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大爆炸时代。没有什么东西,比印钱更容易了。
3月6日,美国两院投票通过第一轮83亿美元刺激法案,主要用于医疗机构检测病和小企业贷款补贴。
3月18日,美国颁布第二轮1000亿美元刺激法案,主要用于部分税收抵免、增加失业救济金和食品援助。
3月27日,美国两院通过第三轮2万亿美元刺激法案,主要用于家庭发放现金支票、行业救助和小企业贷款与捐赠。
3月31日,美国白宫表示第四轮刺激法案正在积极准备中,作为2万亿美元刺激法案的补充,规模可能达到6000亿美元。
几乎没有任何阻力,四轮刺激法案合计印钱最少达到2.7万亿美元。
01
按照美国2019年货币乘数3.7倍粗略计算,如果完全流通,2.7万亿美元一共可以衍生出10万亿美元。
在3月份美联储宣布实行零利率的时候,也一并把准备金率下调。
美财政部官员:美国的银行挤兑事件不应归咎于加密行业:金色财经报道,美国财政部负责国内金融事务的副部长Nellie Liang表示,加密行业不应该为硅谷银行(SVB)和Signature Bank的挤兑事件负责。她在周三众议院金融服务委员会的听证会上表示,不认为加密货币在这两起银行破产事件中发挥了直接作用。当被问及数字资产是否是一个间接因素时,她指出Signature在该领域特别活跃,但她没有提供进一步的细节。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主席Martin Gruenberg此前曾表示,截至2022年底,Signature约五分之一的存款与加密客户有关。[2023/3/30 13:34:07]
因此,10万亿美元仅仅是一个保守数字。
如果按照美联储最新货币政策计算,这个数字只会更大不会变小。
2019年美国货币供应量M2是15.54万亿美元,新增10万亿美元是什么概念?
如果按照美联储扩表数据计算,美联储3月份流动性投放规模是1万亿美元,算上货币乘数大概是4万亿美元。
美财长:不要相信通胀已经嵌入美国经济:10月22日消息,美国财长耶伦表示,不相信通胀正在嵌入美国经济,物流成本已经显示出下降的迹象,仍然认为有办法在不造成失业激增的情况下降低通胀;拜登的预算保证了财政政策的可靠性。(财联社)[2022/10/22 16:35:17]
数据来源:choice对比白宫的10万亿美元,美联储的4万亿美元并不是小数目。
不管是公开市场投放,还是QE购债,美联储流动性投放的都是有期限资金。
一旦资金到期,谁都要还钱。
虽然可以通过借新还旧或者重新购债等手段展期,但是本质上都不是长期货币。
与美联储不一样,白宫的10万亿美元属于长期货币。
钱撒出去了,就没有回收的打算,没有成本也不求回报,各种补贴与支出就是白送钱给国民花。
表面上是白宫出钱,实际上也是通过美联储印钱,政府负债等于不用还钱,即长期货币。
10万亿美元,相当于2019年美国M2的三分之二。
如果还有第五轮第六轮......
历史上的今天丨美国SEC发布针对IEO的新警告:2020年1月15日,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发布了针对IEO的新警告。根据通知,IEO类似于ICO,在过去几年里,其中一些被SEC作为未注册的证券发行进行了调查。SEC称,尽管IEO提供商可能声称他们的销售与ICO不同,但仍可能违反联邦证券法。因此,该机构警告投资者,如果他们考虑投资于IEO,请“谨慎”。 SEC警告称,一个声称已注册的平台并不一定意味着它实际上已在该机构进行了注册,并强调“不存在SEC批准的IEO”。[2021/1/15 16:17:01]
假设,美国为了应对疫情冲击,一共投放15万亿美元的长期货币,相当于M2翻了一倍。
放水力度有多大?
02
假设有10个人,每个人手里有10美元,全部货币就有100美元。
现在市场上有20个面包,100美元抢20个面包,最终每个面包定价5美元,每人可以买到2个面包。
现在美联储多印100美元,全部货币就有200美元。
Kik称在与美国SEC达成和解后,将为交易所上线Kin“打开道路”:Kik表示,尽管不得不向美国SEC支付500万美元的罚款,但剩余的Kin代币以及Kin基金会本身,目前已脱离法律困境。其在一份声明表示:“除了罚款之外,Kik的资产仍然是Kik的财产,包括剩余的treasury、Kin的储备以及所有的智力资本。同时,Kin基金会的未来不会受到不利影响。SEC没有要求将Kin注册为证券,也没有对其施加交易限制。”声明中重申,虽然在和解之前,“交易所曾质疑能否上线Kin代币”,但现在“有了一条在以前无法上线Kin的交易所上线的开放道路”。
根据法院命令,在未来三年内,Kik将有义务在“直接或间接参与”任何新的“加密货币”、“数字货币”、“数字代币”的发行、发售、销售或转移,“或使用分布式账本技术发行或转移的类似数字资产”(包括通过2017年ICO发行的3万亿Kin)之前,提前45天通知SEC。然而,Kik在采取此类行动之前不需要寻求SEC的批准或同意,也不必向SEC提供“本协议规定的通知之外的任何信息”。
注:SEC宣布终止对Kik的诉讼,Kik将需要向SEC支付500万美元的罚款,并就未来三年的任何筹资情况向SEC提交通知。(Decrypt)[2020/10/23]
200美元抢20个面包,原供需关系被打破,每个面包价格涨到10元,美联储可以买到10个面包。
美国伊利诺伊州发布首份在公有链上获得永久认证的政府报告:1月31日,美国伊利诺伊州发布“区块链和分布式总账工作组最终报告”,它是美国各州之间的一次突破性的举动,这份文件本身是“伊利诺伊州第一份在公有链上获得永久认证的政府报告”。[2018/2/6]
不花费任何成本,美联储通过印钱就能买到10个面包,等于白赚10个面包。
原本每人可以买到2个面包,现在10美元只能买到1个面包,平白无故亏掉1个面包。
10个人,亏掉10个面包,也就是被美联储赚走的10个面包。
10个面包,就是美联储征收的铸币税。
在悄无声息中,美联储不仅赚到10个面包的财富,还把饿肚子的风险转移给10个人。
如果美联储继续印100美元,那么面包价格就能上涨到15美元。
最终,除了美联储,谁也买不起面包。
在现实中,市场上不仅有面包,还有牛奶、房子、股票等各种各样的商品。
如果货币不断涌进面包,那么面包就会不断涨价,最终导致食品通胀发生。
为了应对面包涨价,如果美联储选择印钱给国民买面包,那么通胀情况就会不断恶化,最终导致恶性通胀发生。
事实上,在次贷金融危机之后,由于大规模刺激与需求不对等的供应生产,导致经济产能过剩。
谁都需要一个理由,一个让货币产生信仰的理由。
由于供应大于需求,实体资产不赚钱,经济缺少一个理由让货币不断涌进。
在实体资产混不下去之后,货币开始混迹金融资产,于是出现美股11年长牛的神话,还有11年低通胀的经济。
如果换算成经济,美股的通货膨胀有多严重?
03
美元霸权,本质就是霸王条款。
由于美元是全球货币,美联储通过印钱的方式,不仅可以转移财富,还能向全球转嫁风险。
15美元一个面包,10个人谁都买不起,选择跑去国外买面包。
美元作为全球货币,除了中国等部分国家,需要兑换成本国货币之外,在大部分国家都可以直接够买商品。
假如美元兑人民币是1:7.5,中国面包一个15元,也就是一个2美元。
100美元流入中国,由于结汇制度,衍生出750元人民币,大量货币涌进中国面包,最终导致中国面包价格上涨。
这一段对应2008年之后的中国,大量国际热钱涌入国内,外汇占款急速膨胀,导致国内通胀走高。
最终,央行需要通过央票回笼人民币流动性,抑制过热的经济和通胀。
数据来源:choice在次贷金融危机爆发之后,全球资产价格暴跌,其中包括中国房价近乎腰斩。
美联储通过QE大规模印钱,使得美元持续贬值,刺激处于衰退阶段的美国经济。
那些受到经济危机冲击的美国人,在拿到大量廉价美元之后,四处寻找承载货币的介质,在全球购买带血筹码。
不断涌入的美元,再次推高全球资产价格。
当美国经济恢复正常,或者是经济杠杆过高之后,美联储又开始加息回笼货币。
2015年,美联储启动加息周期,美元升值导致大量热钱开始撤出全球资产,重新回流美国。
资本外流与汇率贬值压力大,全球资产价格处于崩溃边缘。
不管经济如何,各国被迫跟随美国加息,否则都要面临汇率贬值和资产价格暴跌,并且冲击经济的结果。
美国持续加息导致危机爆发,全球资产价格暴跌,美联储再度印钱刺激美国经济。
一个美元周期,也是美国向全球征收铸币税的过程。
与2008年次贷金融危机不一样,现在是高杠杆下的流动性消失与疫情恶化对经济的冲击。
这一次,是经济危机。
过去,金融系统生病,可以通过印钱解决。现在,人和经济系统生病,用钱也解决不了。
货币刺激或许可以缓解流动性压力,持续恶化负债又该如何解决?
如果疫情无法在短时间内解决,失业持续攀升又该如何解决?
如果需求下滑与生产停滞,经济衰退又该如何解决?
为什么在疫情爆发之后,市场都在抛售资产持有美元?因为市场知道,这不是简单放水就能解决的问题。
只要美元霸权没有消失,美国放水,一定可以收割全球。
何时美元霸权消失?一场战争或者美国跌下神坛。
但是此时此刻,美元一定无法收割全球,如果可以,美联储就不需要亲自入市购买资产。
由于债务货币系统遭到冲击,信用无法产生造币效果。
在悲观预期下,谁都会害怕。
只有在债务货币系统重新启动之后,在信用可以创造货币之后,美元放水才能起到收割效果。
否则放再多的水,都会变成手中的现金。
有人说美元放水,全球放水,如果不持有资产,财富就会被通胀吞噬殆尽。
如果货币选择实体资产,那么通胀就会暴涨,如果货币选择金融资产,那么暴涨的就是核心资产。
现在唯一值得担心的,是粮价,是民粹动荡之后的战争阴影。
现在最大的不确定性,是疫情何时结束。
如果问我应该持币还是持有资产?
现阶段,现金为王,并且适度去杠杆。
任何动荡,都可以应付自如,不需要担心资产折损问题。
郑重声明: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 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 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 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