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特币:李礼辉:数字金融与数字货币

本文来自:数字金融资产研究中心,作者:cdfa,星球日报经授权转发。

2018年12月20日,由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数字金融资产研究中心主办的数字金融资产大讲堂在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伟伦楼报告厅举行。中国银行原行长李礼辉博士发表了题为“数字金融与数字货币”的主题演讲,研究中心主任罗玫教授主持了本次活动。罗玫教授首先对研究中心的成立背景做了简要的回顾,她认为数字金融资产领域的研究刚刚开始,在世界范围内都急需学术界来助力推动数字金融资产领域的健康发展,特别是要提出有框架、有体系,能够适应新时代的数字金融资产领域的规范和制度的指引。研究中心依托于清华大学,定位于成为世界一流的数字金融资产领域的研究中心和人才培养基地,并且在该领域致力于开创全球领先的学术地位和行业地位,引领世界前沿的数字金融资产的研究。

李礼辉:数字化的金融架构对金融数据安全构成新的挑战:10月18日消息,中国银行原行长、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区块链工作组组长李礼辉在10月16日举行的货币金融圆桌会议暨数字金融与商业银行管理研讨会上表示,随着金融科技创新过程中数字化技术的广泛应用,数字化的金融架构对金融数据安全构成新的挑战。李礼辉表示,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数据治理硬边界交叉。金融机构与工商企业、公益机构和国家机关共建服务场景以触达客户,金融机构与占有数据资源优势的企业合作,科技平台直接或间接涉及金融业务,大量金融数据部署在数据云平台,这些都在扩大数据治理硬边界交叉的范围和面积,增加数据安全保护的难度。

二是数据安全软技术滞后。在分布式、端对端的技术架构上,数据和数字资产安全必须更多依赖密码算法、智能合约等“软技术”。分布式架构比集中式架构更容易发生数据安全失守的问题,密码算法和智能合约逻辑上的漏洞和缺陷,经常成为黑客攻击的突破口。

三是数字链接零距离。在数字链接的经济社会中,人与人之间、人与物之间、物与物之间的空间、时间距离趋近于零,这将提供更加广泛的便捷性,也将带来更加直接的危险性。由于物联网的高速率和广覆盖,既可能出现单一的金融事故,也可能出现系统性的金融风险。

基于此,李礼辉认为,应该优先考虑数据安全治理。在维护国家金融安全的大目标下,应用安全的数据技术,建设安全的数据基础设施,建设有效的数据安全制度,以保障数据采集、存储、处理、应用等方面的安全,同时保护数据隐私。(上海证券报)[2021/10/18 20:36:45]

李礼辉博士的讲座主要分为信任机制和数字货币两个话题来展开。在信任机制的话题中,李礼辉博士提到市场经济下的信任是建立在契约原则的基础上的,传统模式是通过共同的规则和可信任的中央节点和支付平台来验证信息、积累信任。

声音 | 李礼辉:应抓紧研究发行中国主导的全球性数字货币的可行路径和实施方案:中国银行原行长李礼辉13日在“数字货币未来”研讨会上表示,数字货币在未来的全球数字经济竞争中居于核心地位,有必要抓紧研究发行中国主导的全球性数字货币的可行路径和实施方案;进一步完善我国法定数字货币的具体架构。(中证网)[2020/1/13]

同时近几年新的技术突破了传统金融模式的一些局限。第一点是大数据技术建立的信任机制。阿里巴巴利用大数据挖掘小微企业和普罗大众的信任,其旗下的蚂蚁金服和网商银行仅仅在2016年就为500多万户小微企业和个体经营者累计发放了8千多亿的贷款。第二点是区块链技术建立的信任机制。区块链技术建立了技术背书的信任机制,通过数学方法解决信任问题,以算法程序表达规则,只要信任共同的算法程序就可以建立互信。通过区块链技术构建的数字票据应用就解决了现有票据业务的缺陷。

声音 | 李礼辉:区块链是多种技术的集成创新:11月29日,ReFinTech金融科技峰会在北京新世界酒店召开,中国互金协会区块链组长、中国银行原行长李礼辉出席并演讲。演讲的主题为“国家战略和法定数字货币“。李礼辉表示,区块链有三大关键词,共识机制、智能合约、分布式账本。区块链可以定义为各参与方基于共识机制和智能合约建立数字信任的分布式共享账本,是多种技术的集成创新。区块链的技术架构和特点包括以下四点,区块链是基于时间戳的链式区块结构,上链数据难以篡改。区块链是基于时间戳的实时运行系统,指定数据可以共享。区块链是基于智能合约的自规则,技术性信任可以认证。区块链是基于加密算法的端对端网络,交易对手可以互选。(新浪财经)[2019/11/29]

李礼辉博士提出不论是大数据还是区块链技术都可以归纳为数字技术,基于数字技术的信任机制可以称之为数字信任。在数字信任的框架下,数据的采集、记录和应用必须遵循可信、可靠的基本原则,对信息数据的归属、应用和管理制定明确的规范。通过“共建、共享”来建立具有高度一致性、可靠性的大信用系统;通过推进技术、资本、数据、市场等资源整合,以效益为中心重构商业合作模式,来提高金融科技创新的效率和效益;通过推进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等新技术的集成,以效率为中心重构金融服务流程,打造零距离、多维度、一体化的金融服务,实现资源与新技术的融合联合,并提出无论是技术可行性还是经济可行性,区块链金融应用的最佳路径应该是多中心联盟的分布式共享账本。

声音 | 互金协会李礼辉:区块链等数字技术的深度融合能够提高信用评价:据新浪财经消息,12月8日,以“探索金融与科技融合发展之道”为主题的2018第二届中国互联网金融论坛今日在京召开,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区块链研究工作组组长、中国银行原行长李礼辉表示,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数字技术的深度融合能够提高信用评价、风险定价和投资决策效率。为了更好地加强数字技术在驱动开放银行业务转型升级方面的作用,我们应该不断地推进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等数字技术的集成,以效率为中心,重构金融服务流程,打造零距离、多维度、一体化的开放银行服务模式,全面提升金融服务的质效。[2018/12/8]

谈到数字货币,李礼辉博士认为数字货币是采用数字化技术的货币形式,而具有法定地位、具有国家主权背书、具有发行责任主体的数字货币构成法定数字货币。数字货币能不能替代传统的货币形式,能不能取代新兴的电子支付工具成为主要的货币形式和主要的支付工具,取决于四个关键因素:效率更高、成本更低、具有商业价值的经济规模和具备社会认可的可靠性和安全性。李礼辉博士分析了虚拟货币生长的深层次原因以及发展变化的态势。针对目前数字货币监管中面临的挑战,李礼辉博士提出我们需要加快数字金融制度建设,加强国际监管协调,推进数字金融制度和数字金融标准化建设,立足于数字金融的可持续发展,立足于防止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加快法定数字货币研发,抓紧研究制定法定数字货币发行制度,抓紧研究制定虚拟金融监管制度,抓紧制定数字金融的专业化技术标准和验证体系,引导数字金融发展的正确方向。数字金融涉及全新的服务模式和管理模式,制度建设工作应先易后难,先出台监管法规,再出台法律。对于网络虚拟金融,应该加强国际监管协调,努力与主要国家达成监管共识,建立国际监管统一标准,采取国际监管一致行动,联合研发可行的技术方案,有效管控资金在“链上地下”的跨国违法流动。

随后,李礼辉博士从分布式、多中心、有中介的联盟链的架构以及分布式去中心、自组织的公有链架构这两种架构对区块链发展的不同路径做了简要分析和总结。展望未来,李礼辉博士认为我们需要跨越障碍的创新和勇气,也需要脚踏实地的科学态度和方法,金融业者需要创新的科技业者的创新和突破,也需要政府部门、监管机构、市场机构支持和规范。

郑重声明: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 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 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 多谢。

链链资讯

[0:15ms0-4:10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