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F:区块链又又又来割韭菜了

沉寂两年之久的币圈,近期又开始蠢蠢欲动起来。

从7月下旬开始,比特币价格由9000美元一路上涨至11728美元,与今年最低点3800美元相比,比特币涨幅达到了惊人的208%。而币圈市值第二的另一大数字货币以太坊,也从今年3月的87美元低位暴涨至近期的425美元,涨幅高达388%。

多位币圈玩家、从业者指出,数字货币市场本次上涨的推手,就是时下币圈火热的新概念——DeFi。绝大多数DeFi应用都建立在以太坊生态上,依托于以太坊公链运转。因此,DeFi的火爆推动了以太坊币价大幅上涨,并最终带动了整个数字货币市场的繁荣。

DeFi数据分析平台DeFiPulse数据显示,现在整个DeFi生态上的资金规模已达到了50.8亿美元。而就在三个月前,这一数字还不到10亿美元。

01DeFi兴起,币圈沸腾

——鞭牛士——

备受币圈追捧的DeFi,究竟是什么?

DeFi是DecentralizedFinance的简称,常常被翻译成“去中心化金融”。DeFi概念诞生于2018年,许多信仰数字货币、区块链技术的人,利用以太坊等公链,开始在公链上搭建各种金融应用,如去中心化交易所,数字货币抵押借贷产品等。

例如,最知名的DeFi项目之一——MakerDAO,就是一个抵押借贷产品。币圈投资者只要持有ETH,就可以把ETH存入MakerDAO上,获得MakerDAO发行的稳定币DAI。DAI与美元对标,1枚DAI等价于1美元。在这一过程中,所有操作都通过区块链上的“智能合约”完成,无需也无法被外界干预。MakerDAO的货币发行机制与主权国家的央行系统类似。央行将黄金等资产作为储备金,并以国家主权信用作为担保发行法币;而MakerDAO以ETH作为储备金,通过智能合约保持币价稳定在1美元。

此后,行业内还出现了Compound、Uniswap等DeFi应用。Compound是一个数字货币借贷平台,投资者可以出借资产给Compound,获得利息;也可以在平台上借出资产,获得贷款。而Uniswap则是一个去中心化交易所,投资者可以在其中不受限制地交易各类基于以太坊发行的Token。

与银行、传统交易所主导的中心化金融相比,DeFi建立在区块链上,信奉“代码为王”。这样的理念显然迎合了币圈投资者的心理。而今年6月,Compound等DeFi项目推出的“流动性挖矿”玩法,更是直接引爆了DeFi市场。

所谓的“流动性挖矿”,与此前FCoin推出的“交易即挖矿”类似。Compound推出了自己的代币“COMP”,并规定所有为Compound提供流动性的投资者都可以获得COMP。在这一激励手段的刺激下,许多DeFi投资者纷纷将自己的资产投入到Compound中,已获得“免费”的COMP。而Compound的玩法也被Balancer、Curve等DeFi项目借鉴。DeFi在币圈彻底火爆。

02庄家入场,收割韭菜

——鞭牛士——

DeFi的火爆,首先表现在币价上。

为各大DeFi项目提供币价信息的“预言机”项目ChainLink,近一个月来涨幅超过150%。目前,ChainLink已经超越了BCH等币圈知名项目,位列币圈市值榜单第五位。

DeFi项目币价的暴涨,必然会吸引一批贪图利益的韭菜入场。而意图收割韭菜的庄家们,也开始摩拳擦掌。这些庄家发现,DeFi生态中的去中心化交易所,为他们的“割韭行动”创造了绝佳的条件。

在中心化交易所时代,新项目为了上线交易所,大多需要向交易所缴纳“上币费”。这一制度在币圈广为诟病,但客观上,上币费的门槛也剔除了一部分欺诈型项目。此外,中心化交易所为了自身品牌形象,也会拒绝一部分低质项目上币,保护了投资者的利益。

但在Uniswap这样的去中心化交易所,平台不设置上币门槛,也不存在审核机制,任何人都可以在平台上交易任何币种。在这种机制下,庄家可以毫不费力地收割韭菜。

很快,Uniswap上便出现了一大批“假币”,这些币种与币圈知名币种同名,专门收割不熟悉币圈的新韭菜。此后,币圈又形成了基于Uniswap的新收割模式——IUL。它与币圈此前的ICO、IEO类似,只不过将代币发行的地点选在了Uniswap上。庄家发币后直接登陆,配合拉盘、喊单等币圈常规套路,直接收割韭菜。

与以往的币圈收割游戏相比,IUL的周期更短,方式也更加简单粗暴。短时大涨大跌的行情,让Uniswap成为一部分币圈投资者口中的“DeFi大”。一个项目从成立到上交易所到割完韭菜宣布死亡,最快可能仅需要几个小时。

在此之外,一批国内庄家们也开始蹭DeFi的热点,纷纷推出各式各样的“DeFi项目”。例如,以蹭热点驰名币圈内外的孙宇晨,自然不会错过这一机会。8月2日,他在微博发文《为什么说下一波Defi机会在波场?》,高呼让投资者们“梭哈TRX”。此前依靠应用起家,引发投资者大量维权的维基链,也开始“布局DeFi”,效仿MakerDAO发行了所谓的治理代币WGRT与稳定币WUSD,意图卷土重来。

有币圈从业者对鞭牛士表示,当下火爆的DeFi概念其实类似于2018年前后的DApp。DeFi与DApp的兴起,都是少数优秀项目带动的结果。但在暴富神话的刺激下,整个行业必然会吸引一大批镰刀与韭菜入场。而最终的结果,就是镰刀收割韭菜——币价崩盘,行业覆灭。仅有少数优质项目最终可以留存到最后,而大多数项目终将灭亡。

03黑客肆虐,危机丛生

——鞭牛士——

DeFi面临的危机,也远远不止这些。

与传统金融行业资金存在复杂的托管机制不同,在DeFi世界,所有客户资产都存储在链上,通过自动化的智能合约操控。这意味着,一旦DeFi项目的智能合约出现问题,如Bug等,用户的资产就面临着巨大的风险。

8月13日下午4时,明星DeFi项目YamFinance在上线仅36小时后崩盘,而它的“死因”,就是智能合约上的Bug。

在代币机制上,YamFinance吸收了近期多个DeFi项目的亮点,并无明显漏洞。但它的智能合约中却存在着一个致命Bug,这让系统增发了上百亿亿枚YAM,而YAM的发行总量仅500万枚。YamFinance官方称,Bug并不会影响投资者在平台上抵押的资产。然而,那些在二级市场上买入YAM的投资者们却损失惨重。而YamFinance也因此成为了这轮DeFi浪潮中的第一个崩盘项目。

盯上DeFi项目Bug的,还有在暗中窥伺的黑客们。4月19日,DeFi项目Lendf.Me遭遇黑客攻击,价值近2500万美元的资产被黑客盗走。6月29日,Balancer遭遇黑客两次攻击,共盗走价值50万美元的数字资产。DeFi资产位于链上的特殊属性,也给了黑客可乘之机。而DeFi也被一部分看空者戏称为“黑客提款机”。

目前,绝大多数DeFi项目都采用了社区化的开发、治理模式,项目开发人员水平良莠不齐,部分代码缺乏安全审计。与此同时,许多DeFi项目都选择开源模式托管代码。尽管开源可以让DeFi项目获得社区的安全审查,但与此同时也可能令黑客更容易找到代码中的漏洞。而数字资产自身的匿名性、流通性,也让黑客在得手之后可以轻而易举地将资产变现,逃避法律制裁。

黑客、庄家、投机者,短短几个月时间内,DeFi行业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各色各样的角色涌入DeFi,也让DeFi世界充满了人性的野蛮与暴戾。DeFi的泡沫被不断吹打,而它的未来也变得扑朔迷离。

7月24日,数字货币评级机构WeissCryptoRatings在Twitter上写道:“DeFi狂欢终将结束,而那时,DeFi也将和其他市场一样重回平静。”也许,这也将成为DeFi的最终归宿。

郑重声明: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 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 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 多谢。

链链资讯

[0:31ms0-4:199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