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申请再支教一年,弥补我心中的遗憾。”在镇宁自治县民族中学,从山东胶州来贵州支教的韩瑞瑜,在为期一年的支教时间临近结束时,主动向组织申请,还想再贵州支教一年。
2019年暑假,在东西部协作的号召下,胶州三中的老师韩瑞瑜,得知学校需要派人到贵州支教,“我第一时间就报了名。” 韩瑞瑜说,虽然孩子正在小升初的关键时期,家里也还有年迈的双亲需要照顾,但他没有丝毫犹豫。
韩瑞瑜在“胶州班”给学生上课
来到镇宁后,韩瑞瑜执教高一年级的新生,开头就遇到了不少困难。“学生本身基础就比较薄弱,加上沟通交流上的困难,开始还是有点不适应。” 韩瑞瑜说,与胶州的学生比起来,镇宁学生的基础相对要弱一些,加上学习自主性较差,因此需要从思想和观念上入手,从与学生的感情沟通开始,注重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教学上遇到难题,韩瑞瑜有很多种解题方法,但在贵州支教期间遇到的生活中的难题,可让韩瑞瑜吃了不少苦头。“咱们镇宁这边的人喜欢吃辣,但是胶州人的口味偏清单,在饮食上来了一年都克服不了这个问题。” 韩瑞瑜说,在镇宁一年多来,他们都是自己“开小灶”做饭吃。“我们北方爱吃面,而镇宁人喜欢吃米饭,所以我只能经常去买面来吃,偶尔老家的亲戚朋友快递点海鲜过来,也能解解馋。”
除了吃不习惯,贵州潮湿的气候,也让韩瑞瑜吃了不少苦头。“潮湿阴冷的气候,让我都有些吃不消。” 韩瑞瑜说,胶州市教育和体育局2020年派到镇宁民族中学的9位老师中,42岁的他算是第二年轻的,另外的7位老师年纪都比他大,呆惯了四季分明的胶州,在贵州阴晴不定的天气中,没有地暖的情况下,有时候会出现关节痛的情况,但学校给他们准备了电烤炉,也算是多少能够缓解那种阴冷。
韩瑞瑜在备课
韩瑞瑜原来的支教时间,是从2019年8月至2020年8月,原本他可以在今年8月结束后就返回胶州,但他选择再支教一年,完成对自己的承诺。“我们在镇宁支教了实际上仅有2019年的下班学期,今年上半年受到疫情影响,一直没能好好的把自己所学教授给学生。” 韩瑞瑜说,第二学期上网课时候跟学生交流时,当得知部分学生购买口罩有困难,他心急如焚,多方联系,用自己“劳动模范”一次性补贴,购买了2000只口罩,开学后自驾2000多公里带到了镇宁民族中学,赠送给了学校。
结束第一年的支教时,韩瑞瑜发现留下了太多的牵挂:受疫情影响,支教时间不够,学校的“申示”、课堂的教学改革、学生的选科、还有新一届学生即将到来的选课走班等等工作都没有完成。而2020年又是脱贫攻坚的关键一年,教育又是能斩断穷根的关键,韩瑞瑜决定做一个亲历者,发挥了一名拥有7年的党龄的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主动向组织申请,还要坚守一年,到2021年8月份再返回胶州。
“最对不起的是12岁的儿子,我来的时候,他刚好六年级要升初中,等我回去的时候,他初一都读完了。” 韩瑞瑜说,妻子上班的地方较远,不能接送孩子,现在照顾孩子的重任,都落在了老人身上。而相隔千里的一家人,一年仅有寒暑假才能见面。今年唯一的一次团聚,韩瑞瑜还是选择把家人接到贵州,与家人共同体验支教的苦与乐。
在镇宁,有些留守的学生,周末或者假期不回家的时候,韩瑞瑜便组织老师们邀请“胶州班”的学生来到老师的公寓,一起包包子,庆祝节日。 “山东大包真好吃,下次我还来。” 一次吃了8个包子的肖海军同学的话,对韩瑞瑜触动很大。胶州支教老师的公寓,已经成为了这些师生共同的家,而这些正在奋斗的学生,仿佛就是胶州老师自己的孩子。这些共同的经历,变成了“胶州班”老师在镇宁期间留下最快乐的时光。
支教期间,韩瑞瑜长期不能陪着家人,只有趁暑假邀请家人来贵州团聚
据介绍,根据青岛市工作安排,镇宁自治县教科局与胶州市教体局早已结成友好帮扶对子,胶州市每年派遣素质高、能力强的教师到镇宁自治县民族中学等地开展教育帮扶。自2016年起,胶州市每年专门派出了一支由9名支教老师组成的教师团队,以一年为周期扎根镇宁山区学校支教,开展胶州教育“组团式”帮扶。在镇宁自治县民族中学等校开设“胶州班”,教育教学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得到广泛认可和一致好评。
此外,镇宁自治县民族中学还与胶州一中还以“顶岗交换”的方式让两校老师进行深层次的学习。胶州对镇宁自治县的教育帮扶,不仅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还有利于教师的成长,为镇宁自治县教育事业的永续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打造了教育帮扶的新样板。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付松 李坚
编辑 孙蕙
编审 付松
郑重声明: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 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 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 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