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短短时间里,DeFi锁仓量从年初增长至今已增长了数十倍,链上拥堵所导致的直接结果是Gas费用的飙升,当前在Uniswap交易,动辄5美元以上的交易费用,用户在参与部分流动性挖矿项目的过程中,可能动辄要支出多至1个ETH的费用,而这对于大多数用户来说都是难以承受的。
事实上,关于以太坊链上扩容的方案,当前已有广泛的共识——Layer2和分片是以太坊未来可扩展性的路径,然而,ETH2.0虽已成功进入Phase0阶段,但是分片技术想要成熟落地并进入实际应用阶段,尚且需要一定时间的发展。
反观Layer2,其技术的关键特征在于:依托于安全的Layer1,将大量耗费资源的工作放在链下进行处理,即Layer1保证去中心化和安全性,Layer2保证区块链的可扩展性,因此,Layer2方案成为当前最优解,而在目前的各种Layer2路径中,Rollup系列是最被看好的技术路径。
基于Layer2ZKRollup路线的HyperBC金融链
Rollup系列中主要有ZKRollup和OptimisticRollup,目前它们的进展都还算顺利。HyperBC认为Layer2在未来两年时间里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HyperBC目前正基于Layer2技术搭建一个安全、高效可扩展、万币互联的跨链DeFi金融公链,旨在为以太坊带来Visa级别、每秒数千笔交易的吞吐量,同时保证资金与Layer1账户一样安全,并保持高度的抗审查性。
通过前期的筛选,HyperBC团队发现虽然市场上每个Layer2技术都有其发展偏向,但最终来说,每个解决方案都有其均衡选择。有些协议对于安全性能并不过分追求,而对于性能的需求更高,如游戏领域项目。
有些协议在安全性方面无法妥协,如DeFi协议,DeFi协议锁定的总资产量超过数百亿美元,对于这些协议来说,安全性是首要考量的因素。
所以,HyperBC选择ZKRollup作为技术发展路线,很重要的原因在于ZKRollup对于安全性的注重,目前HyperBC托管超过1.3万BTC等值加密资产,支付规模达6亿美金。在ZKRollup中,在其变为有效之前,每个状态转换都通过Rollup智能合约进行验证。严格来说,运营商无法盗取资金或破坏Rollup状态。ZKRollup依赖于Layer1的抗审查性,只是为了其活性,而不是为了安全性。无须任何人来监控ZKRollup,在区块验证后,用户资金总是保证最终能被收回,即使运营商拒绝合作。因此ZKRollup更充分地体现了加密世界的基本理念:通过密码学和博弈理论激励机制来取代可信方,以实现弹性。
同时,相对于采用经济激励的博弈模型,ZKRollup安全性更依赖于纯粹的数学,并在性能上更为优越,这些也是HyperBC协议选择ZKRollup的重要原因,在ZKRollup加持下,HyperBC金融链作为以太坊的侧链,在可拓展性和安全性方面有明显的优势。
??ZKRollup的特点
其次,用户在使用HyperBC金融链时,更多的操作将在链下进行,参与者相互发送签名后的消息与事务,以更新状态,但不会将其发布到链中,等待链外操作完成且多方签名确认后,才将最终结果上链,可以很大程度减少Gas支出,无需信任任何第三方,理想状态下可提高网络吞吐量数百倍,用户也因此享受更为流畅的业务体验。
基于Layer2,HyperBC的商家支付将实现秒到
相较于已有的BTC闪电网络,BTC在闪电网络中的总质押量相当于当前总流通量的0.0056%。但是,在DeFi中锁定的BTC数量高达约142200枚,是闪电网络中质押的BTC数量的140倍。
这样的数据与现状,与闪电网络获得的关注和期望相比,落差较为凸显。
比特币网络在发展过程中遇到过的两大弊病,分别是确认速度慢与矿工费用高。而闪电网络的设计目的就是为了解决上述两个问题。闪电网络在实际使用场景中却遇到了两大缺陷,分别是设计缺陷和安全漏洞,闪电网络无法满足用户偶发情况,并存在“时间扩散攻击”、“PIN攻击”等情况。
基于HyperBC金融链,HyperBC将率先在此链上建立基于layer2的闪电支付网络,赋能HyperBC超级银行商家支付和资产托管业务。
在HyperBC系统内,商家与机构可以随时随地发起链上转账,并无诸多门槛,表现层一致,均为转账快速到账,但HyperBC是通过零知识证明算法加速链上确认环节,无需搭建通道,用户无需质押资产,闪电网络存在的通道质押限制,并不会发生在HyperBC系统内。
总结
当前以太坊Gas费用高企、链上拥堵的状况,不利于DeFi生态的可持续发展,HyperBC金融链基于Layer2ZKRollup,将改善当前DeFi体验不佳的状况,实现高吞吐和低费率。同时,在商家支付和资产托管方面,HyperBC将实现生态内资金的高速流通并提供闪电支付功能,为用户提供更为便捷的服务。
HyperBC的未来发展路径,将给市场带来新的惊喜。
郑重声明: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 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 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 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