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行业转型区块链遇到的最大问题是,区块链性能较低、扩展性差、无法满足不同场景下的个性化业务需求。目前大部分公有链采用的单一网络结构,使其很难成为主流产业的基础设施。
新一代基础公有链本体由分布科技Onchain发起,此前曾尝试用私有链和联盟链解决上述问题,但负责人李俊逐渐发现,私有链和联盟链虽然在技术层面没问题,但在运营模式上,只满足了自己和关联者生态内的需求,并未搭建起核心的分布式信任。
因此,本体要基于链网体系,打造一条新的基础公有链,让公共服务链和各类业务链串联起来,从技术和架构体系两个层面,建立起信任生态。
链网的核心优势是通用性和扩展性。
通用不仅是指支持在底层上开发各类DAPP,还有不同节点的准入机制允许深度定制,以满足不同场景下对数据保护、合规和社区的特定需求。在本体的区块链框架中,底层运行的公有基础链可以实现通用性业务,比如凭借分布式的身份和权限调用eID认证。这就省去了很多重复开发的工作,可以让开发者更好地聚焦在自身业务模式,搭建上层应用。
同时,模块间的协议群,能帮助不同的业务场景定制独立的业务层,且支持跨链协作。协议群包括数据交换系统、分布式资产交换协议、实体映射等。
也就是说,本体并不会替代原有的中心化系统,而是在分布式的形式下串联起中心化和去中心化系统,保留传统体系的法律效力,将实体世界和数字世界的信任网络相融合。
在共识机制方面,比特币、以太坊、EOS等区块链大多采用POW、POS或两者混合的共识机制,在最终性确认时,由于分叉会导致不确定性。但在金融等场景,无法容许二义性,因此本体采用的是路线唯一的拜占庭容错(BFT)算法,支持更多“要求严谨”的业务场景。
此外,李俊认为要保护数据隐私和安全,最好不共享数据。所以,本体选择了分布式的数据协作:信息仍存储在链下源头;链上只存放用于匹配和存证的目录、地址和授权方式,这些信息可以验证数据是否被篡改过,以此保证真实正确。
开发者在选择公有链时主要关注以下三点:
是否支撑自身业务场景。本体兼容国际上的通用协议,集成多套技术方案,API封装程度较高,底层支持的选择面较广,更贴近开发者需求。此外,本体既可让链上的单个节点成为高性能的存储库,也可像IPFS提供分布式存储服务,也可存在本地。
性能。现阶段,大多公有链都还处于“区块链2.5”阶段,即在“区块链2.0”以太坊的基础上做优化,并依靠辅助性手段突破性能瓶颈,并未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本体以高性能框架支撑单个公有链的高性能版本。
开发语言。本体的智能合约体系支持更多主流语言。
李俊表示,除非应用层项目涉及违规,本体在原则上不做干涉,开发者可以在通用接口之上充分试错。本体也会帮助有巨大前景的行业中有潜力的应用做深度定制,提供更好的支持。
此外,与以太坊、EOS等大多公有链不同,本体团队会与开发者们双向配合,保障运营,接到bug等问题反馈,实时回应。李俊表示,只有产品级的服务支持,才能让行业放心地在其底层运作应用。
那么到底哪些行业更适合区块链?
李俊认为,区块链代表着分布式身份的映射,未来各类信源,比如身份、学历、技能、声誉将不再需要大量的证明工作和繁琐的流程,而是可以自证和自动授权。此外物权、版权、交易记录等也可在链上被快速验证。总结下,就是人与物的识别和认证。
本体团队所在的分布科技曾于2017年8月获得复星集团千万级融资。本体暂无融资需求,也不做任何形式的公私募,直接向社区赠送token。
团队约有60人,大部分为技术人员,有共同开发、落地多个项目的合作经验。
李俊,计算机学士,通信工程硕士,16年IT和Fintech经验,擅长区块链架构与解决方案、技术管理。首席战略官季宙栋,前世界500强集团区块链负责人、中国区块链技术与产业发展论坛副秘书长,开源工作组组长,中国电子学会区块链专委会委员,曾参与工信部区块链白皮书及相关标准编制工作,撰写有《区块链开发指南》等书籍。
本体现已完成第一阶段开发,在内部集成和优化调整后,预计今年一季度推出第一版测试网络,之后将持续更新。
我是郝方舟,关注区块链相关优质项目,加微信nooxika请备注公司+姓名+事由。
郑重声明: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 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 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 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