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未来城市,并使其能够生长,就要思考和理解城市。针对有关城市的大问题,我们访谈了许多处在前沿的思考者和实践者,包括建筑与城市规划研究者、人文地理学者、技术史学者、互联网法学者、经济学者、公共管理学者、未来学家、政府决策咨询专家,以及从事城市服务的企业管理者,试图得到一些答案和线索,进而更好地前行。
这里要说的是有关城市的理想。城市是人类文明之光,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待。也就是说,在从古至今对城市的想象和设定之中,包含着不同时代人们的需求和愿望。我们认为,描画未来城市的走向,首要的工作,便是回顾初心,哪些愿望是人类内心恒久存在的,以何种面貌见诸城市并延展至今,而未来又具有何种变化可能。
城市的想象:高度与技术昆仑墟是《山海经》里最出名的都城。传说中的昆仑之墟,方八百里,高万仞,还有九个门,每个门都有长着九个头的开明兽守望。更晚近的《淮南子》称,昆仑墟是大禹治水之后开掘,有层城九重,各种动植物分列其周。《科幻世界》副总编拉兹对我们说到,很显然,它并非现实中的都城,具有强烈的宗教和神话色彩,这种几何对称性的格局,可以理解为城市的理想模型。
在这种对都城的想象中,包含着向高处层叠的特征。拉兹认为,从古到今,人类对高的崇拜,没有发生太多变化。远古时代物资贫乏,向高处建造意味着浪费资源,但人们仍在想象中追寻高度。而如此高大的城,需要更细致的分工、更强的组织协作能力,从中会生出新的社会关系。人们希望站得高看得远,也表达出对权力的向往。
Shiba Inu的以太坊L2区块链Shibarium上线:金色财经报道,Shiba Inu推出了Shibarium主网,这是一种以太坊L2扩展解决方案,据悉,Shibarium网络在其测试网期间创建了超过2100万个钱包。
Shibarium将利用Heimdall验证器和Bor区块生产节点,与Polygon 生态系统相似,Heimdall将基于Tendermint共识引擎,而Bor将与以太坊虚拟机完全互操作。用户必须在Shibarium网络中锁定10,000个BONE才能成为验证者。2100万个BONE将被保留作为Shibarium生态系统内验证者和委托者的奖励,并用于支付授权的Gas费用。[2023/8/17 18:04:26]
这也体现了对安全保障的需要。城墙设置的瞭望台,能让人更及时地发现威胁。拉兹说到,古代城市城墙的三个功能——防御战争、防止洪涝灾害、便于宵禁管理,最终都指向安全。因为,城市是大规模的人群生存空间,存有复杂的生产关系,维护群体的安全需要运用这样的手段。
在汉语中,高与危也有同义。在拉兹看来,现实中,技术手段的进展,与城市规模的扩大,是相辅相成的。这就导致,保障城市运行安全的需求进一步提高,只能依赖技术去改进;而因为依赖某项技术,这种改进又让城市更为脆弱。但拉兹同时强调,不要被这种表面看上去的危险所吓倒,当技术和组织管理能力达到足够高时,城市的安全仍是有保障的。
拉兹提到,到了今天,在这个一切都被技术支撑的时代,对技术最常用的形容词,甚至不是“先进”,恰恰也是“高”。
或许,人们之所以追求技术,正是为了能够居高临下,更好地认知与控制世界。拉兹提到,在科幻小说与电影中,故事主要可能讲的是某项技术的糟糕,但其间铺陈的细节也会传达出,未来的技术已让生活更为便捷。也就是说,哪怕故事最终以悲剧结局,仍然不构成放弃追求技术进步的理由。
面向大海:交易、合作与秩序安全是秩序的保障。而建立秩序、确保安全,来自城市生产生活的需要,或者说,是社交和交易的需要。
也许,不必视技术悬河为绝对的危险。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系主任武廷海教授也认为,人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方式,是与城市协同进化的。在人-技术-城市关系中,人是最大的变量,会判断、选择与适应。有了人的存在,技术所带来的结果,也会具有偶然性。
城市的内在机体中充盈着各种力量。这些力量构成了系统的韧性,让城市能够抵御意外冲击,或在遭受冲击之后仍能恢复。而那些用以维护城市安全的工具,无论工程设备还是技术应用,也是在活跃的市场力量之中,得以生成和迭代。
这种动态平衡中的系统更新,正由无数来到城市的人的实践和愿望促成。而究其根本,这些创新的活力,又由何而生,从哪里得到滋养?
实际上,城市寄托的理想,也是城市吸引力的核心,便是回应人的需求。虽然各个时代的思想家早已对此给出答案,但面对当下的环境,我们仍然需要对此一再反复追问,重新思考。
拉兹认为,相比几千年前,人的生活虽然发生了极大变化,但需求本身并没有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由此,城市首要的是安全性。除了人身财产安全,当下还包括食品安全、数据隐私安全等。其次是便捷性,包括通勤时间、社区公共服务等。再次是成长性,大学毕业后要选择城市开辟职业道路,商人投资要考虑营商环境,创业者要考虑哪里能找到投资。这个因素的重要程度有时会胜过便捷性。另外,新奇性也越来越重要。只要是人,就一定有精神追求。无论城市还是乡村,对新奇的向往,是人的本质需求。用影院屏幕数量来评判城市,也是出于这一原理。
“城市的空气使人自由。”这是中世纪的名言。人们来到城市,是追求岁月平安,生活便捷,前途远大,体验新奇。追溯这些理想何以可能,就要论及人们进行交流合作的机制。
在这层意义上,海洋或许可视为城市这一特性的喻体。复旦大学哲学系教授李天纲说,城市的起源有不同因素,比如,祭祀、战争与围垦,等等。相比因军事、国家或教会自上而下发号施令而来的城市,由老百姓自发组织交易而来的城市,常常是由港口面向海洋,更显其开放和繁荣。也就是说,来自四面八方的人,在海上达成协商和交易。大海并未使人类相互隔绝,反而成了沟通的管道。那些在旧大陆萌芽、却难以发展的进步要素,譬如贸易重商、族群合作、宪章精神等,在“全球化”的海洋空间得以迅速成长。
李天纲指出,这就回到康德在《永久和平论》中提出的,海洋作为人类普遍的、友好的交往之具,而非在海上争霸中尽显人性之恶。可以认为,在这一进程中,人类正义良善的力量,一直在战胜非正义不友善的做法。
由基本的伦理法则,建立可预期的秩序,同样是城市的重要理想。青年地理学者刘苏对我们说,在英文中,“秩序”和“宇宙”是同一个单词——cosmos。按照段义孚、芒福德等人文主义学者的观点,人类想把宇宙的秩序带到混乱的大地上,进而使自己生活在秩序中而非混乱里。城市是宇宙的图像在大地的投影,城墙则是将城市的秩序与外界的混乱分隔开的边界。在城市里,人可循天道从心所欲又不逾矩,因为城墙和有序的建筑,对城市中的人进行着提醒。
刘苏说到,这既是以人为本,也是以天为本、以道为本的一种自由。自由是人感受到秩序的结果,也是和宇宙产生关系的结果。离开了关系,单独看人或空间,都无法实现城市秩序的理想。而未来城市也希望在一系列的关系——信息流、能源流以及物质流之中,构建秩序以体现智慧。在“关系”的层面,这一点恰与古代的理想城市异曲同工。
面向荒野:共同生活
而在当下,因应遥感等技术发展,地球的每一个角落都被人类看在眼里,但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等生态问题也日益凸显。这意味着,人类的智慧需要面向更宽阔的世界,并将之转化为新的秩序。大自然并非仅是供人类寄情的喻体。在深圳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研究员张宇星看来,未来城市不能只关注内部的系统与人类的秩序,而要重新求诸荒野,体察与人类同在地球村中繁衍生息的生物如何生存,它们所占据的空间和行为方式,它们对周遭世界的感知,都值得人类运用技术去认真对待。城市从荒野中来,最终还是要运用文明观照荒野,才能体现出人类最高的理想。具体而言,也许需要考虑,在未来城市的数据库中,纳入生态系统所有物种的感知与反馈,而不是只计算人类自身的需要。应对当下的环境压力,正需要人类共同携手,而不是相互拉扯,陷入泥潭。
当然,城市无法直接充分回归自然。保有何种生态要素,必然需要权衡。但在信息数字技术之下,仍可尽力而为,让人能够想象和感知,体会到自己是地球生命共同体的一员。
身在成都的拉兹,以成都的“公园城市”为例说到,一些源于自然的传统观念,正可以提醒人类所造之城的局限。他认为,“公园城市”的实践之所以重要,是因其具有这样的可能:让人们体会自身与自然、与世界的关联,让城市和乡村能够和谐相处,而非相互割裂,也即回望传统价值,将其进行现代化,进而形成一种新的城市文明。
城市并非仅为城市而存在。这令人想到著名城市学者简·雅各布斯对城市起源的论断。她认为,是城市先于农村,工业先于农业,因为农业的生产要素在城市产生,农业社会之前已有制造者、建筑师、贸易商和艺术家,农村采用的工具,仍是从城市的创新迭代中而来。由此,农村是城市的溢出,不能将城市的结果视为其产生的原因。自然,这或许关乎对城市的概念定义。但毫无疑问的是,城市具有创造性和引领性。让文明的成果跨越人类聚居地,向更长远的地方溢出,或许恰可视为当代使命所在,是这一轮技术革命应当着力之处。
想象、理想与现实
科幻作家陈楸帆对我们说起,2019年底,自己曾参与2019深港建筑城市双年展的策展。在相应的单元中,展台设在深圳福田高铁站人流密集处,为的是让市民进入时,体会到虚实结合的城市的状态,进而产生感受和思考。项目希望收集到相应的反馈,以便从人的具体经验去倒推,未来城市在源头上应如何设计,如何规避相应局限。但很快遇到新冠疫情,展览不得不改为线上。这似乎也别有一番滋味——原本是展望未来的城市生活,但由于不可控力,城市物理空间上的连接就被切断了。人的想象、城市的理想,与现实相互碰撞。科幻作家们的想象与当下会有重合,但现实的演进,终究会超出人们所能想象的世界。比如,陈楸帆说到,提出元宇宙一词的尼尔斯蒂芬森,在《雪崩》里所写的,是一种相对悲观的未来:整个美国分崩离析,由几个大的军工联合体掌管,大部分人生活悲惨,只能选择虚拟化身生活在元宇宙。而在进行创作的历史节点上,作家还想象不到,现在已有这么多人用上了智能终端。另外,《雪崩》中虽然写到了元宇宙,却没有涉及虚拟货币,人们仍然用传统手段支付。
拉兹提到,当下中国的技术快速发展,让每个人都深受影响。而人们对城市的宏观想象没有新的变化,但对城市生活细节的想象变化极大。最近这五六年,无论《科幻世界》收到的投稿还是刊发的文章,绝大部分都是关于大数据、人工智能的题材,而不是针对基础科学。相比之下,西方科幻作家对这些应用进入生活没有感受那么明显,在创作题材上也没有发生这种变化。
而拉兹也认为,中国人虽然感受到了技术的快速发展,但若以苹果二代手机为标志,这种经验也只有十年。对科幻创作而言,时间还是太短。而且,这十年间,技术也在快速迭代,今天思考的东西,马上又有新的变化。这就导致思考的深度和广度还不够。
更多的现实会和想象中不同。陈楸帆认为,科幻可以是一个好的艺术形式,去引领想象和激发灵感,打开对话空间。有很多科技从业者,也从科幻小说里得到灵感,这些灵感会让人投入工作时富有激情,但最后大家做出的技术产品,一定与在书里读到的完全不同。
现实还是要通过实践去改变。世界已经让人悲观,科幻小说不能太悲观。重要的是,给大家一点希望。这也是陈楸帆的看法。
WeCityX团队总结:城市,承载着人们现实的技术与未来的理想,安全与合作是城市不变的主题。当下,数字技术为人带来的不应仅是元宇宙里的美好景观,如何让实体城市更加舒适与安全,让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更加和谐,开启一个数实融合的新时代,是需要我们一起努力探索的方向。
未来城市大哉问
发起:腾讯研究院
出品:腾讯研究院澎湃研究所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龙瀛课题组
WeCityX特约观察:澎湃研究所
访谈执行:刘琼李瑞龙窦淼磊王鹏刘莫闲徐一平张翼李孜王昀龙瀛张炜仑李伟健张恩嘉
视觉设计:帝都绘
插画:罗渣
媒体支持:澎湃新闻、腾讯新闻、北京城市实验室BCL、国匠城、一览众山小——可持续城市与交通、全球知识雷锋、City+、爱范儿
社区支持:广宇宙
(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郑重声明: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 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 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 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