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U:Libra“凉了” 我们可以坐下来聊聊它的真相了

大殿的角石,

并不高于那最低的基石。

Libra是Facebook发起的数字货币,最近最重磅的市场炸弹。我说的Libra“凉了”,是指它给币圈带来的这波初夏的热度,开始有明显的退温迹象。

不过,市场情绪的喧嚣平息了,终于可以不吹不黑,好好坐下来客观聊聊Facebook带着一批大牛公司搞的这个事情,究竟有什么意思了。

嘘,先别和我阔谈“意义”,在“割韭菜”宝典里这可是个高频词,渡渡鸟对这个词有点生理反应。

先说结论:不是,因为Libra是稳定币。币值稳定还能怎么炒作?你有见过USDT价格波动吗?

Libra的价格是锚定了美元的。当你用100美元兑换Libra,就有100块Libra生产出来,等你换回法币,这些Libra即刻销毁。

所以Libra其实是一种现实资产的映射,相当于每发行一个Libra,背后都需要抵押一个对应的资产。你可以理解为:以前发行美元需要挂钩黄金,每发行一块钱美元就需要有对应黄金作为价值的支撑,是一个道理。

如此,因为不是通缩货币,Libra的价格不像纯粹虚拟货币那样暴涨暴跌,也就没有炒作的空间和必要。

Facebook发这个币是为了要给用户用,这点不用怀疑。有理由畅想,未来Facebook的app会出现一键购买Libra的通道,兑换Libra的人可以拿来交易转账,尤其用于跨境支付,可以省下时间和手续费。

那么,为什么不炒作的Libra在币圈火上了天呢?

除了Facebook本身是个自带流量的大IP,我觉得这次币圈把它视作大利好并不是非理性盲舔。我坚决反对说Libra是Facebook为了抬升股价所为——尽管Facebook从之前的“隐私门”开始就有凉凉趋势。

恰恰相反,我认为Libra极有战略价值。

最大的价值就是直接将数字货币的普及度和使用量提升到了非常吓人的量级。

45区以前做过一次十分严密的计算:全球究竟有多少币民?别人云亦云了,我们做了深入调查

测算出当时全球的数字货币用户也就4000万。我觉得这个测算是比较靠谱的。

那么Facebook的用户有多少呢?27亿。仅仅是数字货币的科普,就已经有了巨大飞跃,完全可以看作是数字货币这个概念的一次出埃及记。

而任何走不出小众圈子的技术,都是短命的。

在我看来,第二个价值就是它提供了一种“世界货币”的范本。我以前去东南亚皮鞋厂做苦力,发现美元可以在当地直接当法币使用,但美元依然不能称为世界货币。

除了少部分国家,正常人都不会在美国境外用美元。一般是用在石油橡胶之类的大宗交易场景。

欧元虽然能在二十几个国家畅行无阻,但也还是有地域限制。Libra依托在Facebook的全球用户基数上,一旦成功,将是第一个真正走出国别藩篱的货币。

再想深一层,如果有一天,“世界货币”获得了足够多的人认可,会发生什么事?那就不再需要挂钩美元了啊,就像美元脱钩黄金了一样。

这个时候,一个人类从未有过的金融新国际就有可能出现。

不过,这次Libra的诞生让渡渡鸟特别高兴的是,人类终于可以“用上”数字货币了。

原先4000w的币民都是炒币的。但是如果一项技术仅仅是为世界增添了一种投机暴富的机会,还有资格称之为伟大吗?

脱离了让人类生活更美好的诉求,任何技术一文不值。

为了技术而技术的人,不是蠢就是坏。可以沉醉技术,但首先应该清楚技术往哪里去,目的还是为了增加这个世界整体的幸福感。

那么,在看过这么多项目后,我觉得Libra释放的最重要信号就是数字货币终于真正有实用价值了。

它不是投机导向。它有真实用户,也有真实场景。

对于虚拟的货币,“真实”恰恰太重要了。

第二个信号,是它铺设了一种新老世界衔接的样例。

渡渡鸟以前和某互联网巨头公司高层聊过,他们也曾想过用区块链来改造旧有的社交生态模式,但最终没有执行,原因是看不到商业利益。

这也是许多“旧世界”的迷思:为什么要改造,改造能创造什么直接的价值?

以至于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认为数字货币只能创造一个新世界,和旧世界平行,提供给人类多一种选择。

比如你不一定会喜欢一个完全去中心化的滴滴,尽管你可以因此省下一大笔中间抽成费用,但同时可能会被漫长的交易确认时间逼疯,又或者你对于大体量公司的信任已经完全超过了对一堆数字的信任,你觉得学习新事物的隐性成本太高了。

区块链就是为那些愿意选择新世界的人准备的。

但是我觉得Facebook和它的小伙伴们提供了另一种模型:身为中心化的机构,必然没有将自己的数据护城河开放的商业动力,所以Facebook并没有颠覆和改造旧业务,而是找到了一个平衡点,选择了合适的共识机制,将新世界嵌入了旧世界中。

它不需要抡起锤子将过去的业务砸碎,而是一次对已有的边界的拓宽。改良的成本永远比革命低得多。

于是就要说到第三点价值了,Libra的诞生其实也可以让我们从去中心化的陷阱里跳出来了。

这里要提一下Facebook在选择共识机制时做出的商业平衡,它用的是拜占庭容错机制,背后是由一些大节点组成的基金会来控制,的确牺牲了一部分去中心化属性,但换来的是交易性能上的优势。

区块链是不是一定要去中心化呢?不能纯粹去中心化的项目是否就先天不足?

渡渡鸟不知道为什么必须要纠结纯粹的去中心化,可能很多极客会很执念这一点。我的观点是:初心是用来自我反省的尺度,不应该为了不忘而坚持,这是一种可怕的自缠绕。

那些死守去中心化教条的人很可能认为只有比特币才是纯正的,但是比特币定位是“数字黄金”,更多的是价值存储,商业应用价值几乎没有。

我们为什么一定要被去中心化洗脑?是时候站到一个更高的维度了。我认为应该从人类的福祉出发,能不能让生活更美好,远比是否足够去中心化更有作为判别准绳的价值。

Libra的诞生是否真的让生活更美好了呢?当然,现在定论还为时过早。今天我看到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朱民公开说,Libra现在有很多问题,比如杠杆性问题、储备问题、中央集中的管理体制和机制,它还在非常初始的阶段,能不能成功不知道。

不过,仅Facebook生态内的应用场景而言,点赞、献花、浏览,这些碎片化行为背后都有价值交换和流动的痕迹,这些都应该纳入“支付”的范畴。

如果Libra设计推进得好,自由支付带来的价值分配会大大提升创造者的幸福感,也可以扩大人与人之间的连接理路。

过去跨境支付是一个痛点,如果进展顺利,未来这部分支付就可以用Libra来代劳。

另一方面,生活在中国这样移动支付已经完全爆炸的国家很可能会遗忘,这个世界上还有接近一半的人口生活在现代金融体系的阴影下。

比如说在阿根廷,你想在商场买一个1000美元的东西,整个交易的繁琐程度足够你等上大半天了。

渡渡鸟自己在古巴就遇到过类似问题,想在海明威故居买一只茶杯,但是国内信用卡始终无法支持这笔交易,这就是因为古巴自己的金融基础建设太差了。

再比如说像津巴布韦这种背着一麻袋钱去换米的奇葩国家,在法币价格极不稳定的非洲十分常见,他们使用Libra的动力也天然存在。

这些地方的人民能因此减少主权货币带来的不安全感。

整体而言,我对Libra的观感非常正面。虽然他的脑洞开得远不如一些空气币大,技术上也没有什么创新,但正因为是一个真实可靠的应用场景,它带给这个世界的新气象是很令人振奋的。

Libra本身距离中国还很远,不仅因为Facebook在国内不可用,Libra虽然获得了美国政府的默许,但是可以料想中国的态度将极为谨慎,毕竟背后挂钩的是美元。

那么,中国自己有没有可能搞出一个Libra呢?我们可以拿微信来做类比,用户基础虽然不到Facebook总数的一半,渗透的用户场景秒杀Facebook,但是因为没有几个全球用户,所以跨境支付这个重要的优势场景就不存在了。

加之数字货币在支付环节的活跃会极大撼动银行的利益,所以我觉得国内目前没什么土壤和基因复制一个Libra。

不过,央行一直在研究基于人民币发行的数字货币,想来这倒是可以有所作为。

Libra基金会的大节点主要是美国企业,锚定的也是美元,一旦做大,其实是强化美元地位的。当然这和前面说的未来可能会脱钩美元不矛盾,但至少在可见的时间内不存在这种可能性,还需要看各种维度的博弈。

我的观点是,如果中国没有尽快进行这方面的狙击,轻则可能会失去好不容易积累起的在移动支付领域的领先优势,重则会对将来的世界货币格局失去主动权。

好消息是,我看今早朱民说:“我们对Libra的出世是不应该掉以轻心的,这个对现有的金融体系、货币体系甚至未来的储备体系都会是有很大冲击。”

这充分说明国家顶层设计者是极度重视Libra的存在的,想必头头脑脑们也会仔细研究对策吧。

郑重声明: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 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 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 多谢。

链链资讯

[0:0ms0-4:189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