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特币:从开放社会理念讲述 Web3 思想简史

从开放社会到密码朋克运动,从比特币到以太坊再到Polkadot,Web3思想发展的脉络清晰可辨。理想和成功,区块链创业应该追求什么?自由还是效率,科技的发展会做何种选择?请听我为你一一道来。

原文标题:《Web3思想简史——致真正的区块链创业者》作者:刘毅,RandomCapital合伙人,清华大学硕士,区块链和大数据技术专家,20年多种资本市场投资经验,比特币早期投资者

Web3是更自由、更开放、更安全、更公平的下一代互联网愿景。我想从卡尔.波普尔的开放社会理念开始讲述。原因在于,密码朋克运动是IT技术极客的群体行动,其目的是在网络时代捍卫开放社会的基石——个人隐私。

密码朋克运动孕育了比特币,而比特币无疑是Web3的先行者和引路人。在开放社会-密码朋克运动-比特币-以太坊-Web3链条上,区块链从业者大多对中间的部分,也就是比特币和以太坊,比较熟悉。因此主要篇幅会放在历史的两端。

开放社会

波普尔的《开放社会及其敌人》是一部洋洋洒洒的巨著,其核心内容是对历史主义的批判。历史主义的概念,也是波普尔的发明,他把各种试图预测历史走向的思想归入其中,认为这只是思想家的狂悖罢了。不但如此,人类最深重的苦难,大抵发源于对「乌托邦社会」的追求。在崇高的目标下,一部分人心安理得地剥脱了其他人的思考权、表达权、财产权,甚至生存权。可以说自有历史以来,没有比「崇高」二字更血腥、更令人不寒而栗的字眼了。

对历史主义的批判,跟波普尔的科学哲学一脉相承。波普尔认为,所有不能证伪的命题都不属于科学范畴。人类可以通过观察和实验,总结科学理论,但是永远不能证实科学理论。在很多自认为受过科学教育的人看来,波普尔的观点非常荒谬。因为人们习惯了确定性的因果关系,而绝少注意证实和证伪之间存在巨大的非对称性。举个简单例子,屋子有一个人,再走进一个,就有了两个人。大家都认为掌握了科学理论:11=2,可以信心满满地对结果进行预测。

但是我们知道,如果把人换成粒子,粒子可以即在某个区域内,又在某个区域外,11不再等于二。可以说11=2并非绝对成立,而是概率性的成立,只不过在宏观世界,这一概率会非常接近于100%。认识到所有的科学理论,都不能被完全证实,或者说都不是绝对真理,似乎对日常生活并无帮助。但是过份相信人类的能力,甚至从自然科学推及到社会科学,以至于坚信某种必然实现的「理想社会」,往往就会引发「人祸」。自然科学的理论可以被检验,而历史不能被重复,也不能被检验。人类只能解释历史,而且所有的解释都是从无限的事实中选取其中极小的部分。即便如此,符合逻辑的解释通常也有很多种。可以说关于历史,我们连11=2都没有,更别提构建起理想社会的大厦了。

在《开放社会及其敌人》中,波普尔主要批判了三位哲学家。他们的共同点是,从过去的人类历史中总结规律,试图预测历史的走向,甚至指引人类向具有必然性的、更加美好的社会形态进发。波普尔则认为,历史的走向并非冥冥注定,而是开放性的,受每个人的选择和努力的影响。而那些自认为掌握了历史规律,试图完成「乌托邦式的社会工程」的想法,极其危险。

举个例子,大家都知道中国历史上的王莽改制。王莽个人的才学和道德都达到了无可挑剔的程度,从儒家角度可谓是「完人」或者接近于「圣人」。有历史研究者说王莽的德行只是沽名钓誉的伪装,我不敢相信。如果一个人一生一世都克勤克俭,那么又如何区分伪善和道德楷模?王莽认为儒家思想包含了天道,是世间万物运行的规律。只要所有人都按照礼制各就其位,理想社会就自然实现。因此在他称帝之后,进行了一系列的社会制度改革,并用严刑峻法强力推行。王莽改制带来了社会的大动荡,国家也因此崩溃。

据估计在公元8年王莽称帝时,西汉有5000万人口,经过十多年的纷乱,到公元25年,光武帝重新统一中国,全国人口已经下降到了1000万,80%的人口死于战乱和生产被破坏导致的饥荒。历史教训的惨痛,可以说是无以复加。但直到现在,仍然有很多学者在认为,王莽的改制有「进步成分」或者「历史意义」。了解了开放社会理论,可以知道王莽的失败不是因为政策措施的对或错,而是任何对社会的整体性设计,都不免失败,而且会造成巨大的灾难。根本原因在于,历史走向是不确定的,不能被预测,更不能被设计。

有人说《开放社会及其敌人》的书名不太适当,应该改名为《开放社会的敌人》。因为全书都是在批判历史主义,极少正面描述开放社会。为什么波普尔不告诉我们开放社会是什么样子呢?原因很简单,波普尔反对历史决定论,他认为任何人,也包括他自己,都不能预想出理想的社会形态,能够被描绘的开放社会也就失去了开放性。所以我们只能认识什么样的社会形态不是开放社会。从这个意义上说,波普尔代表了人类的自知之明。关于什么不是开放社会,乔治.奥威尔的描画更加鲜活。很多人都已经看过奥威尔的传世名《1984》,因此我推荐奥威尔的另一部作品——《动物庄园》。这部寓言不到六万字,1-2个小时就能看完,是996上班族们理解开放社会的捷径。

另外,千万不要把波普尔看做历史虚无主义者,或者不可知论者。相反的,波普尔说:「未来依靠我们自己,而我们不依靠任何历史必然性。」他认为人类能够创造更好的未来,但不是通过自上而下的、整齐划一式的「乌托邦社会工程」实现。而只能寄希望于自下而上的、丰富多样的「零星社会工程」。「零星社会工程」利用了私人掌握的信息,发轫于青萍之末,却未必只能做局部的改良。它们可以相互堆叠、相互增强,甚或引发连锁反应,进而改变整个社会的结构和面貌。1994年,波普尔以92岁高龄谢世,他看到了人类走入了网络时代。在网络时代,也许加密协议的设计和演变是「零星社会工程」的最好诠释。加密协议的实验是非暴力的,由遍布世界各地千千万万的创业者所推动,其创新的速度和多样性前所未有。而这一切,肇始于一群致力于用技术捍卫开放社会的「怪人」——密码朋克。

中国元宇宙技术与应用创新平台成立:金色财经报道,5月22日,南京2023元宇宙应用共创大会暨中国元宇宙技术与应用创新平台成立大会在南京举行。平台将主要围绕元宇宙社会生态、经济体系、社交系统、身份系统、生产环境、文化系统、法律系统、行业标准等方面展开工作。重点联合技术研发、法规伦理、商业模式和创投机构专家,协调元宇宙相关基础技术、商业形态与伦理等领域的研究开发和应用战略,推进各行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和元宇宙科技创新,为我国构建自主可控的元宇宙产业生态体系做出积极贡献。[2023/5/23 15:21:09]

密码朋克运动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一方面人们处理和保存信息、相互之间通信或者进行支付等商业交易,越来越依赖于网络和计算机。另一方面美英等国家的政府,始终用把密码学作为军事技术来管理。可能在现在看来有点难以理解,但是在当时密码学等同于军火似乎是天经地义的。因为几乎从诞生之日开始,数据加密和解密的技术就主要用于军事目的。尤其是在电报技术被广泛用于军事通讯之后,各国都致力于开发加密技术,保护己方的军事通信。同时开发解密技术,力图破译对方的密码。这跟研究更大威力的火炮和防护力更强的装甲几乎别无二致。

一些奉行自由主义和无政府主义的技术极客们敏锐的意识到,在网络时代隐私的重要,而且开发出开源的加密技术保护个人隐私是可行的。因为加密技术由很强的非对称性,就是用普通个人计算机进行的恰当的加密,如果没有密钥,即便使用超级计算机也无法破解。在1994年出版的凯文.凯利的名著《失控》里,KK就提出了「加密永胜」的观点,因为存在非对称性,人人可用的开源加密软件足以对抗世界上最强大的政府或者组织。

1985年,DavidChaum发表了论文《SecurityWithoutIdentification:TransactionSystemstoMakeBigBrotherObsolete》,首次讨论了匿名电子现金的概念。1992年,经过在加州的集会,密码朋克运动正式得名。1993年Eric.Huges发表了《密码朋克宣言》,开宗明义地指出:隐私是开放社会的基石。密码朋克的使命是开发并向全世界无偿提供开源密码学工具,使每个人都获得在网络时代保护个人隐私的能力。同年,《连线》杂志以题为《加密叛乱》的封面文章,图中的三个带面具的人,就是密码朋克的运动的三位领导者:Eric.Huges、TimMay和JohnGilmore。

1991年,PhilipZimmermann开发出PGP工具包,用于对文件和邮件进行加密。他把PGP代码和软件上传到网络上,很快就被很多人下载使用,部分使用者来自美国以外。美国政府认为PhilipZimmermann违反了出口限制,对他展开犯罪调查,并勒令他停止在互联网上传播PGP源码和产品。

麻烦缠身的PhilipZimmermann并未屈服,他把PGP的完整源码印刷成书籍出版。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规定公民享有言论自由,而书籍不是军火,美国政府无权干涉其出口。最终在1996年,美国联邦政府放弃了对PhilipZimmermann的犯罪指控,此后也修改法律放宽了对加密技术的出口限制。全世界的互联网用户终于可以合法地使用加密技术保护个人隐私。经过三十年的努力,密码朋克及其追随者开发出了多种数据和通信加密工具,为捍卫个人隐私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最为密码朋克孜孜以求的,是匿名电子货币系统。

比特币前传

密码朋克运动,汇集了一大批优秀的计算机科学家和网络黑客,多年以来他们一直在试图开发出实用的匿名电子货币。通过匿名电子货币,可以完成在线的价值转移,同时不向商户、银行和信用卡提供商等机构暴露个人隐私,可谓是网络时代隐私保护王冠上的明珠。密码朋克们曾经多次试图建立匿名电子货币系统,各路互联网创业者也进行过很多尝试。上图右侧的表格是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的《比特币与加密货币技术》列出的,值得关注的电子支付系统和提案,总共有近百个,但没有一个能满足匿名支付需求。

其中有三个方案,为Bitcoin最终诞生做了重要的铺垫。首先是DavidChaum在上世纪80年代发起的E-cash项目,E-cash的目标是建立起一套匿名的互联网支付系统,付款人可以证明交易存在,但任何第三方都无法获取支付的信息。E-cash试图在现存金融体系内,制造出一个黑洞,在黑洞内流转的资金无法追踪。DavidChaum在荷兰注册公司运营E-cash,并且为其技术注册了专利。这使得他遭遇了来自左右两侧的攻击,密码朋克认为他的商业运作和专利申请违背了密码朋克运动的宗旨,而现存的金融系统则不能容忍资金无法追踪。

另一位为加密货币做出重要贡献的密码朋克是WeiDai,他提出的B-money跟后来的比特币非常相似,它们都基于P2P网络、无中心的运行,通过不可伪造的计算铸造货币等等。中本聪曾经给WeiDai发过三封邮件,称自己发明的比特币「实现了WeiDai的B-Money概念」。但其实中本聪是在完成白皮书之后,才在AdamBack的提示下阅读了B-money论文。因此WeiDai说:虽然中本聪在比特币白皮书中提及了我的贡献,但是事实上我跟比特币的关联极其有限。

WeiDai的名字像是华人,而且他仅有的一张公开照片也是亚洲人面孔。他是著名的密码朋克,是著名的CryptoClibrary的作者和维护者,以太坊最小货币单位Wei,以他的名字命名。但是其个人资料却一字难求,这激起了我的好奇心。经过多方搜索,我终于有所发现。接下来我将公布部分发现,这可能会被视为对密码英雄的不敬,但我绝无此意。相反的,我希望更多人了解密码英雄们,他们做了什么,以及他们为何这样做,以此表达我的敬意。

WeiDai的父亲是微软高级架构师——戴习为。戴习为先生出版过名为《过河卒》的回忆录,其中有短短十几页写到他的儿子。据书中所写,WeiDai于1976年在上海出生,9岁时随父母移居美国,从少年时代起就显现出过人天赋。他在华盛顿州立大学读书期间,作为实习生在微软研究院密码小组工作,发表了一系列高水平论文,并结识了密码学领域的几乎所有顶尖专家。大学毕业后,他拒绝了微软的再三挽留,也推脱了朋友们邀请创业的好意,独自沉醉在代码和音乐的世界里,只通过网络与遍布世界各地的志同道合者交流。

数字资产平台FalconX在新加坡推出场外交易衍生品业务:金色财经报道,数字资产平台 FalconX 宣布将其服务扩展到新加坡。Matt Long 已加入 FalconX 担任总经理,Ave King 担任首席合规官,他们都在新加坡工作。除了重要的高管聘用外,FalconX 还在新加坡推出其场外交易衍生品业务,为亚太地区的机构客户提供服务,[2023/2/22 12:22:48]

到2002年《过河卒》写作之时,26岁的WeiDai仍无固定职业,与父母同住。他的父亲很有预见性写到:「wd其实是另一代全新的IT人——还在悄悄发展,但或许对未来IT业的走向最终带来变化的又一代IT人…在他们眼中,名誉或者地位,有一点也不坏,至于更多,那是就是别人的事情了。既然所做的一切都只为忠于自己的感受,那么任何虚假与投机当然也被这个群体所不齿。老一代的英雄,比如说盖茨或其他什么人的成功,当然也钦佩,却并非他们的楷模。操纵一个庞大的机构,固然可以迎接更大的挑战,可是这个机构同样会操纵你,为什么要失去自我而成为一个符号呢?‘人在江湖,身仍由己’,才是他们的理想。」

第三位对中本聪影响很大的密码朋克是AdamBack。与DavidChaum和WeiDai不同,AdamBack在今天的区块链行业仍然具有巨大的影响力。他是Blockstream公司的创始人和CEO,比特币核心开发者大部分都是Blockstream公司的雇员。AdamBack在2014年发表了双向锚定侧链的论文,开启了二层网络创新的大门。在比特币发明10年之前,AdamBack提出了Hashcash。Hashcash其实并不是要解决通用的支付问题,它的出发点是如何防止对互联网资源的滥用,例如如何对抗垃圾邮件。Hashcash提出通过不可伪造的hash运算生成某种证明,类似于邮票,发送电子邮件必须贴邮票,从而大幅提高垃圾邮件的发送成本。Hashcash首创了通过Hash运算提供工作量证明的机制。除了以上提及的三个项目,在前比特币时代,对加密货币做出贡献的项目还有很多。其中包括以「智能合约」概念提出者而著称的NicSzabo,以及他提出BitGold方案。限于篇幅,不能尽述。

交易成本

经过众多密码朋克的多年努力,实用的加密货币已经箭在弦上。在此我不再赘述比特币的原理,每个认真研究区块链的人都应该首先阅读比特币白皮书。比特币是开放社会->密码朋克运动思想发展的结晶,但其成功是经济规律使然。为了理解比特币发生发展的原理,首先要理解经济学的重要概念——交易成本。交易成本,也称为交易费用,简言之是为了完成商品交换而耗费的成本。例如你要交易美国股市的股票,除了买股票的成本以外,你还要付出人民币换美元的成本,汇款的成本,交易的手续费等等,这些都属于交易成本。

上图罗列了主要的交易成本,包括:搜寻成本,寻找合适的交易对象的成本;议价成本,讨价还价的成本;决策成本,进行交易决策、签订合同所需的成本;监督成本,监督交易对手是否履约所花费的成本;违约成本,违约时强制执行或索赔的成本。

交易成本中还有一大类跟货币关联最为密切的成本——支付成本,是指买家付款的成本和卖家收款的成本。支付成本可以细分为货币的保存和携带的成本,包括买方保存货币并携带至交易现场的成本,卖方保存货币并带离交易现场的成本。鉴定成本,鉴定货币真伪和成色的成本。转手成本,将货币从买家转移给卖家的成本,汇款的手续费就是转手成本。汇兑成本,买家和卖家使用的货币不同,就得有一方进行货币兑换,承担兑换成本。汇兑风险成本,这就是指在货币持有期间汇率的变化所带来的成本。通胀成本,持有货币期间通货膨胀产生的成本。隐私暴露成本,买卖过程中双方将隐私暴露给给对方或者第三方所产生的成本。普通的商品交易隐私暴露成本不显著,但对于某些交易,隐私暴露成本很高。这项成本跟加密货币联系紧密,甚至可以说是隐私暴露成本成就了比特币。

为何是比特币?

经过多次尝试,最终由匿名密码朋克中本聪在2008年提出了比特币网络协议,实现了第一个大规模匿名电子货币系统。那么我们不禁会问:为什么比特币成功了,它与之前诸多未能成功的尝试有何不同?首先肯定不是因为中本聪的声望,在发表比特币之前,中本聪在密码朋克圈子或者加密邮件组都籍籍无名。就像中科院数学所每周都会接待自称已经完整证明哥德巴赫猜想的民间科学家类似。匿名电子现金系统,已经被太多人尝试过太多次,比特币似乎也没什么特殊之处。除了哈尔芬尼慧眼识珠,对比特币推崇备至以外,比特币白皮书并没有在加密邮件组激起太多反响。但事实证明,比特币确实与众不同。

比特币被当作货币使用,是因为它能够在某些交易场景降低交易成本,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暗网支付。暗网的买卖双方都不想暴露个人隐私,也就是要求:买卖双方互相不知道身份,交易也无法被别人查询,普通的电子支付无法实现上述要求。直到比特币的出现,才有了可靠的匿名的支付,并且不受公司和政府控制。因为比特币的存在,再结合电子商务技术,才催生了暗网。除此以外,比特币还有个很大的用例是跨境汇款。跨境汇款由于长期被银行间组织垄断,没有竞争导致了成本极高、效率极低。很难想象网络时代,在全部业务流程都已经IT化的大型银行,跨境汇款竟然需要几天时间,并收取汇款金额百分之几的手续费。比特币可以完成极低成本的大额快速汇款,交易成本优势极其明显。

货币的发展史就是消减交易成本的历史。每一次的货币革命,都是货币增加了或者增强了某些特性,从而使新货币降低交易成本的能力更强。早期原始货币具有通用性,被广泛接受,解决了双重巧合问题,降低了交易成本中的搜寻成本,使得大规模商品交换成为可能;贵金属货币比五花八门的原始货币通用性更好,不论是游牧部落还是农耕部落,随着贸易的发展,逐渐地都认可了金银作为货币,这样就扩大了交易群体,同时还降低了货币保存携带成本以及汇兑成本;铸币是贵金属货币之后的又一次货币革命,铸币带来了重要的货币属性——可互换性。

可互换性意味着,相同规格的铸币,不论年代和磨损程度,都是一样的价值,降低了货币的鉴定成本和转手成本;纸币是铸币之后的货币革命。最早的纸币——北宋交子是因为四川当地的铁钱太沉重才出现的,它具有更好的便携性,降低了货币的保存和携带成本。但是纸币全面取代铸币,不完全是因为携带成本的优势。而是政府大力推动的结果。纸币之后又出现了支票,在我们国家,支票的使用不太普遍使用,一般仅限于机构之间的支付。支票比纸币更加便利,要付多少钱就写个数字就行,如果是大额支付,可以显著降低货币的保存携带成本和转手成本。

但是相比纸币,使用支票增加了隐私暴露成本。支票的付款人必须有银行的支票账户,收款人是写在支票上的,兑现的时候要证明自己的身份。那就是说,买卖双方都了解对方身份,而且支付交易由银行纪录。支票之后出现了电子货币,最典型的是支付宝和微信支付,进一步降低了货币的保存携带、鉴定、转手成本。中国大中城市城市,可以已经基本进入了无现金社会,这是货币发展史一次伟大的创新。电子货币最大的贡献,是使大规模的电子商务成为可能,商品交易打破了地域限制,实现了全球化。通过回顾货币革命的历史,可以清晰地看到。货币的始终沿着不断降低交易成本这条主线发展,加密货币没有改变货币进化的基本规律。

顺便讨论几个对比特币常见的错误观点。第一个观点:「比特币是数字黄金,或者比特币很少用于支付,因此不是货币。」其实黄金直到现在都是货币,仍然具有支付媒介、价值存储和计价单位的三项货币功能,只是因为支付成本高,很少用于普通的支付。比特币也是如此。第二个观点:「比特币没有国家背书,因此不是货币。」这个观点显然混淆了货币和法币,货币不需要国家背书,甚至不需要国家存在,货币的出现也早于国家。与这个观点犯类似错误的是:「比特币是通缩的、货币政策不能调节,因此不是货币。」第三个观点:「比特币是收藏品或者投机品,不是货币。」收藏品和投机品都有一些共同的特点:供应缺乏弹性,能长期保存,有故事可讲等。比特币特别适合投机,它的供应是固定的、在互联网上永久保存、能快速地在全世界范围内获取和转移。而且比特币是高科技、由匿名黑客创造,有无穷的想象空间。荷兰郁金香很遥远,但是在过去几十年,我亲眼目睹了对君子兰、盘条、普洱茶、大蒜等商品的炒作。就好比有人炒普洱茶,我喝普洱茶,原本可以并行不悖。只是请不要过来告诉我,我喝的是投机品。

不知大家发现了没有,对于反对比特币的人,比特币可以是任何东西,但唯独不可以是货币。仿佛承认比特币是货币,就侮辱了某种神圣的东西。产生这样的错误认识,主要的原因是对货币史缺乏了解。其实货币并不是什么神圣或者特殊的东西,而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商品属性,即商品作为一般等价物降低交易成本的能力。历史上被当作货币使用的商品有很多:粮食、盐、牛、奴隶、可可豆、纺织品、贝壳、珠子、羽毛、犬牙、鲸牙、石盘、刀、铁环、啄木鸟头皮、人头骨、烟草、皮毛。这些所谓的原始货币,未必只发生在遥远的过去。比如在监狱中,经常自发形成以香烟为货币的商品经济。在恶性通货膨胀发生的地区,人们会自发使用生活必需品充当货币。比特币是一种货币性很强的虚拟商品,它的可互换性、可分性、可数性、稀缺性、持久性、便携性、可及性、可编程性都远超千年来的货币之王——黄金。只有把比特币当作货币去研究,才有可能理解其价值和发展规律,否则几乎寸步难行。

比特币崛起的内在因素是降低了交易成本,或者说它在某些交易场景下是更好的货币。但是诞生在比特币之前的加密货币未能成功,E-cash难道不能降低隐私暴露成本吗?E-cash的失败在于采用的中心化的架构,一方面提高了信任成本,使用者仍然担心自己的数据和隐私被E-cash运营方泄露或者滥用。另一方面中心化架构面对传统的金融监管无力应对,因此难免消亡。B-money首次提出了无中心的P2P电子现金架构。虽然WeiDai没有将B-money方案付诸实现,但我认为即便付诸实现,B-money也不会成功。原因在于B-money是完全分散式的,没有统一的货币政策,算力可以直接兑换成货币。那么从CPU挖矿到GPU挖矿,再到ASIC挖矿,每一轮挖矿效率的突破都会造成货币的恶性贬值,试想有谁愿意大量持有不能保值的货币?比特币借鉴了Hashcash的工作量证明设计,通过Hash碰撞执行统一的货币政策,使稀缺性得到保障。也首次把加密协议设计和经济学的机制设计相结合,开创了名为加密经济学的新领域。

超越比特币

2011年,当时在谷歌工作的华裔工程师李启威发起了莱特币。莱特币基本重用了比特币的代码,只是做了几个小调整。出快时间缩短为比特币的1/4,从10分钟算短到2.5分钟,货币总量发行量提高四倍,从2100万提高到8400万。另外更换了hash算法,总而言之,莱特币更快速、更便宜、更适合用于支付。在技术社区,莱特币经常遭到鄙视,因为莱特币8年的发展历史上,没有什么原创性的技术贡献。李笑来评论莱特币是什么都没有,单单「比特金,莱特银」概念值几十亿美元。我觉得认为稍微有点不公平,就像有人说哥伦布没什么了不起,只要从欧洲一直向西航行,都能发现新大陆一样。莱特币的诞生至少使得人们意识到,加密货币不是只有比特币一种可能。可以针对比特币的不足,或者加入奇思妙想,创造出新的加密货币。

2012年诞生的点点币,针对PoW共识机制大量消耗能源的问题,提出了新的共识机制——PoS权益证明。同样在2012年诞生的万达币,不是独立的区块链,而是在比特币上叠加应用层协议,从而拓展比特币的用途,把区块链由专用账本变成资产发行平台,万达币也完成世界上第一次的ICO。2013年诞生的瑞波币,把区块链用于汇款和结算场景,发展方向是与传统金融机构合作实现快速低成本的价值交换。

2014年和2015年是比特币的熊市,市场行情低迷,但是加密货币创新却迎来了寒武纪大爆炸。2014年诞生的门罗币,使交易信息在公开账本上不可见,大幅提高了私密性。同期诞生的达世币引入主节点机制,实现了更快的交易速度和更好的私密性,区块奖励的45%提供给主节点,45%提供给PoW矿工,10%奖励开发和推广,即PoWPoS混合挖矿,并且发展出了社区治理机制。2015年诞生的德信币同样采用PoWPoS混合挖矿,并且创造性的实现了链上治理,把协议升级等重大决策交由持币者在区块链上投票决定。

万达币对加密货币的发展影响深远。VitalikButerin从大学退学以后,在以色利与万达币团队共同工作过。在这期间,他萌发了以太坊的想法。万达币在2015年改名为Omni,我们熟悉的泰达币,即USDT,就是使用Omni协议发行的资产。泰达币的价格锚定美元,从而消除了交易成本中的汇兑风险成本。泰达币从诞生之日起就在业内引发大量的争议,直到现在仍然身处漩涡之中。但是也没有妨碍USDT成为加密货币世界的重要成员之一,市值最高时接近30亿美元。说明市场对于价格稳定的加密货币有可观的实际需求。

2014年,DanielLarimer发布了比特股,是功能非常完善也非常复杂的资产发行、抵押和交易平台。比特股实现了更为成熟DPoS共识协议,性能远超比特币。瑞波币的创始人之一JedMcCaleb后来创建了恒星币。恒星币可以认为是开源版的瑞波币,并且具有更好的资产发行和交换功能。虽然很多加密货币都主攻资产发行方向,比如发源于中国的NEO、量子、比原等等。但是真正引爆加密资产发行的是2015年以太坊的ERC20标准。ERC20是以太坊关于通证资产发行和交易的应用层协议。符合此规范的资产能够与实现ERC20协议的钱包以及交易所无缝对接。2016年开始通证大爆发,目前市面上的2000多种加密货币,大部分都是以太坊ERC20通证。

以太坊——世界计算机

2014年,年仅19岁的V神发布了以太坊白皮书,并与合作者一起,在一年之后实现了以太坊上线。以太坊把图灵完备的虚拟机引入区块链,把整个网络变成一台全世界共用的通用虚拟计算机。开发Web3应用不再需要fork比特币或者其他链的代码,也不必开发调试p2p通信、共识协议、状态存储等复杂技术,只需使用智能合约高级语言开发测试应用逻辑,然后部署到以太坊执行即可。以太坊和随后出现的其他智能合约区块链,大幅降低了Web3应用的开发门槛。

世界计算机的概念,我最初理解起来非常困难。因为我成长于个人计算机时代,老师告诉我们,世界上最可笑的预言来自IBM前董事长托马斯.沃森。他说:全世界只需要五台计算机。而70年之后,一个20岁的小伙子说:我们建造了一台世界计算机。而且从我学习编程开始,就一直被告诫要深思熟虑,尽量节约每KB内存、每个CPU指令、每MB硬盘。到后来编程的难题是处理并发/多线程,在避免竞争条件的前提下,尽量让机器一芯多用。以太坊这台世界计算机则完全反常识,它让全网全部节点执行相同的计算,存储相同的数据,成本高得近乎疯狂。V神给出过估算,就是在以太坊上执行计算或者存储数据,比在商业云平台上完成相同计算或者存储同样的数据,成本高100万倍。

也就是在普通云服务上花费100块钱能完成的计算,放到以太坊上去做,需要1个亿的成本。那么我们为什么要使用以太坊这台极慢又极贵的世界计算机呢?因为它具有有史以来所有的计算机,不论是大型机、小型机、PC机、计算集群或者云都不具备的特质。首先以太坊是全球单例的,而且只要有互联网就能访问,这就使得计算的状态是全球性的,所有人都能访问,也能被所有人承认。还有就是以太坊不属于任何人或者组织,世界计算机不会宕机、不会被关机,也不能被审查。对其基础网络进行攻击极为困难,甚至不可能成功。由于以太坊具有这些特质,它才可能成为创新公地、互联网法院,保证任意可以用代码表达的契约执行,成为全球经济的结算层等等。而使用这一切,都不必以牺牲个人隐私为代价。

后斯诺登时代

Web3的概念是以太坊的联合创始人GavinWood博士提出的。GavinWood也把Web3成为后斯诺登时代的互联网。我们先简要回顾介绍斯诺登是谁,他做了什么。爱德华·斯诺登1983年出生于美国,前美国中央情报局技术分析员,后供职于国防项目承包商博思艾伦咨询公司。2013年6月,斯诺登将美国国家安全局棱镜监听项目的秘密文档披露给了《卫报》和《华盛顿邮报》。他随即遭美国政府通缉,事发时人在香港,随后飞往俄罗斯。

斯诺登之后通过《卫报》再次曝光英国的秘密情报监视项目。此次事件也称为「棱镜门」。棱镜门向大众揭示了一个恐怖真相:美英两国的情报部门,在没有法律授权,在公众甚至国会都不知情的情况下,正在对本国公民展开大范围、几乎无限制的监听。「棱镜门」使得自以为生活在民主自由国度的大众认识到,《1984》描绘的世界离他们并不遥远。老大哥不但在看着他们,而且他们自己还不知情。同时棱镜门也证明密码朋克运动绝非庸人自扰,捍卫公民的隐私,真的只能靠自己。

棱镜门之后,斯诺登一直隐居在俄罗斯。他接受过一些采访,也发表过一些演说。他说自己并不反政府,而是以一个公民的身份帮助自己国家的政府依法行事。对于外界对他的评论,无论是叛徒还是英雄,他都无意领受。虽然为揭秘放弃了优渥的工作,与女友断绝了联系,与亲友不能相见,但是他表示绝不会后悔。时光荏苒,棱镜门已经过去6年。今年8月,斯诺登将以视频连线的方式在Web3峰会发表演讲,我对此非常期待。

Web3及其愿景

2014年4月,以太坊的联合创始人,当时担任以太坊CTO的GavinWood发表了题为《去中心化应用:Web3.0是什么样子》的博客文章。首次系统阐述了Web3的概念。GavinWood认为后斯诺登时代,互联网用户不能够再继续信任企业,企业只会从自身的盈利目的出发来管理和使用用户数据。因此需要打造信任最小化的互联网基础设施和应用。GavinWood提出Web3.0将基于全新的互联网技术栈,主要包括四个模块:静态内容发布、动态消息、可信交易和集成界面。用户使用不可追踪的匿名身份与Web3应用交互,用户之间的消息被端到端加密,而交易则由去中心化的共识引擎达成,从而消除中介成本和交易对手风险。

GavinWood博士于2015年离开以太坊,发起成立了Parity公司和Web3基金会,继续推动Web3事业,也在与他的合作者们一起,不断调整和丰富Web3思想的内涵。图中这段话取自2018年9月,GavinWood发表的博客文章《为何我们需要Web3.0》,可以看作是Web3的定义。翻译过来大体是:「Web3.0是一组兼收并蓄的协议,为应用开发者提供基础模块,使其能够以全新的方式构建应用。这些技术令用户能够验证接受和发送信息,确保在交易过程中可靠地付出并获得。Web3.0可以看成是可执行的互联网大宪章,也是个人自由对抗权威的基石。」

由定义可知,Web3是一组协议,是为了用来开发出新一代互联网应用,实现Web3的愿景。Web3愿景包含两层含义。第一层:Web3是无服务器的、去中心化的互联网。在Web3的网络计算架构里,参与者或者说节点是平等的,没有服务器和客户端的区别,所有节点都或多或少参与网络共识的形成和记录。那么Web3到底有什么用呢?就是Web3愿景的第二层含义要回答的。Web3让每个人都能掌握自己的身份、资产和数据。掌握自己的身份,意味着不需要其他人或者组织赋予身份,其他人或者组织也无法冒用、剥夺或者冻结身份。掌握自己的资产,意味着不会被剥夺资产,可以自由处置资产。掌握自己的数据,意味着每个人可以按自身的意愿生成、保存、隐匿、销毁个人数据,未经他的允许,任何人任何组织都不能使用其个人数据。在数字时代,掌握了自己身份、资产和数据的人,才有能力掌握自己的命运。

换个角度解读Web3

对Web3的解读,有另外一个更常见的角度,就是罗列和对比万维网发展的三个阶段。Web1是静态的网页,主要用于静态内容的分发,用户体验非常单调,商业模式主要是显示广告。到了第二代万维网,网站有了很强的交互性和功能性,大量的内容由用户产生,web向社交化和移动化发展。商业模式除了更加个人化更加精准的广告以外,还提供衣食住行各种电子商务服务。在Web2时代,诞生了以FAANG和BAT为代表的互联网巨头。他们拥有大量的用户和服务提供商,存储了大量数据,并以此为基础提供个人化的广告和电子商务服务,建立起了巨大的网络效应,事实上处于垄断地位。

广大互联网用户和小型服务提供商,未能公平分享Web2创造的巨量财富,而且承担着个人隐私被侵犯、个人数据被滥用的风险。要破除互联网巨头的垄断,让用户拥有自己的数据,并分享数据产生的收益。需要建议以P2P通信协议、分布式存储和区块链技术为代表的新一代互联网基础设施,在此基础上开发去中心化应用。去中心化应用不受个体控制,而是内建激励机制,由协议的全体参与者共建、共治和共享。用户自己掌控数字身份、数据和资产。

从而走向一个更私密、更安全、更自由、更公平的互联网。从这个角度解读Web3,优势是非常简洁明了,因为大家都是web用户,很容易理解相关的概念。但是也有一些缺憾,主要就是容易让听众误以为Web3是Web2的自然演进,是由互联网技术发展驱动的。这个印象与Web3思想诞生和发展的实际情况不符。不必说中本聪,Web3的精神领袖GavinWood/V神/斯诺登都不是互联网从业者。Web3思想更多的是密码朋克运动的延伸,而不是来自于对Web2的反思。

其实还有另外一种关于下一代互联网的理念,有时也被称为Web3,由W3C万维网协会和Web的发明人TimBernard-Lee爵士领导。关于什么是下一代的互联网,W3C一直在进行探索。在大概10年之前,W3C的重点是语义网,目标是让互联网数据更加结构化,有统一和准确的元数据,使计算机能够深入理解和使用数据,从而使互联网更加智能。与此同时,Lee爵士也看到了Web2.0时代巨头对互联网的垄断,以及由此引发的公平性、安全性问题。几乎与GavinWood提出Web3理念的同时,Lee爵士发起了互联网大宪章运动,呼吁用户和从业者对下一代互联网的规则进行广泛的讨论。分别由W3C和W3F关于下一代互联网的探索,有相同的目标也有不同的侧重点,而且在相互影响。所以GavinWood把Web3称为可执行的互联网大宪章。

Web3技术栈及应用特性

上图是Web3基金会整理的Web3技术栈,也就是可以纳入Web3范畴的协议及其实现。由于本文是思想史,不会深入讨论技术。我们最为关心的是,用这样一套全新的技术开发出来的互联网应用,也就是Web3应用,与传统的互联网应用有什么区别?我认为Web3技术栈的各项协议和实现,都是为了支持应用获得三个传统互联网应用不具备的属性:trustminimal\permissionless\censorshipresistant,也就是信任最小化、无许可和抗审查。无许可是指任何人都可以使用自行生成的ID访问应用,无需注册,无需提供个人身份信息,也不需要经过应用开发者或者第三方的批准。抗审查是指任何人都可以平等的使用应用,不会因为他的个人身份或者数据被歧视或者被拒绝服务。

信任最小化在三个属性里含义最为模糊。基于Web3技术栈构建的应用,其形态是一个点对点的、无中心的网络,它不能被任何单一或者少数的实体所操控。信任最小化是指使用者信任这个网络的整体,因此不必信任个别实体,也不必信任交易对手。举个例子,去中心化交易所、1CO合约或者其他Defi应用,其可靠性由智能合约平台保证,用户可以放心地进行交易、投注或者锁仓,而不必担心违约风险。信任最小化、无许可和抗审查这三个特性跟Web3愿景一脉相承。通过众多的具备这些特性的Web3应用,互联网用户可以控制自己的数字身份、资产和数据,从而实现Web3愿景。

Polkadot/Substrate

Polkadot是Web3基金会发起的公链项目,是Web3技术栈的新成员,主要由Parity公司负责开发。与其他Web3技术相比,Polkadot的特点是能够实现区块链之间的可信互操作。Substrate是Parity公司在开发Polkadot项目的过程中抽象提炼出来的开源区块链开发框架,可以快速灵活低成本的开发独立区块链形态的Web应用或者应用平台。Polkadot和Substrate都是Web3技术栈的新成员,是实现Web3应用的工具。那么跟现有协议,例如以太坊相比,Polkadot和Substrate由什么优势,这主要是一个技术问题。

以太坊/EOS/波场三大智能合约公链上已经有上万个DApp。但是除了少数昙花一现的菠菜游戏和资金盘以外,用户极少、而且活跃度很低。甚至已经有人在质疑:去中心化应用是不是个伪概念?我认为出问题的不是去中心化应用,而是智能合约平台。可以说在智能合约平台上开发去中心化应用已经走入了死胡同。原因有两个,首先是性能和交易执行成本限制。性能低和交易执行成本高是一个硬币的两面。例如以太坊全网只有15tps的处理能力,为保证公平同时抵抗女巫攻击,只能是交易费用竞价。用户体验到的就是DApp很慢,而且动辄就要要花钱。行业对公链性能的关注由来已久,也很多团队正在探索通过代议制、分层和分片三种思路进行扩容。拙作《万字长文说透Polkadot架构》整理了扩容的技术路线、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案,以及主要的项目实现,并把Polkadot/Cosmos归入分片扩容。简而言之就是,跨链技术通过分而治之的方式,在保持互操作性的同时,实现了扩容。

但是性能/成本并不是智能合约对DApp的唯一限制。EOS通过代议制的方式,已经能够达到数千tps的处理能力,比以太坊1.0的性能提升了两个数量级,而且交易执行成本由开发者负担,让DApp摘掉了又慢又贵的帽子。但是EOS主网上线一年了,仍然没有真正的去中心化应用落地。这不禁让人怀疑,即便以太坊升级到2.0,DApp的春天是否就真能到来?经过反复思考,我认为除了性能/成本约束以外,DApp还面临智能合约平台第二个重要局限:去中心化治理缺位。智能合约为了实现和确保可验证性,排斥对应用的升级,使得应用很难修复缺陷并持续优化。而Polkadot/Substrate赋予了Web3应用链上治理能力。通过解除性能和治理两大发展瓶颈,Polkadot/Substrate有望引发Web3应用的第三次浪潮。关于这方面的深入讨论,请参考拙作《跨链释放DApp创新潜能》。

再顺便说说Cosmos,Cosmos和Polkadot被并称跨链双雄。它们在解决扩容和互操作性的基本思路上有相似之处,也有很多不同,具体的比较还是请参看《万字长文说透Polkadot架构》。但是请注意,Cosmos也是Web3技术栈的一部分,Cosmos团队去年也参加了Web3基金会举办的Web3峰会,并发表了演讲。如果只认识到Cosmos和Polkadot两个项目定位类似,是直接竞争的关系,对此就会感到困惑。如果放到互联网演进和Web3理想的大背景下,就能够理解以太坊、Polkadot、Cosmos之间的竞争,是都希望自己成为最好的Web3技术,成为最重要的共识引擎,但是他们的大目标是一致的。这和商业公司之间的市场份额之争,不完全是一回事儿。

两条交织的历史线索

上个月,橙皮书发表了题为《科斯经济学与机械钟》的译作,原作是TaylorPearson发表于今年2月的博文《Marketiseatingtheworld》,直译是《市场正在吞噬世界》。此文也是从交易成本出发,分析区块链改进社会生产关系的潜力和未来。经济学家开始关注交易成本是从罗纳德.科斯开始的。1991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了科斯,表彰他发现并阐明了交易成本和产权在经济组织和制度结构中的重要性,及其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1937年,年仅27岁的科斯发表了他的本科毕业论文——《企业的本质》,用交易成本概念解决了企业存在的原因及其扩展规模的界限问题,由此开启了新制度经济学的大门。

企业是极其普遍的经济现象,一般人都不会考虑为什么会存在企业这个问题。在上世纪初,微观经济学已经建立起供求关系决定价格,价格影响消费者和生产者的选择等理论。人们对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运行原理已经有深入的理解。但是既然个人的生产和消费能被市场机制有效调节,为什么会出现如此众多的企业呢?科斯解释说,企业存在是因为能够降低交易成本。举个例子:我是某个企业的员工,老板要把我从市场部调到销售部,只需要跟我谈话,解释一下原因。

无论我是否愿意,大多数情况下都会服从安排。如果要采用市场机制就麻烦了,需要调高销售部的平均工资,吸引市场部的人过去,还不能让市场部的人全跑去销售部,否则还得反向调节,显然市场机制在处理这类问题非常低效,甚至可以说是无效。员工跟公司之间一般是以比较长的期限签署劳动合同,这是一次交易,消耗招聘、面试、签约等交易成本。在合同有效期内,员工为公司工作的交易成本就非常低了。所以企业的本质是在市场中形成一个个内部交易成本很低的集团,当经济活动通过企业来执行的时候,交易成本低的优势就得以发挥。

在Web2.0时代,互联网通过建立交易平台,已经在大块地蚕食原来属于企业的领地。如上图右侧所示,传统的零售业具有面对电子商务难有招架之力,报纸和杂志受到自媒体的严重冲击,Airbnb和Uber对酒店业和出租车行业实施了降维打击。在比特币出现以后,市场又开始利用加密通证这一新型可编程货币,对企业的传统领地开展新一轮的蚕食。区块链可以实现公开、透明、可信的加密交易协议。无论是个人还是企业,都可以参与。没有国籍、民族、地域、语言、法律管辖等限制。整个交易过程不需要讨价还价和签合同的过程,也不会出现违约的情况。在加密协议管理的小经济体内部,议价、决策、签约和监督等交易成本都非常低。所以加密协议可以大范围的降低多种交易成本,有望大幅扩张市场的适用范围,覆盖一部分原来需要依靠企业才能有效组织的经济活动。

从开放社会到密码朋克运动,从比特币到Web3.0,思想的火炬在理想主义者手中传递。与此同时,一代代的实干家们也在践行着」零星社会工程「的理念。在思想界之外,真正改变社会的实践,必须要符合经济和科技发展规律,具体而言就是具有交易成本优势,以高效率打败低效率。前文说到,比特币在众多加密货币实践中独领风骚,是因为它作为货币具备交易成本优势。而且其激励机制设计,能够完成网络效应的自举。以太坊虽然是世界计算机的理想产物,但真正给以太坊带来成功的,是低交易成本的、全球可及的、去中介化的资产发行和创业项目融资,即1CO。以太坊在成为1CO的支付货币,以及投资者和融资项目的价值存储之后,其市值和影响力才开始快速飙升。当我们回顾Web3的历史,能够清晰地看到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两条交织的历史线索。

Web3创业者的伴手礼

本文的主题是《Web3思想简史——致真正的区块链创业者》。那么谁是真正的区块链创业者?大家都知道,在加密货币行业充斥着各种局。但是目前为止,我还没有碰到过哪怕一位从业者,承认自己是以他人为目的,才进入这个领域的。因此用主观动机来区分创新和局,并不具备可操作性,我们需要更加客观、更加清晰的界定。首先区块链只是一种技术,可以用于下一代互联网,也可以开发专有的或者私有的企业解决方案。而且在Web3技术栈,区块链也只是诸多技术中的一种。因此有必要进一步明确的说:开发Web3协议和Web3应用的创业者才是这里探讨的对象。

Web3创业项目是要创造什么?有两个大方向,一是开发新的或者增强现有的Web3技术栈;二是开发Web3应用。我呼吁创业者们,尤其是中国的Web3创业者,更多关注应用,因为只有应用才是实现Web3愿景的载体。在过去几年,全世界范围内涌现了上千个平台公链或者二层网络项目,相当一部分发端于中国。这固然反映出Web3基础协议未尽人意,有很多可改进的地方,有很大的创新空间。但是根据网络效应的规律,最终能够生存下来、承载大量应用的基础协议不会很多。过量的、令人眼花缭乱的概念,已经透支了社会资源,越来越沦为一场披着高科技外衣的圈钱游戏。与此同时,比特币之后,再没有出现一款能够与Web2应用竞争的Web3应用,99%以上的互联网用户根本感知不到Web3的存在。现在有了Polkadot/Substrate,技术上已经可以开发出具有信任最小化、无需可、抗审查的Web3.0应用,而且用户体验和使用成本能够跟Web2.0竞争。Web3应用创业的黄金时代正在拉开序幕。

那到底什么是Web3应用,跟Web2应用有何区别?开发Web3应用就是设计并且持续优化一组交易协议,交易协议通过密码学技术实现,因此也称为加密协议。由这组协议定义的数字产品或服务市场,具有交易成本优势,可以实现交易活动的聚集,建立起网络效应。Web3.0应用跟互联网平台有很多相似之处,都致力于建立广泛参与的市场,积累网络效应。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互联网平台是由商业公司建立并推动的,早期通常由风险投资支持。互联网平台的实质是用高效率的互联网中介取代低效率的传统中介。当平台足够大,网络效应足够强,平台的控制者就会挤压其他市场参与方的收益,以实现自身的利益最大化。对于Web3应用,创业者定义并实现加密协议,协议中包括利益分配结构,所有的市场参与方按照加密协议参与市场,并获得通证激励。虽然在早期,开发者对加密协议有很大的影响力,但他并不能任意改变规则。一旦开发者试图损人利己,其他的参与者可以分叉加密协议,保持加密协议不受个别人控制。

在本文临近尾声之时,有三句话给Web3创业者作为建议:心怀理想,正视现实。掌握技术,理解商业。独立思考,融入社区。首先我不认为对Web3理想一无所知或者心存怀疑的人,能够通过Web3创业取得成功。对于仍然以Web2.0模式思考的创业者,Web3的技术和方法全是限制和困难。与其勉为其难地适应,不如继续做Web2.0创业。另一方面,Web3创业应该知道,只有理想是远远不够的。创业虽然常常带有理想主义色彩,但归根结底是一种商业行为,成功的创业要给创业者自己、团队、投资人带来回报,而只有符合经济规律的商业活动才有可能获得成功。成功的Web3应用,必须针对实际存在的交易需求,而且这类交易通过加密协议能够降低成本。如果没有这个基础,再强大的技术、再精巧的通证模型设计,都不会有实际的成效。

要求一个人即精通技术又对市场有深刻的洞察,而且是心怀理想的现实主义者,非常困难甚至不现实。更多的情况应该是由不同背景的人组成创业团队,团队成员相互尊重相互信任,这样的组合可以大幅提高创业成功的概率。创新需要超常规的思维,创新也只能源于个体,而不会来自市场调研或者众包。成功的创业者必然是独立思考,有强大自信的人。Web3应用的特殊之处在于,它最终要由众多参与者共建、共有、共享。因此Web3创业者在保持独立思考的同时,也要融入社区,把项目的理念和价值传递给更多人,自己也成为社区的一部分,这是跟传统互联网创业不一样的地方

比特币

比特币

比特币Bitcoin,一种去中心化、非普遍全球可支付的加密数字货币,而多数国家则认为比特币属于虚拟商品,并非货币。比特币的概念,诞生于2008年署名为中本聪的一篇论文,并于2009年1月3日,基于无国界的对等网络,用共识主动性开源软件发明创立。比特币协议数量上限为2100万枚,以避免通货膨胀问题。使用比特币是通过私钥作为数字签名,允许个人直接支付给他人,不需经过如银行、清算中心、证券商等第三方机构,从而避免了高手续费、繁琐流程以及受监管性的问题,任何用户只要拥有可连接互联网的数字设备皆可使用。比特币BTCBitcoin查看更多以太坊

郑重声明: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 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 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 多谢。

链链资讯

OKB比特币:关于WBF上线KCC的公告

尊敬的用户: KCC将在WBF开放区上线KCC/USDT交易对,具体时间安排如下:充币时间:2020-12-2411:00交易时间:2020-12-2513:00提币时间:2020-12-241.

[0:31ms0-5:359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