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志愿服务的时间“存起来”,在将来需要的时候再“取出来”使用,这便是“时间银行”。去年11月,上海浦东新区乐耆社工服务社在新区部分街镇试点开展“时间银行”项目,作为浦东养老服务体系中的辅助性组成部分,提供各类助老服务。
截至目前,浦东“时间银行”项目已在康桥镇、南汇新城镇、塘桥街道和周家渡街道试点。一年来,作为社会治理的一个创新产品,项目在实践中不断“成长”,参与的志愿者队伍也在不断扩大。
老年志愿者们“被看到了”
浦东“时间银行”项目的服务内容,以非专业性、非家政类且风险可控的服务内容为主,包括情感慰藉、协助服务、出行陪伴,以及各类文体活动、健康科普、法律援助、培训讲座等。
年近七旬的杨阿姨,正是南汇新城镇“时间银行”项目的一名志愿者。杨阿姨是返沪知青,年轻时还曾担任过居民区党组织书记。多年在社区工作的经历,让她明确了自己在退休后为社区做点公益服务的计划。
十多年前,退休后的杨阿姨加入了南汇新城镇的老年志愿者队伍,以低龄老人服务高龄老人的服务模式陪伴社区里许多的高龄独居长者,无论是节庆为他们送温暖,还是寻常的日子走家串门、关心他们的生活起居,总是有这一群“活力”老人的身影。
“时间银行”项目启动后,杨阿姨和像她一样的社区志愿者们一起加入了“时间银行”服务提供者的队伍中。也正是因为这个项目,让杨阿姨感觉到,他们这些老年志愿者“被看到了”,“每次点开‘时间银行’,看到志愿服务时间被累计下来,就觉得很有成就感。”
当然,杨阿姨等人提供的志愿服务时长,也能够在他们逐渐老去、在需要别人帮助的时候,可以“兑换”成同等时长的服务。换句话说,“时间银行”存下的,不只是时间,还是人与人之间的温暖与陪伴。
以“时间储蓄”鼓励“以老养老”
目前,上海大部分老人更倾向于居家养老,使得居家养老的服务需求大增。但随着城市生活节奏的加快,许多年轻人没有足够时间履行足够的赡养义务或参与助老公益。
“时间银行”项目以“时间储蓄”的方式,让年轻人以及身体健康的低龄老人利用闲暇时间为高龄独居老人提供必要服务,鼓励“以老养老”。
打开浦东“时间银行”的微信小程序,点击个人账户,就能看到通过服务时长累积的“时间币”。一小时一个“时间币”,一天原则上最高两个“时间币”。在需求发布窗口,高龄老人发布所需的服务,低龄老人或年轻志愿者“接单”。平台还有常设的服务大纲,老人可以在大纲里“点单”,将“时间币”兑换成相应时长的服务。
印旼是上海浦东新区乐耆社工服务社负责浦东“时间银行”运营的负责人,通过小程序管理平台,她成为了“时间银行柜台”的工作人员。
在“时间银行”平台上,印旼可以查看到志愿者各项活动数据,包括地点、志愿者人数、预估服务人数等。“每次活动前,我们都会先审核活动的真实性,保证志愿者的参与人数合理。”
在每个“时间银行”参与的志愿服务活动现场,志愿者到场后,由管理员帮忙在小程序上签到,活动结束时再签出,“时间币”就会自动打到账上。
为老服务的一张新名片
运行一年多的浦东“时间银行”,已在四个街镇全面铺开,成为一种互助养老的新模式。然而,这个新生事物仍面临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或是提升的功能。
例如,低龄老人可以通过志愿服务来积累“时间币”,而本身就需要帮助的高龄老人无法通过自身志愿服务来获取“时间币”,怎么办?
针对这个问题,印旼告诉记者,目前多部门多渠道正在研判一套更合理合规、符合浦东“时间银行”特色的“时间币”分配方式,而“派币”的对象,则以高龄老人、残障人士和军属优先。
“‘时间银行’非常需要年轻人。”她说。目前,在浦东,部分家庭社工以及医务社工也加入了志愿者团队。“时间银行”还允许年轻志愿者将所得的“时间币”转赠给父母、亲人或者其他有需要的高龄老人,不用等几十年后才“兑换”出来。
另外,“时间银行”也需要保持收支平衡。随着老龄化程度加深,社区养老的需求也会增加,而目前“时间银行”大多仍在街镇内开展,参加的人员相对仍有欠缺。
在不久前举行的新区“时间银行”项目研讨会上,参与项目的团队专家提出了一系列建议。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桂世勋指出,要让志愿服务跟得上需求,必须建立更大规模、更广范围、统一运行的“时间银行”平台,并对服务对象、服务等进行更精准的界定。
作为社会治理的一个创新产品,“时间银行”存下的,是对养老无忧的期盼。印旼说,作为浦东“时间银行”项目的运营方,乐耆社工服务社希望与志愿者们一起,让这个项目更有特色、有温度、有成效,成为浦东为老服务方面的一张新名片。
章磊
郑重声明: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 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 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 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