,日本的战略价值骤降,美日之间的贸易战也即将打响。
当时的美国,贸易赤字逐年增加,因为美元强势,美国本土的产品在国际贸易中,并不具备优势。
为了改变这一现状,美国开始寻求美元的主动贬值。
著名的广场协议也就在这一时期诞生了。
广场协议的落地,让日元开始快速走强,短短三年的时间,日元兑美元的汇率从250:1涨到了120:1,整整涨了一倍。
日本经济的快速发展得益于出口,现在日元上涨,也就让日本产品的价格跟着上涨。
日本的产品在海外市场上,丢失了价格的优势,也就不那么突出了。
广场协议给日本出口带来了严重的冲击,日本政府花了几十年构建的贸易壁垒,显得十分脆弱。
这也就让不少人都以为,日本是被迫参与到广场协议里面的。
可现实却恰恰相反,当时的日本政府,对于广场协议不仅没有排斥,反而积极参与其中。
他们很乐观,虽然出口会受到影响,但强大的内需市场,能够弥补出口的损失。
此时的日本,真正想要的,是一个大国地位!
日本作为战败国,连主权都不完整,他们渴望大国地位,更希望在主权上能够获得一些谈判空间。
一个国家货币的汇率,本就是国家综合实力的体现,日元走强,为日本追逐大国梦,增添了不小的筹码。
广场协议签订后,日本经济也没有走向萎靡,反倒因为内需被刺激,迎来了周期最长的平成景气。
在这里也说下我个人的看法,九十年代日本经济的崩盘,和广场协议并没有多少关系,还是因为日本政府的不当应对,导致资产泡沫化,最终引起的崩盘。
广场协议签署后,对于日本老百姓来说,绝对是值得欢呼的事。
原因也很简单,手上面的钱变得更值钱,哪怕什么都不做,也都在享受资产增值带来的红利。
一方面是升值的日元,另一方面是疯涨的股市。
从1985年到1989年,日本股市涨幅接近200%。
几乎全线的股票都在涨,压根不需要什么投资眼光,只需要将钱放到股市,赚钱就跟捡钱一样轻松。
日本公司的身价水涨船高,日本股市在1989年沉淀了896万亿日元,占据gdp的60%,这得是多么恐怖的事情。
单纯从数据上,大家很难感受到当时日本的疯狂,我们从几个小现象来看看当时日本真实的情况。
现象一,招聘极难。
当时的日本股市年年走高,平成景气持续的时间有五年多,那五年多的时间里面,躺着都能挣钱。
这也就滋生了大量的股民,甚至连家庭主妇都参与到炒股中来。
对于大学生来说,参与炒股的人极多,毕业之后很多人选择全职炒股,这也就让企业的招聘遇到了极大的挑战。
为了招募到更多的大学毕业生,公司也是花样齐出。
千万日元的年薪,在当时的日本,随处可见。
因为公司的股价都在飙升,谁还在乎那点工资。企业只想着怎么扩张就好,因为通过股市每天都有大量的资金流入企业。
因为挣钱太容易,当时的日本电车压根没人坐,全部都是打车。
因为打车人群太多,东京当时的计程车起步价都来到了1万日元。
企业也非常舍得,好一点的企业,每年给员工的交通补助,都能给到200万日元。
1989年美元兑人民币的汇率是1:3.7,美元兑日元的汇率是1:138,当时的两百万日元相当于5.36万人民币。
那时候我们万元户都没多少,而他们的交通补贴都能给到五万多,当时日本企业为了吸引人才,算是下了血本了。
但就算这样,也没多少人愿意去上班,因为在家炒股不仅自由自在,而且在收入上远超公司给出的年薪。
除了招聘这个事情以外,另一则现象也能看出日本当时的奢华。
那便是海外消费。
随着日元不断升值,随着日本央行不断印钱撒向市场。
日本在海外的购买力也是越来越强。
小到日本民众,大量购买海外的奢侈品。lv的包啊、珠宝啊,对于当时的日本家庭来说,都属于基本的消费品。
人手一套国际名牌那都是低配,一人多套奢侈品才是常态。
对于日本企业来说,海外投资也进入鼎盛时期。
因为股市的繁荣,日本企业拥有大量的热钱,国内市场已经不能满足他们的投资需求,向海外扩张也成了当时的常态。
从矿场到土地再到各种奢侈品,日本成了海外各国眼中的土豪。
通过这两个现象,我们也能看出,当时的日本购买力有多强,赚钱有多轻松。
但你以为,他们的赚钱渠道只有股市吗?那就大错特错了。
股市的繁荣带动了民众的投资热情,房地产继股市之后,成为了第二个投资高地。
东京的地价从1985年到1989年涨幅高达300%,除了东京以外,全日本的地价都在以疯狂的状态上涨。最巅峰的时候,日本全国的土地的价值,能买下四个美国。
广场协议落地以后,日本虽然在出口上受到了冲击,但自身的经济发展并没有受到多大影响。
真正将日本推入地狱的,不是广场协议,而是日本政府激进的金融措施。
广场协议之后,日本的出口贸易受到重挫,1984年出口还占据gdp的14%,到了1989年,已经不足10%了。
出口受挫的背景下,日本急需要刺激内需,从而维持经济的增长。
想要刺激内需,最好的手段就是降息,刺激更多的钱进入市场,而不是存在银行里面。
日本央行在降息的同时,也降低了各种贷款的门槛。
大量的热钱从银行中拿出来,投入到股市和楼市。
又因为股市涨的很疯狂,从银行贷款投入到股市,一个月的时间就能赚回本息。
这种疯狂也促使着更多人加大杠杆,通过各种渠道借贷,然后再投入到股市和楼市,也就进一步促进了股市的疯涨。
面对过热的股市和楼市,日本政府并没有进行干预,而是保持着低息宽松的政策,这也给市场释放了一个信息,那便是政府暂时不会干预股市和楼市。
日本政府的一系列操作,让日本进入了平成景气的时代。
但在这暴富的背后,让股市和楼市涌入了大量的泡沫,很多公司,看着账面资产很高,但私底下虚空得很。
1989年,日本央行认知到了当下股市和楼市的畸形,开始采取加息的措施。
这种加息非常的激进,一年多的时间,日本央行利率从2.5%涨到了6%。
并且在贷款方面,开始限制热钱向房地产和股市流动。
这种紧缩的信号,让疯狂的日本股市一下子冷静了下来。
终于在1990年1月12号,迎来了股市最黑暗的一天。
这一天,大量资金开始从股市逃离,当天日本股市暴跌70%,无数企业身价暴跌,无数股民血本无归。
参与炒股的公司和个人,大量从外面借贷来增加自己的投资杠杆。
股市崩盘后,资不抵债的情况越来越多。
企业和个人的大量破产,也让他们名下的不动产进入司法拍卖的流程。
大量法拍房涌入市场,短时间内形成了供大于求的趋势,给房价造成了不小的冲击。
但当时的日本民众,对于房地产的信心还是在的,因为日本从战败后开始搞经济,房价就没跌过。
几十年来,房价都在涨,也就给日本民众造成了错觉,那便是房价不可能跌。
可日本政府下一步措施,让大家都傻眼了,他们推出了地价税。
这个地价税和我们现在说得房产税有些类似。
地价税的推出,让手上有多套房的人,持房成本增加了。
这也促使着炒房客开始出手房子。
地价税和司法拍卖,共同促使了大家抛售手上的房子。
房价不跌的神话,就此打破。
1992年,日本楼市迎来崩盘。
至此,楼市和股市这对双子星,因为泡沫破裂,彻底跌下神坛。
日本也从平成景气走向了平成萧条。在之后的三十年,都没能缓过气来。
在双子星刚破灭的阶段,不少人还适应不了从天堂走向地狱的生活。
纸醉金迷的生活已经成为习惯,虽然收入不及以前,但消费的水平并没有落下。
在平成萧条的那个阶段,各行各业都遭受着巨大的打击,却有一个行业开始强势增长。
那便是小贷公司,为了刺激日本民众超前消费,在当时的日本大街上,到处都是小贷公司铺设的贷款窗口。
只需要在机器上填写资料,就能申请下来贷款。
这让当时那一代的日本年轻人深陷其中,年纪轻轻便背负上了高额的债务。
这些消费贷也透支了日本社会的未来。
对于这种消费大,但从这些细节,大家可能感受不到他们有多疯狂。
我说个案例,在平成萧条时期,日本有家消费贷公司名叫武富士,他们黑白通吃,在日本横行。
在双子星泡沫破灭之后,他们反而快速增长,在1998年成功上市。
公司的董事长武井保熊以78亿美元的资产,成为日本首富。
当时的日本财阀不少,索尼、丰田、东芝、三菱。但在那个年代,日本的首富并不是财阀的掌门人,而是个放消费贷的。
也能看出当时的日本社会,被这种消费贷坑害的有多惨。
经济崩盘后的日本,社会的意识形态,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他们从曾经的纸醉金迷,开始走向勤俭节约的道路。
从曾经的全职炒股,开始走向职场成为一个打工人。
因为经济增长停滞,社会存在的机会越来越少,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躺平,甚至是啃老。
人口老龄化加上低欲望社会,困扰了日本政府几十年。
这些都是泡沫破碎的后遗症。
那几年做外贸,去了日本不少次,这个国家给我的第一感觉,不是繁荣而是压抑!
当下日本的痛苦、压抑,并不是广场协议导致的,而是日本政府面对广场协议,那种激进的金融措施,将日本拉进了地狱。
日本的惨痛教训,有很多值得我们去借鉴。
硬着陆的代价太大,吸取他人经验,能让我们少走很多弯路。
对此您怎么看呢?欢迎在评论区探讨留言。
我是墨尘,让我们用经济的视角,去看那个真实的世界。
郑重声明: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 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 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 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