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某科技媒体的小伙伴联系我,说希望做一期“盲盒”的内容,让我参与,他说:现在盲盒很火,值得关注。虽然对“盲盒”有一些了解,不过我还是婉拒了这个提议。对于一些人来说,购买盲盒收集玩偶是游戏化的过程,买到心仪的玩偶就有惊喜,集齐一套完整的玩偶很有成就感,一个IP的玩偶就是一个群体的社交语言。这跟小朋友去便利店买奇趣蛋心态差不多,谁都有一颗童心。然而,当看到“炒盲盒最高可赚40倍”“玩儿盲盒一年赚10万”“玩家一年花百万”“倾家荡产买盲盒”这样的新闻标题,我觉得盲盒这个事情在变味了。
盲盒成了一些人炒作的对象,他们的说法是“炒娃”。在炒娃火爆前不久,炒鞋很火,一组让人意外的数据:炒鞋的市场规模超过425亿元人民币,在2018年的炒鞋二级市场中,Nike旗下品牌AJ独占高达44%的市场份额,Nike旗下其他品牌占据26%的市场份额,而Adidas则位列第三,占据了24%的市场份额,这三大头部品牌在二级市场分别溢价59%、58%和25%。
ERC-7265提案者:DeFi熔断机制可将黑客损失减少70%:金色财经报道,去年是加密货币黑客攻击最严重的一年,至少有31亿美元从DeFi协议中被盗,其中65%来自跨链桥。发布DeFi熔断机制(ERC-7265)提案的Hydrogen Labs智能合约开发人员Diyahir Campos表示,DeFi熔断机制可将黑客损失减少70%,但熔断机制并不适合所有DeFi协议,也不能保证协议本身的安全,熔断机制将由DeFi项目选择加入。拟议的标准并非没有争议,DeFi研究员Chris Blec是怀疑者之一,担心熔断机制可能被用于潜在的邪恶目的。[2023/7/7 22:23:51]
在炒鞋火爆前,炒币很火;炒币前,还有P2P……炒鞋、炒娃正当时,然而币圈已是一地鸡毛,坚守的炒家不多了,交过学费的年轻人不少,被P2P套住的人也不少,相当部分是中老年人。
Figure在Provenance公共区块链上发行ABS:金色财经报道,Figure 宣布其最新的基于房屋抵押债券 (ABS) 发行,这些贷款都记录在由 Figure 创立的 Provenance 公共区块链上。这是首次获得评级的 Figure ABS 发行。DBRS Morningstar 给予 A 类票据 AAA 评级和 B 类票据 A(低)评级。ABS 由 Jefferies、JP Morgan 和 Goldman Sachs 承销。[2023/4/25 14:26:24]
现在似乎是一个“万物皆可炒”的时代。为什么会这样?是今天的年轻人更想不劳而获,更想一夜暴富吗?不是,日光之下、没有新事,对于好之人来说,“世间万物皆可”,今天炒这个、炒那个的年轻人,跟几十年前炒楼花的父母辈没什么区别。
伯恩斯坦:比特币与其他Token的相关性将因其市占比下降而减弱:9月7日消息,Sanford Bernstein Research在其发布的一份报告中表示,即使在一个非常恶劣的宏观环境中,人们也会需要一种价值储存手段,但比特币的表现相对以太坊来说并不好。且比特币与股市的相关性越来越强,在最近几个季度中未能起到通胀对冲的作用,比特币仍将是宏观驱动的加密资产,而其余的加密将被视为技术或创新驱动的数字资产,随着比特币在总加密市值方面的主导地位下降,比特币与其他 Token 之间的相关性也将下降。
Coinmarketcap数据显示,截止9月4日,比特币相对优势指数(BTC.D)已跌至38.8%,较2021年1月高点(71.89%)跌幅达45.917%。[2022/9/7 13:14:41]
如果可以,绝大多数人都希望走捷径,一夜暴富,不劳而获,这是人性。只不过,今天人们炒作的对象变得更加具有迷惑性。
数字货币,本质上依然是击鼓传花的游戏,但因为有了区块链技术这样的高科技加持,就变得有理有据,一时之间成百上千家区块链媒体成立每天报道币圈行情,甚至连专业VC和投资大佬都参与其中。
相对于虚拟的数字货币而言,球鞋和盲盒均具有使用和收藏价值,因为所谓的“IP”属性,成为文化精神消费,炒作者往往不会觉得自己是在炒作,而是在收藏、在消费、在娱乐,就跟炒房的人往往会安慰自己买的房子可投资,可自住,可出租一样。
盲盒、玩偶、球鞋,本身是具有实际使用价值的商品,跟房子一样,只不过在一些炒家的推动下,成为炒作的对象,黄牛、炒家们抱着淘金梦想入场,一些年轻人看到有利可图参与其中,真正玩家的利益被影响,他们提出“鞋穿不炒”“娃玩不炒”的倡导,然而这挡不住闻风而动的投机者。
不得不承认,“万物皆可炒”的现象出现,互联网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互联网有强大的舆论散播能力,可以快速散播话题、凝聚精准人气、形成交易闭环。
某区块链大佬宣称自己早已财务自由,却孜孜不倦地四处讲课传授财务自由之道,不辞辛劳是因为自己有想要让所有人财务自由的情怀吗?当然不是。讲课是一个受众的筛选,听歌的是很好的韭菜苗子,讲课是一个洗脑过程,或者说培育韭菜的过程,最后再从听课的人中筛选出来韭菜。讲课是最具效率的流量筛选器,所以你看卖保健品的,做的,搞直销的,都爱做一件事:讲课。
不只是打着知识付费幌子的讲课,社群、新媒体等等都可以比往年更容易凝聚韭菜,你仔细观察会发现,炒币后面的炒鞋、炒娃,虽然炒作对象不同,但套路都是差不多的。
对于这些日新月异的“炒货”,我觉得玩玩可以,问题的关键是把握好“度”,这很难。小怡情,大伤身看似正确,实则是一个伪命题,大都是由小而产生。一个大老板最后一次大输掉几个亿,公司甚至都难以为继,他最开始肯定没玩这么大。一些炒币的年轻人背上巨额债务或者多年积蓄一夜清空,最初同样是抱着玩玩的心态。
更重要的是,当年轻人开始抱着不劳而获的幻想,想要一夜暴富时,损失的恐怕不只是一点积蓄。世界是公平的,如果每个人都能不劳而获,谁去搬砖呢?
韭菜往往有两种类型,一种是真不懂的,另一种是绝顶聪明的,他们知道自己在玩儿击鼓传花的游戏,但是却总是自信地认为,最后一棒不会落在自己身上,曾经做过韭菜的人,对此或许更有感受。
我是三两,专注量化交易,如果你对数字货币也感兴趣,欢迎一起交流~
郑重声明: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 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 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 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