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L:BCH三周岁回顾:比特币扩容往事 一场关乎信仰的“战争”

??在比特币十一年发展史上,如果非要梳理出一些决定性事件,那么以下事件必然会上榜。

2008年10月31日,比特币白皮书发布;2009年1月3日,比特币创世区块诞生;2010年5月21日,程序员LaszloHanyecz用1万个比特币购买两块披萨;2017年8月1日比特币发生硬分叉,比特币现金BCH诞生......

在所有这些大事件中,如果其事件都在推动比特币沿着康庄大道上前进,那么发生在2017年8月1日的BTC硬分叉事件,绝对是比特币前进道路上遇到的第一个十字路口,是重点中的重点,对比特币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扩容始末牵涉到的国内外大咖

刚刚过去的8月1日,是BTC分叉三周年,也是BCH三周岁的日子,借此对比特币分叉始末进行回顾。

貌合神离、临时起意、鸡同鸭讲、攻守同盟等词汇都不足以囊括比特币分叉带来的混乱,比特币分叉至少有产生三方面重大影响:曾经市值第二的比特币现金BCH诞生,此后大量分叉币诞生;比特币在“隔离见证闪电网络”的路线上走得更加坚定了;比特币社区发生严重分裂。

1、最早讨论比特币扩容的人——中本聪

时间倒回至2010年10月3日,此时,距离中本聪隐退只剩下两个月时间了,比特币开发者JeffGarzik在Bitcointalk论坛发帖,建议将容量限制提高到7.1M,他在论坛上说道,“我们至少要能赶上Paypal的交易速度”。

当时中本聪认为,比特币区块尚未填满,但需要为未来的扩容做准备。

两个月后的2010年12月12日,由于维基解密事件,中本聪彻底离开人们视野,比特币扩容就此被搁置。

派盾:标记为Deribit 9的地址将2,000枚ETH转移到标记为Alameda的地址:金色财经报道,据派盾预警监测引用Etherscan的数据,标记为Deribit 9的地址已将2,000枚ETH(价值约2,428,960美元)转移到标记为Alameda的地址。在过去10天内,标记为Deribit 9的地址已累计将1万枚ETH(约1200万美元)转移到标记为Alameda的地址。[2022/12/21 21:58:56]

2、2013年,比特币容量问题凸显

时间再往前拨7年,2013年比特币网络开始面临交易暴涨的问题,彼时每个区块占用量已达到150K左右,占比为15%。

比特币开发者JeffGarzik于2010年在Bitcointalk上与中本聪讨论扩容的帖子再次得到热议。

JeffGarzik

而到了2015年1月份,比特币区块使用量已经达到0.3M,占比为30%,如果将开发周期考虑在内,扩容问题已十分紧迫。

3、提升比特币交易速度的关键

比特币每个区块为1MB,按照平均每个交易大小为250字节,那就只能记录1024*1024/250=4194个交易。产生一个区块平均需要10分钟,那么每秒交易笔数就为4194/10/60=6.99笔,通常我们所说的比特币每秒7笔交易就是这么来的。

每个区块记录交易数:1024*1024/250=4194笔;

每秒确认的交易数量:4194/10/60=6.99笔;

这里面有三个变量,分别是区块容量、交易大小、区块时间,其中只有通过更改区块容量提高交易速度的方法是可行的,例如将区块容量从1M增加到32M,那么每秒交易速度就会从7笔增加到224笔。如果不扩容,还想要增加交易速度,就只能通过侧链进行。

近一周Tether新增印钞2.64亿USDT:据Tokenview稳定币数据监测,截至今日14时,当前Tether链上流通量为80.72亿枚。近一周Tether新印钞2.64亿USDT,环比下降26.67%;新增销毁2.2亿USDT。通过TetherTreasury新发行了3.92亿USDT,环比上升32.61%。当前Treasury地址余额约合1.5亿USDT。[2020/4/26]

这其实就是后来比特币扩容之争的两条关键路线。

4、Blockstream,“隔离见证闪电网络”路线的推动者

2010年12月12日,中本聪从公众视野消失时,将比特币开发权限交给了嘉文·安德烈森,此后嘉文又把代码管理权限给了4位开发者,其中就包括格雷戈里·麦克斯韦。

GavinAndresen

AdamBack

2014年8月,密码学家亚当·巴克、投资者AustinHill、核心开发者雷戈里·麦克斯韦、PieterWuille、MattCorallo等合作创立了比特币技术公司Blockstream。AdamBack出任CEO,GregoryMaxwell出任CTO。

AdamBack是著名的哈希现金机制发明人,中本聪在设计比特币时就采用了类似于哈希现金的PoW机制,中本聪在比特币白皮书中介绍PoW机制时,专门向他致敬。

Blockstream是干什么的呢?

Blockstream公司侧重于侧链技术与闪电网络,2014年底和2016年初,Blockstream分别获得2100万美元的种子轮投资和5500万美元的A轮融资。按照GregoryMaxwell的说法,Blockstream就是为了比特币开发而建立的。

声音 | Kyle Samani:ETH/BTC跌回3年前的价格 是因其未能实现“世界计算机”的愿景:加密对冲基金Multicoin Capital联合创始人Kyle Samani表示,ETH/BTC的表现如此糟糕(交易价格和3年前一样),原因是它“未能达到预期”。 Samani表示,因为没有基本的估值方法,ETH多头们喜欢告诉自己“技术的发展速度和生态系统的使用必须对ETH/BTC价格产生一些积极的影响”。这是一个有趣的逻辑:不,这些事情并不一定相互关联。虽然很容易自己,让自己认为它确实如此,特别是如果你是一个以技术为中心的人(大多数ETH多头都是这样)。 ETH/BTC过去6个月(在我看来至少在未来12-24个月内)的最大问题,是它没有达到自己的期望:成为世界计算机。通情达理的观察者正在关注ETH,看到很多希望破灭(Raiden、Plasma、分片、对通证化证券没有兴趣等),只是将资金分配给BTC。 并不是只有ETH存在这个问题。基本上所有2015-2017时代的山寨币都在经历同样的问题,它们都有可能在这个周期中继续相对于BTC收缩,直到它们能够展示产品、市场匹配和价值获取。(Trustnodes)[2019/9/2]

GregoryMaxwell

2015年2月闪电网络白皮书发布,2015年12月隔离见证方案被提出。此后,GregoryMaxwell将闪电网络写入比特币路线图,形成了“隔离见证闪电网络”的技术路线。

该扩容路线,实际上并没有改变区块大小,而是通过巧妙的设计,与链下处理的方式加快比特币确认速度,与嘉文、杰夫所坚持的路线完全不同。

隔离见证:不把对交易的见证信息写入区块,从而使得区块大小不变的情况下,通过减少单笔交易的信息量,来容纳更多的交易。

闪电网络:在有频繁往来的交易对手之间以保证金的方式构建一个预付款的池,只要不超过这个额度,所有的交易不在主链区块里记录,只有在结算的时候才发生一笔交易,从而减轻小额交易对主网的压力。

5、扩容方案一:BitcoinXT大区块方案

BitcoinXT是嘉文为比特币扩容,在2012年建立的与Core兼容的比特币全节点版本。

在此版本上,JeffGarzik提出了比特币改进建议BIP100,建议矿池进行链上投票,超过75%算力同意既可以扩容。GavinAndresen和MikeHearn提出BIP101,建议先扩容到2M,然后每两年翻倍。

2015年6月,考虑到更大区块带来的网络延迟,来自中国的矿工们同意BIP100扩容方案,即当超过全网算力75%同意,就可以将同意将区块先扩大到8M,嘉文的扩容方案被拒绝。

2015年下半年,比特币区块占用从0.3M迅速增加至最高0.7M,比特币社群关于扩容的讨论声音愈加高涨,扩容事不宜迟。但是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彻底扭转了故事发展方向。

MikeHearn

2016年1月,大区块的鼎力支持者MikeHearn宣布退出,卖掉所有BTC之后,推出加密社区,并宣布“比特币已死”!

原因有三个:1)Core和Blockstream对比特币开发权的控制;2)在Reddit上,讨论BitcoinXT扩容版本的版块r/bitcoin遭到管理员管制。同时在bitcointalk.org上,关于扩容的讨论也遭到管制;3)掌握优势算力的中国矿工对Core非常忠诚。

Mike的退出,BitcoinXT方案失败。

6、扩容方案二:BitcoinClassic方案与香港共识

2016年1月,嘉文等建立新的开发组BitcoinClassic,扩容进入BitcoinClassic阶段。

2016年2月22日香港会议召开,中国矿工、比特币核心开发者、BlockstreamCEOAdamBack达成协议:2016年4月发布隔离见证;7月完成硬分叉代码;2017年7月在社区支持的前提下实施硬分叉升级。这就是香港共识。

中国矿工抛弃了嘉文建立的开发组BitcoinClassic,选择支持核心开发组。

2016年5月,比特币区块中位数已经达到1M!手续费开始提高。然而,Core并未履行香港共识的承诺。5月份,Core核心开发者GregoryMaxwell和MarkFriedenbach等人公开反对香港共识,香港共识破产。

重启BitcoinClassic的呼声重新发出,此时的嘉文仍然是推动扩容的重要力量,但一个意外事件,彻底粉碎了嘉文的扩容之旅。

7、CSW事件与嘉文黯然离场

2015年底澳大利亚人克雷格·赖特开始公开声称自己是中本聪,得到嘉文承认。

2016年5月4日CSW公然离弃此前答应的转移中本聪币的承诺,嘉文名誉受到巨大损失,黯然退场。

CraigS.Wright

2016年1月,扩容干将Mike退出,BitcoinXT扩容方案失败;2016年5月,因为澳本聪事件,嘉文失去公信力,BitcoinClassic扩容方案失败。扩容阵营的两位坚定支持者就这样全部陨落。

关于嘉文,其为比特币生态的发展做出了大量贡献:

2016年1月,扩容干将Mike退出,BitcoinXT扩容方案失败

2016年5月,嘉文失去公信力,BitcoinClassic扩容方案失败

总结嘉文与比特币的渊源,这也许可以专门出一篇栩栩如生的调查报告

也许嘉文还会回来,但毕竟一直为比特币未来奔走的嘉文,彻底离开了

2010年底,嘉文建立比特币水龙头,被中本聪指定成为首席开发者

2011年,嘉文正式接管比特币开发权限

2012年,嘉文建立比特币基金会,并放权给四位开发者

2016年,因支持奥本聪,核心开发者撤销了嘉文的“提交访问权限

HiscommitaccesstoBitcoinCoreonGitHubwasrevokedinMay2016afterstatingWrightisSatoshiNakamoto.

到现在为止,所有的关键角色都已登场:Blockstream、扩容派、矿工。

8、扩容方案三:BitcoinUnlimited

2015年11月26日AndrewStone等开发者发布了BitcoinUnlimited版本。

AndrewStone

BitcoinXT失败、香港共识失败、BitcoinClassic失败,扩容阵营一路惨败,而以GregoryMaxwell作为代表的核心开发组与Blockstream却在“隔离见证闪电网络”的路线上越走越坚定。此时矿工纷纷转向逐渐崛起的BitcoinUnlimited,分叉大战即将打响。

2016年10月比特大陆参与投资的Viabtc矿池创始人杨海坡率先宣布支持BU。

江卓尔

杨海坡

为了不受制于人,著名比特币早期投资人,被称为“比特币耶稣”的RogerVer也创建了Bitcoin.com矿池,宣布支持BU。BTC.top矿池创始人江卓尔、比特大陆的蚂蚁矿池等也相继支持BU。

RogerVer

但是,2017年2月到4月期间,由于BU软件漏洞,多次导致大量节点掉线,大量中立者对BU失去信心,开始转向支持Core开发组,BU失败。

9、扩容方案四:纽约共识鬼影憧憧

2017年5月份,在BarrySilbert极力促成下,矿工、开发者们达成纽约共识,约定实施SegWit2M绑定扩容的方案,也就是SegWit2X,在不硬分叉的前提下,达成扩容。

实际上,2017年5月份,比特币已经处于堵死状态,比特币区块容量基本被用尽。

这一时期,各个加密货币价格疯涨,2017年3月到6月,ETH的价格从13美元飙升至385美元,翻了近30倍;XRP三个月翻了近53倍;LTC也翻了7.5倍;同期BTC只增长1倍。

但是,就在纽约共识准备向外公布的前一刻,比特币核心开发者在JamesHillard抢先提交了一个与纽约共识名字完全一样,但内容不同的提议——BIP91,这会导致投票混乱——矿工到底是支持JamesHillard,还是支持真正的纽约共识?这为纽约共识的执行覆盖上一层阴影。

BarrySilbert

此外,纽约共识先实施SegWit软分叉,即8月1日,实施SegWit方案——“用户软分叉激活”,直接绕过矿工,不升级到分叉后的版本的矿工挖矿得不到区块奖励,两个月后再硬分叉扩大区块容量,也就意味着该方案直接绕过算力投票,这也给纽约共识来了很大的不确定性。

纽约共识首先没有Core开发者参加、二缺乏技术优势、三2M扩容无保障且仍可能导致分裂,共识十分脆弱。

最终到达了不可调和的地步:分叉。

10、硬分叉:2017年8月1日,比特币硬分叉,BCH诞生

2017年6月30日,荷兰阿纳姆召开了扩容系列会议。会议期间,BitcoinABC的Amaury拿出了可以实行UAHF,即将容量简单扩大到8M的比特币新版本。

吴忌寒、杨海坡、Roger等决定落实UAHF。

2017年8月1日,已经形成了BCH稳定的交易市场。8月1日,随着Viabtc挖出了第一个BCH区块,随后江卓尔的BTC.top和比特大陆蚂蚁矿池等也加入挖矿,BCH诞生。

11、一场事关信仰的战争

分叉,并不只是关于区块大小的争执,还是一场事关信仰的战争!

参考文章:

1、《刘昌用:比特币扩容之争始末》

2、《对话AdamBack:比特币白皮书发布十周年,经历了哪些技术演进?》

3、《中本聪继承人GavinAndresen与Core*的分歧》

郑重声明: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 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 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 多谢。

链链资讯

[0:15ms0-4:417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