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合约平台之战进入新阶段 如何看待以太坊面临的竞争?

?“没人在使用这条链。相比于以太坊,这条幽灵般的链不应该被估值那么高。”——在 Twitter 偶然听到的一句话。

有时人们忘记了市场是向前看的。但在我们深入研究智能合约平台估值之前,先了解一些背景信息。

如今,智能合约平台再次成为人们投机的中心,但这一次出现了转折。与之前的周期不同,智能合约平台不再仅仅是世界计算机的想法,它们是由用户、资本和应用组成的活跃的生态系统,共同推动着数万亿美元的经济活动。

以太坊引领了这一潮流,目前以太坊网络保护着超过 7000 亿美元的资产,每季度交易量超过 2.5 万亿美元,托管了数千个应用。最近几个月,以太坊的市值一度达到 4500 亿美元,创下历史新高。

但在这种激增中,以太坊并不是唯一的。

随着当前以太坊处于其扩容路线图的关键阶段,并努力支持不断增长的用户需求,机会之窗已经打开。通过其可扩展性的承诺,其他竞争性的智能合约平台已经积极推动将用户吸引到它们自己的链中,提供改进的用户体验和激励措施。

过去几个月,随着以太坊 Gas 价格的持续飙升,这些竞争性智能合约平台迎来了链上的活动大幅增加。不出所料,随着以太坊的主导地位受到挑战,投机者纷纷涌入这些竞争性平台的相应代币。

上图:自 2020 年 1 月以来,各大智能合约平台的市值变化情况。图源:Messari

然而,正如许多人指出的那样,价格走势并不总是价值的指标,即使以太坊的这些竞争对手的链上活动大幅增长,但仍然只相当于以太坊上的活动的一小部分:小到你可能会问,这些竞争性链的估值真的合理吗?为什么一些竞争性链的市值已经达到了以太坊市值的两位数百分比,但它们链上的活动量却只占以太坊的个位数百分比?

上图:自 2020 年 6 月开始,锁定在各大智能合约平台中的总价值 (TVL) 增长情况。在 TLV 总价值方面,以太坊仍然占主导地位,其他链仍与以太坊存在很大的差距。图源:Messari

探究一下投机和智能合约平台的估值,就能理解其中的缘由了。

估值 101

首先,人们对于智能合约平台的估值框架还没有达成一致。这些智能合约平台的原生资产提供了独特的属性组合,这使它们不同于以前存在的任何资产:在很多方面,它们就像货币,因为它们是其自身经济中的主要价值储存手段和交易货币;在很多方面,它们还像股权,因为通过质押这些资产并在这些链中处理交易,就能获得以这些原生资产计价的费用收益;在很多方面,它们也像商品,因为持有它们就能获得对链上计算的访问。

这种属性组合给予了这些原生资产所有这三个资产超类的属性,并驱动着这些原生资产的价值。但这也使得它们的估值变得极其困难,特别是考虑到这些项目仍处于如此早期的阶段,面临着不确定的未来。

尽管如此,投资者还是试图以绝对价值和相对价值来最大限度地对这些资产进行估值,运用定量和定性的综合衡量方法。他们都同意的一件事是,无论哪一个智能合约平台最终胜出,都将价值不菲 (数万亿美元)。

在最基本的层面上,投资者对资产的估值基于两个因素:基本面和支付意愿。

基本面通常包括定量因素 (KPIs) ,比如总锁仓价值 (TVL)、交易量和交易费用,以及定性因素,比如竞争性、开发者兴趣和社区。对这些基本面的评估既是在回顾历史情况 (从而理解其历史表现) 的基础上,也是在展望未来 (从而了解其潜在的未来表现) 的基础上。历史表现让我们知晓了来源,而未来表现让我们窥探未来可能如何。市场总是向前看的,某项资产将创造的未来价值是对其进行估值的驱动力。

支付意愿也涉及到定量因素和定性因素。支付意愿决定了投资者现在愿意为未来 X 年的基本面而支付多少钱。在支付意愿方面,这更像是一门艺术而非科学,受到了不同资产直接的数据比较 (相对估值)、宏观经济状况、市场情绪、叙事、模因等因素的影响。

那么,这如何适用于智能合约平台呢?

还记得本文开头那句关于智能合约平台的引言吗?

“没人在使用这条链。相比于以太坊,这条幽灵般的链不应该被估值那么高。”——在 Twitter 偶然听到的一句话。

这句话之所以是错误的,是因为正如我们已经知道,市场是向前看而不是向后看的。投机者并不是根据当下的基本面来对以太坊的这些竞争对手进行估值,而是对它们未来可能的基本面来进行估值。

如果以太坊能够为我们提供什么指导的话,就是基本面可能会很快改变。18个月前,以太坊每天结算的交易不到 10 亿美元,链上存储的资产不到 200 亿美元,托管的应用也只有数百个;而18个月后,在突破性应用程序、诸多激励措施的推动和加密行业历史上最强劲的牛市的支持下,以太坊生态系统增长了近两个数量级。

以太坊的竞争对手们能否在未来 18 个月复制这种增长呢?它们还能增长得更快吗?这是智能合约投机者正在做的注。

智能合约平台之战的新阶段

随着所有主要的智能合约平台都进入主网启动,应用生态系统正开始在这些平台上发展,并且在它们之间转移资产的桥梁 (即所谓的「跨链桥」) 已经启动,智能合约平台之战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我们不再需要对一个平台相对于另一个平台的竞争力 (优劣势) 进行理论化的分析;这些平台之间争夺用户、开发者和资金的竞争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

考虑到以太坊具有多年的领先优势和经常被提及的开发者网络效应,从以太坊那里赢得用户兴趣并不容易,但以太坊的竞争对手们正在实施各种创造性策略来做到这一点。

在某些情况下,这些激励措施包括引入大量流动性挖矿激励措施,以激励用户尝试他们的平台,并复制以太坊 2020 年夏季 DeFi 的成功;在其他情况下,为应用程序的开发者团队提供用于吸引用户提供流动性的激励措施;此外,还包括与加密领域之外的开发者社区建立联系,举办黑客松,并为开发者提供赠款资金。在当前机会之窗已经打开,且以太坊正推出一整套扩容解决方案之际,所有平台都在积极寻求增长。

那么,为何这一切很重要?

不确定性带来机遇,机遇带来投机。随着智能合约平台之战开始进入下一个阶段,竞争对手正试图从以太坊获得那里份额,加上这个行业的未来以及潜在的数万亿美元的市值面临关键时刻,智能合约领域的投机活动变得泛滥就不足为奇了,而且这可能不会很快消失。

赢家通吃?

我们身处一个多链的世界已经有一段时间了,比特币和以太坊仍是这个行业的两大主导力量。随着各行各业涌现出各种各样的区块链,是否将会有第三股主导力量?也许还有第四股或者第五股力量呢?或者以太坊可能不仅仅足以击败其他所有智能合约平台,还会取代比特币成为加密行业主要价值存储手段?

答案取决于区块链最终的专业化程度,以及最终会在多大程度上形成一个占主导地位的智能合约平台,为区块链的大多数用例提供服务。

这个答案将对那些领先的区块链平台最终将如何共享数万亿美元的蛋糕产生重大影响。一个由少数几个占主导地位的区块链组成的加密经济,不会与我们今天生活的世界不同,要知道,这个世界已经有 5 家价值超过 1 万亿美元的科技公司 (苹果、亚马逊、微软、谷歌、Facebook)。也许这种模式也适用于区块链,考虑到它们正在变得更加易于相互组合,并且许多区块链提供了其他区块链由于设计上的权衡而无法提供的功能。我们最终可能会发现,这些区块链一起创造的价值比它们各自创造的价值还要多。

如果这确实是我们前进的方向,那么以太坊的竞争对手之间就有着大量的机会,这也为该领域吸引如此多的投机提供了更多的理由。不仅有可能某个竞争对手会战胜以太坊,而且也有可能多个智能合约平台共同占据榜首位置。

以太坊就像一块磁石

在这个牛市的剩余时间里,以太坊的估值可能会继续成为吸引其他竞争性智能合约平台的「磁石」,它们将以太坊作为目标来评估成为行业第一智能合约平台时价值几何。这些竞争性平台将继续根据它们的绝对和相对增长前景来相对于以太坊进行定价。同样,随着市场持续升温,市场人气上升,投资者可能会继续愿意为这种增长而投入更多。

以太坊可能会继续作为占主导地位的平台,其他所有竞争性平台迎头赶上。它可能会继续作为所有草根创新的大本营,继续作为 DeFi 和 NFTs 的家园;它可能成为第一个在应用程序层面吸引机构参与的智能合约平台,也可能是第一个通过交易所和经纪业务的集成而实现大规模采用的平台。在所有这些领域,以太坊凭借其庞大而多样的开发者社区、久经考验的协议和充满活力的社区,将继续比竞争对手拥有优势。

但它的竞争对手将继续并行前进。而且,只要智能合约领域的蛋糕还在增长,而且智能合约平台有着发展至数万亿美元的潜力,那么投机仍将是智能合约领域的核心。

撰文:Ryan Watkins,Messari 分析师

郑重声明: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 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 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 多谢。

链链资讯

SHIB以太坊的工具:深度解析DAO组织

亲爱的Bankless社区, 人类的未来取决于我们的协调能力。 如果你是一个长期的读者,你知道加密社区为杀死邪恶的Moloch并摆脱其有害的协调失败所做的努力。 协作是加密领域存在的原因。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如此看好去中心化自治组织(DAO)。我们认为它们是一套新的加密货币经济元素中的重要工具,将改变人类协调资本和资源的方式。

FTTweb 3.0时代、民主隐私与价值共享的机遇

新闻学中有一条经典的论断:我们所认为的“真实世界”在很大程度上仅仅是媒体信息建构的“拟态环境”,它能在多大程度上还原“真实世界”,取决于媒体提供的信息的真实性和客观性。这使得我们可以很轻松地理解媒体“社会公器”的价值所在。

币安app下载企业能合规买卖虚拟币吗?

诚然,我国居民持有虚拟财产,法律是容认的。有读者询问,出于隔离风险的考虑,可否用企业的名义买卖持有虚拟财产尤其是虚拟币呢?今天我们就和大家一起探讨。 首先值得说明的是本文采用“企业”而非“公司”这一法律概念的原因。公司是指依照公司法在中国境内设立的以营利为目的的企业法人,包括有限责任公司与股份有限公司。诚然,企业的概念范围大于公司的概念范围。

[0:0ms0-3:650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