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块链:水木清华袁晔:组织渐次消失

本文来自:火星财经,作者:袁晔,星球日报经授权转发。在区块链领域,从BP/白皮书撰写,路演PPT制作,GitHub上的程序开发众包,社群运营,媒体宣传,到落地执行,早就有了完整的一整个顾问服务产业链条,一个百亿甚至千亿的区块链项目,所谓的全职团队成员可能仅有三五十人。企业能够将工作进行更加精细的划分,将专业的事情交给专业的人去做。自己则集中资源,精简团队,做最有价值的事情,避免被臃肿的组织结构拖垮。站在企业角度,高昂的人员成本,臃肿结构后的“大公司病”带来规模不经济;指数增长的市场,需要触角快速覆盖,合作是最好的解决方案;“精益创业”为标志的快速变化的行业需要企业够“轻盈。”站在个人角度,跨部门交流沟通效率低下;个人被单一公司主体和工作内容所束缚,大量碎片时间被浪费,无法充分发挥个人工作效能;个人品牌价值被公司榨取。传统世界包括互联网时代,因为信息的来源分散在各个角落,收集整理信息的难度巨大,需要“大公司”以自身的信用做担保来保证信息收集的真实和有效,同时保证信息不会被篡改,并且通过各种加工整理输出对应的产品和服务,以及周边支持工作,所以我们就会发现,在工业时代,一个工厂可能会有几万人甚至几十万人,由于工作的标准化程度高,管理人就像管理机器,就有了“6西格玛”,“丰田模式”等将人变成机器的“非人道”手段。到了计算机和互联网时代,大量工作非标,需要人的创意和创新能力,标准化、流水化工作逐渐由机器取代,甚至再进一步,希望由机器来完成一些相对“类人脑”的工作,开启了“机器变人”的智能时代。即便如此,互联网公司还是会有几千人甚至几万人的规模,只比工业时代少了一个“零”。由于互联网工作的创意性和非标问题,管理压力远大于几十万人的工业公司,内部摩擦成本逐渐高于外部的合作成本,进入了“规模不经济”状态,科斯定律似乎发挥了作用,科斯只是指出了问题,但是没有解决问题的方案。即便考虑到外部交易成本高于公司内部成本,仍然只是发现了内部成本在规模上升过程中的极速增长,如何能够真正有效的降低外部交易成本就成为摆在所有企业包括各级组织机构面前的问题。为了降低企业间的不信任带来的摩擦成本,引入了各类中介机构和担保机构,作为第三方来撮合两方甚至对方之间的合作和交易,将不信任和摩擦成本转化为中介结构的收入:银行、保险、券商、经纪等都是类似模式。追根溯源,“不可信”是最终祸魁。如果有什么方案能够解决信息不对称,解决信息被篡改,解决信息不可追溯,就解决了社会各界的交易成本高的问题,就降低了社会总体交易成本,中介机构、公司组织就会不复存在,各类“数据垄断寡头”就会“寿终正寝”,解放个体的人,独立经营、为自己负责、全社会分工合作无间隙,实现全社会的升级。企业作为中心组织的作用在逐渐弱化,分布式协作和分工,利益共享,中介和中间环节逐渐减少,信息不对称逐渐打破。分布式自组织形态顺应了未来企业和公司的发展趋势。

郑重声明: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 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 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 多谢。

链链资讯

LTC区块链:33天吸金3亿,通证之王竟是"无庄资金盘"

编者按:本文来自牛顿先生拆解区块链,作者:牛顿先生,联合作者:黄蓉、螃蟹,星球日报经授权转载。“”在大多时候是一个拿不上台面的话题,尤其是对于喊着“创造价值,赋能实体经济”的创业者们,大家.

[0:0ms0-7:999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