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A:「公链的网络效应」很多时候都被理解错了

目标为加密经济基础设施的公有账本系统,对于需求侧用户群体而言是透明的,很难引发直接网络效应。比如,以太坊的定位是“世界计算机”,暗含的意思是成为智能合约“操作系统”,希望像操作系统一样呈现间接网络效应。但是因为账本节点之间的互补性不强,更多是一种生产协作关系,体现的是“供给侧规模经济”。产业界希望分布式账本能够呈现网络效应,是想谋求网络效应支配下的超线性增长,高市场份额和用户黏性的强锁定。但是我们的分析发现,分布式账本系统本身似乎并不具有明显的网络效应,可能还得依靠更上一层的应用平台来挖掘。刚好最近也在听别人聊,基础公链的经济激励制度其实才是一个真正的大难点。远比其他所有技术、扩容、架构这些东西来得难得多。而公链的经济激励制度,本质上是希望用经济激励这套东西来转化网络效应的。如果用这篇文章的观点来看,其实就是把「代币的网络效应」怎样成功地转化为「公链的网络效应上。4、区块链可能是「技术-经济范式」的创新,但创新发生过程中有两道最大风险这篇文章还提到了一个有意思的东西,「技术-经济范式」,英文叫做Techno-EconomicParadigms。这个东西是ChrisFreeman和CarlotaPerez提出来的。它指的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技术创新。这种类型的技术创新意味着“相关产品、过程、技术、组织和管理创新的涌现和重组,使得诸多产业的生产率得到提升,开启新的产业投资周期,例如历史上蒸汽机和电机的发明”。文章认为,分布式账本技术有可能属于「技术-经济范式」的创新。此外,文章还提到了「创新是怎样发生的」以及「它需要经过哪些步骤才能取得最后的成功」。完整的技术创新过程应该包括4个阶段:研究开发(Development)示范推广其中,有两个环节最容易发生断裂,风险最高:从研究到开发的转化阶段从示范到推广的转化阶段在这两个风险最高的环节,很容易发生两种“扑街”的现象:“死亡之谷”与“达尔文之海”。正是因为存在死亡之谷和达尔文之海——在区块链这个例子来说,更主要的是“达尔文之海”——所以在一些基础设施的建设上,也许需要政府或者国家层面的干预和调控才能取得有效的进展。示范是“包含特定技术的项目在现实环境中以全规模或接近全规模,通过检验和展示以促进创新、影响政策”的特殊阶段;推广则是产品通过示范后已经被一批早期受众接纳,但还需要让产品被大众用户接纳的过程。因此,从示范到推广的过程中,还需要产业界和公共部门的共同努力。我感觉,这也许是技术商业化初期的另一种「公地困境」。

郑重声明: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 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 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 多谢。

链链资讯

[0:15ms0-8:871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