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币,又称“银圆”或“大洋”,是民国时代最常见的货币之一。我国最早的银币是乾隆五十八年在西藏发行的“清乾隆宝藏”,正面铸“乾隆通宝”四字,背面铸“宝藏”二字,皆用藏文。次年,正面改成汉字铸“乾隆宝藏”四字,背面铸藏文“唐古忒乾隆宝藏”,边郭注明年份。
光绪十五年,广东开铸“光绪元宝”银圆,各省纷纷效仿。
民国成立后,于1914年推出《国币条例》,确立银本位货币制度。加上各路军阀割据混战,纷纷自铸银币,银币的数量大增、种类繁多,并成了当时最主要的货币之一。今天最常见有“袁大头”、孙中山“船洋”等。今天我们要讲的“贵州汽车银币”俗称“汽车银币”“汽车银元”,简称“车板”,国外称之为AUTODOLLAR。
贵州汽车币直径:3.9厘米重量:26.7克;正面中央为“贵州银币”,上铭“中华民国十七年”,下铭“壹圆”:背面中央为草地、汽车图案,上铭“贵州省政府造”,下铭记重“七钱二分”。
关于贵州汽车币,背后还有这一段不为人知的故事。
去过贵州的朋友都知道贵州是典型的山区,号称“八山一水一分田”,自古以来以交通不便闻名。贵州的公路建设始于上世纪20年代。1923年,贵州省政府设立交通筹备处,拟建公路。但直到1926年,周西成任省主席时,才把修建公路提上了议事日程,正式建立路政局,并在当年8月动工修建了贵阳-桐梓公路,作为全省筑路的示范。
1927年,周西城派人从香港购得一辆美国产福特牌敞篷轿车。这是贵州的第一辆汽车。但由于贵州没有公路,便将辆汽车拆散后,通过人挑马驮的方式运入。
次年,贵州省政府铸造银币,把周西城的汽车图铸在银元上。银币上的汽车图案即以此车为原形。以汽车做图案是近代银币中绝无仅有的,便是贵州汽车币最奇特的地方。
除了奇特的图案设计之外,贵州汽车币还有着七个奇特的地方。
有暗记。绝大多数银币都是没有暗记的,而汽车银币在背面汽车图案下方的草地,隐藏着分别由七片草叶构成的“西成”两字作为暗记。即使不同版的银币,上面的暗记都比较统一,这也是鉴别汽车币真伪的方法之一。周西成用这种巧妙的方式既作了暗记,又可以为自己“名留”。而同时代其他地区的的银币都模仿“袁大头”,印的是当地大军阀的头像。
使用两种货币单位。民国时期的银币全部采用的单位是“元”,而这枚银币既采用货币“元”,又有已经废止了的传统货币单位“七钱二分”,在民国银币中也仅此一例。这种看起来不伦不类的制度,却鲜明地反映着周西成本人的身上依然深刻的封建烙印。
铸造地问题。贵州汽车币的铸造地问题,曾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个谜。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收藏界主流说法都认为贵州省当时根本没有自己的造币厂,汽车币是在四川省铸造。之后经过一系列的考证,“贵州没有造币厂”的说法被推翻。当时铸造银币,使用的是周西成的士兵从重庆造币厂掠夺的机器设备。
寓意。一些细心的藏家可能注意过,汽车图案下面的草地由28片草叶构成,寓意该币是民国28年开始铸造的。而上面的汽车的前后轮都有12根辐条,寓意着一年的12个月。
张冠李戴。大家都知道芙蓉是成都的市花,而汽车币的中中间便是一朵简笔画的芙蓉。五代时期,后蜀孟昶喜爱芙蓉,便在成都土城上种满芙蓉花,成都芙蓉由此闻名。但作为成都自古以来代表性的芙蓉,却出现在了贵州省铸造的银币上。
雕工不俗。仔细查看汽车币的雕工,你会感觉其雕刻师的手艺并不逊色于当时外国的雕刻师。目前收藏界大都认为该币出自重庆铜元局雕刻师之手,但具体是哪位雕刻师则不得而知。有藏友认为,其风格与四川军政府汉字银元中的“大点金”银元相近,这点还有待考证。
偷工减料。1984年,贵州省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曾对汽车币进行检测。检测结果是:直径:39mm重量:26.7g,但含银量远远低于《国币条例》中不低于90%的规定,说明其偷工减料现象严重。实际上,在当时各军阀政府为了筹措资金支付军饷,便在银币上“下功夫”,以便获取高额利润。
实际上,贵州汽车币价值不断上升的原因,除了这些其特点之外,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发行量少。
当时的银元讲究钱饱货足,但汽车银币因偷工减料、银含量不足,难以流通。在当时更多作为军饷,再通过军人的渠道进入民间。即使这样,还是难以在民间流通,又以税费等形式流回官方。汽车银币铸造仅一年左右,周西成就死了。政权更迭使得汽车银币流通失去可依赖的政权力量,自然更难留存。
汽车币是周西成在贵州主政时的得意之作,与光绪龙币、大清龙币以及以及以“袁大头”为代表的的人物头像银币相比,独出新裁的设计很受欢迎。存量少而使其愈显珍贵。
郑重声明: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 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 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 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