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FI:“主流币”和“山寨币”的变迁史

前两篇文章和大家分享了我对“主流币”和“山寨币”的看法,包括如何定义“主流币”和“山寨币”,如何审视及投资“主流币”和“山寨币”。我的观点总结如下:1)投资者主要精力要放在对新领域、新应用的观察和跟踪,这一方面让我们保持对这个领域最新进展的敏感度,另一方面对随着新应用产生的新“山寨币”密切留意,一旦看好可以尽早布局。2)由于“山寨币”风险较高,所以我们的资金只能拿少部分配置“山寨币”,而大部分资金要放在“主流币”。1.“主流币”及“山寨币”的历史数据那么当我们把主要资金都配置在“主流币”时,是否就意味着“主流币”就高枕无忧呢?我们看看下面三幅图:上面三幅图都选自coinmarketcap的历史记录,分别是2013年9月15日,2016年9月18日和2019年9月8日三天,数字货币整体市值排名前十的币种。Coinmarketcap的历史记录始于2013年,算到今年刚好6年,因此我们每隔三年选一个历史记录;现在是9月,coinmarketcap最晚可得的历史记录是9月8日,因此我们选择历史记录的具体日期就尽量接近9月8日,就选了上面三个日期当天的记录。我们用这个方式来排除人为的主观干扰,让历史数据告诉我们真相。这三个数据图表所罗列的币种我们只选了前十,因为排名前十的币种一定涵盖了大多数在当时被业界和投资者所认可的“主流币”。2.“主流币”和“山寨币”的变迁史通过这三个数据图表我们来看看“主流币”及“山寨币”在各个历史阶段的变迁。2013年是数字货币发展的早期,那个年代排名前十的币几乎都是主打支付和转账应用,各个币之间在技术上本质的区别并不大,应用场景区别也不大,属于野蛮竞争时期。因此经过时间的洗礼,在三年后的2016年,我们看到在2013年排名前十的币中,仅仅剩下BTC,莱特币和瑞波还在前十,而剩下的七个币都已经不在前十。那么在2016年排名前十的币中多了哪些后起之秀呢?大概分为三类:一类是以太坊体系,包括以太坊及太坊经典;一类是隐私币,包括门罗币和达世币;再就是一些新兴的探索领域,包括初现苗头的去中心化存储应用MAID,去中心化应用平台STEEM和模仿以太坊的智能合约币NEM。在2016年,随着区块链技术的发展,应用场景逐渐丰富,每个应用场景也出现了至少一到两个数字货币。然而有些应用场景或者因为种种限制,发展得不理想;或者是因为在后来的实践中被发现实际成效不明显,于是曾经一些被看好的“主流币”被淘汰了。因此在三年后的2019年,我们看到在2016年中排名前十的币只剩5个还排在前十,这留下来的5个除了BTC,莱特币和瑞波,还多了2016年新崭露头角被业界认可的两类:智能合约的代表以太坊和隐私货币的代表门罗币。那么另外挤进前十的5个币又是谁呢?大概分为四类:一类是BTC的分叉币,包括BCH和BSV;一类是稳定币USDT;一类是交易所平台比BNB;再就是曾以以太坊最强竞争对手EOS。BTC的分叉币由于在某种程度上自带流量,并且带了BTC的某些先天优势,因此我们认为算一类特殊的币,不算新应用。EOS在某种程度上和BM的个人IP有密切关系,因此也不算新的应用。而稳定币USDT和交易所平台币BNB则是自2016年后新诞生的应用场景。在2019年的记录中,我们看到以太坊的分叉币ETC和MAID、STEEM和NEM这些曾经被看好的新领域的“主流币”逐渐失去了光环,而让位于后起之秀。3.“主流”、“山寨”变迁史对我们投资者的指导意义这三个历史画面向我们充分展示了“主流币”和“山寨币”的变迁:对由“山寨”跻身“主流”的币而言,一个新场景出现时,伴随它诞生的山寨币在最开始往往并不显山露水,甚至可能是极度不被看好,但是当它们从“山寨”跻身“主流”的过程中将带来令人惊艳的投资机遇。如果投资者不关注这些新的领域将错失这些宝贵的机遇。而对“主流币”而言,也绝不意味着投资就万无一失。有可能在当下看好的某些领域在未来的发展中逐渐被证明是“伪需求”,那么这个领域的“主流币”也会逐渐变成“山寨”。即便某个领域被大家看好,真正能活下来的币可能也就只有极少数几个成为“主流”。因此建议投资者投资主流币时,在被认可的“主流”领域,主抓一个或两个头部币就可以了,尽量不要超过三个,因为从历史记录看,极少在某个领域中有超过三个主流币能长期活下来。

郑重声明: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 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 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 多谢。

链链资讯

中币STAK:加密货币的杠铃策略

作者|RyanSeanAdams编译|“蓝狐笔记”社群,LAN前言:对于高风险偏好且风险承受能力强的投资者来说,非对称投资策略是好的策略.

[0:0ms0-6:506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