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年9月2日,50年前的今天,美国的第一台ATM自动取款机在纽约首次公开亮相。
ATM自动取款机是银行设置一种小型机器,客户可以通过自动取款机办理提款、存款、转帐等各种业务。如今大街上、各个银行门口或是商场附近,ATM和自助银行早已是司空见惯的日常,它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方便。
ATM在1939年由美国的LutherSimjian提出了设计雏形,并说服一家公司做了一个样板试验产品,但使用者寡。
20世纪60年代,英国人谢泼德·巴伦产生了发明一款“随时可以取钞票的机器”的想法,并落实了将ATM安装到银行的举动。
1967年6月27日,第一台ATM机出现在伦敦北部的巴克莱银行伦敦北区支行。英国著名电视演员雷吉瓦尼从机器中提取了10英镑的纸钞,完成了ATM机历史上的第一笔交易。
与英国相隔大西洋另一边的美国,唐·韦策尔也萌发了发明ATM的想法。Wetzel与公司另外两个拥有专利的是机械、电子工程师一起说服公司共同花费500万美元开发出世界上第一台ATM,其最大的进步在于交易结束后磁片还能再度使用。1973年,公司申请了ATM的专利。
巴伦和韦策尔发明出ATM机,但却是美国花旗银行掌门人——沃斯通的全面布局战略,才让它真正影响了金融历史和人们的生活。
沃斯通入职花旗银行时,该行已经处在破产的边缘,客户的市场份额在激烈的银行竞争中被不断蚕食,迫切需要一场“翻身仗”。在各大银行还在犹豫怀疑的时候,沃斯通则敏锐觉察到这是银行千载难逢的一次“升级”机遇——机器布局到哪里,就意味着银行的品牌和服务延伸到哪里。
于是,一向看好人机服务革新模式的沃斯通前前后后投入1.6亿美元,完成了花旗的ATM覆盖纽约的布局。9月2日,美国的第一台ATM自动取款机在纽约首次公开亮相,成为一个重要的开端。
1969年在纽约首次亮相的自动取款机只能提供现金,但在1971年,推出了可以处理多种功能的自动柜员机,包括提供客户的账户余额。自动取款机最终扩展到了银行的范围之外,变得越来越普及。
1971年4月,Busicom开始生产基于第一台商用微处理器Intel4004的自动柜员机。Busicom为几家买家生产这些基于微处理器的自动柜员机,NCR公司成为其主要客户。
其后MohamedAtalla发明了第一个硬件安全模块,称为“AtallaBox”,这是一个加密PIN和ATM消息的安全系统,并使用不可猜测的PIN生成密钥保护离线设备。1972年3月,Atalla为他的PIN验证系统提交了美国专利3,938,091,其中包括一个编码的读卡器,并描述了一种系统,该系统利用加密技术确保电话链路安全,同时输入发送到远程位置进行验证的个人ID信息。1973年他将“AtallaBox”商业化。
1972年12月,一台现代化的自动柜员机IBM2984在英国埃塞克斯的布伦特伍德高街Lloyds银行投入使用。
1985年,以美国汉华银行为首的六家主流银行,为了对抗花旗银行在ATM机市场的垄断地位,成立了纽约现金交易所网络——这意味着即使持有他行银行卡,也可以在任何一台ATM机上进行取现操作。ATM机突破了单个银行的局限,跨行提供服务。ATM机的发展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2012年,苏格兰皇家银行的新ATM通过输入智能手机要求的六位数代码,允许客户在没有卡的情况下提取高达130英镑的现金。
银行永不眠。它彻底改变了银行业单一的柜台服务形式。据维基百科从ATM联盟得到的数据,目前全球ATM机器数量约在350万台,地球上平均每3000人就有一台ATM机。拥有最多ATM机的国家是美国。
而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ATM也已经从初期单纯提取货币的机器,演变到CRS、VTM,科技化、智能化程度越来越高,也成就了NCR、迪堡、德利多富、日立,以及中国的广电运通等知名品牌。
我国ATM的发展历程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从1987年,中国银行在珠海推出第一台ATM,ATM正式在我国开始了发展,从1987年至今,ATM市场经历了初级阶段、发展阶段、专业化阶段和快速发展阶段,目前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
2015年6月1日,我国自主研发的首台ATM机正式发布,这也是全球第一台具有人脸识别功能的ATM机。
2015年10月15日,招商银行在深圳推出了ATM“刷脸取款”业务,客户无需插入实体银行卡即可完成取款,每日限额取现3000元。
随着近年来虚拟货币的流行,全世界的虚拟币ATM机数量也在不断攀升。
而传统的ATM机,已经像银行的现金柜员一样,正逐渐开始走向其“职业生涯”的衰落——2018年,全球ATM数量首次下降。在全球最大的5个ATM市场中,4个市场(中国、美国、日本和巴西)的下滑导致2018年全世界ATM总量同比减少1%。在第5大市场印度的增速也明显放缓。
移动支付如今大行其道,相对于纸币携带不便、难以保存小额交易凭证,又有假币风险和找零的繁琐,一刷即付的手机移动支付将非现金支付手段融入生活方方面面。
郑重声明: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 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 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 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