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的洪流滚滚而来,势不可挡。我们每个人都是信息的消费者,也是信息的生产者。我们习惯拍照记录身边的生活,同时也把这些新的信息收集到手机里、上传到云存储空间里;我们发现喜欢的网页、小说、电影、音乐时,会把这些信息复制、保存在手机、电脑里,“复制”让这些优质的信息成倍地增加。
这些信息铺满了我们的生活,挤占了手机、硬盘的空间。然而我们舍不得删去生活的点点滴滴,所以不得不购买更大的硬盘、更新的手机。
纵观中华大地的文明史,其实留给我们的信息并不多。远古洞穴的墙壁上,记录了4万年前古人类留下的少量的信息。1500年前,也就是公元600年至公元900年之间,人们开始印刷书籍记录信息。——在电脑和手机出现以前,书籍一直是最重要的信息载体。
然而人类在过去50年里记录的信息比在之前2000年还要多。
人们掌握了新的数据存储方法,把信息以1和0的形式存储。8个1或0任意组合,就可以表达2*2*2*2*2*2*2*2=256种意思,每个0或1的数字称为“比特”,8个比特构成一组,也就是1个字节;把若干组比特一起使用,就可以表达人类现在需要表达的所有意思。
人们为存储1和0的信息,打造了特殊的材料。假如用硬币的正反面来代表0和1,1个硬币构成1个比特,那么一卡车的硬币也存不了一张照片。数字电路和微芯片技术把比特的载体做的很微小,每个“硬币”只有10至30纳米这么小。这些可以用来存储信息的物理材料有一个共同点,它们都拥有两种不同的物理状态——就像人有时健康,有时感冒,而且它们很容易在两种状态之间受控于人们的意志、反复地、快速地切换。
在地球上生活着70亿人口,每天发出2940亿封电子邮件、产生650亿条聊天记录、72万个小时的新视频。2018年全世界产生的数据总量为33万亿GB,如果用现下最流行的1TB的移动硬盘装这些数据,中国人每人得用25个移动硬盘来装。
不仅是你的手机被装满了,整个人类都在为存储数据付出巨大的电力。世界上现在有600个规模超过5000台服务器的数据中心,每两年还会再新增100个数据中心,每个数据中心的用电量都达到几百兆瓦,相当于一台核电机组的供电量。
人们似乎成了信息的奴隶?
郑重声明: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 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 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 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