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块链:“专利思维”恐摧毁中国区块链行业

编者按:本文来自Longhash,作者JamesGong,Odaily星球日报经授权转载。

任正非在11月6日的一次访谈中谈到“区块链”时,认为“区块链在量子计算机前不值一提,一旦出现问题,巨额资金可能瞬间就会消失不见。”这显然是对区块链的误解,他不仅没搞清楚区块链是什么,似乎还把区块链和数字货币混为一谈。“区块链”其实是一种类似于“互联网”这样的宽泛概念,并不是指某种特定的技术。事实上,“区块链”本身涵盖的技术概念还在快速的变化之中,远远不是比特币当年那个简单版本的协议,到现在甚至囊括了类似于DAG这样的非链式结构。当然,这并不能怪这位75岁的老人,毕竟没人是全知全能的,不能苛求他在华为目前的困难时期中,还要学习太多其它新的知识。今天华为所面临的很大困境之一,就是谷歌根据美国政府的禁令,不再允许华为手机在使用其安卓系统时提供谷歌移动服务。由此,似乎造成华为手机在海外销量出现断崖式下跌。因为绝大多数海外用户都不会购买一个没有GMS服务的手机,就像中国用户恐怕也不会有人购买不能使用微信的手机。而安卓系统,就是谷歌提供的一套开源的操作系统。面对面对开源的软件,很多国内的大型企业往往抱着简单的“拿来主义”,觉得这只不过是一种“免费的午餐”。而华为的案例已经证明,这种“免费”的午餐恐怕也是要付出代价的。根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在11月8日发布的《2019年区块链白皮书》,其中指出目前全球公开区块链专利的申请数量高达1.8万余件,中国占比超过半数,居全球第一。这个令人惊讶的数字看上去颇为让国人欢欣鼓舞,但如果你真的了解区块链行业的话,会觉得非常有意思,因为几乎全球主要的区块链技术都是完全开源的,无论是从比特币到以太坊,或者到最近的Polkadot,都不会看到这些项目的开发者去为技术申请专利。他们做的事恰恰相反,他们会把代码完全公布,任何人都可以免费获取,研究和再使用。

姚前:迈入Web 3.0的大变革时代:金色财经消息,中国证监会科技监管局局长姚前为新书《Web3.0:下一代互联网的变革与挑战》发布前言,他表示,Web 3.0是一场数据变革,数据“所有权”和身份“自主权”将从大型平台回归到用户手中,互联网将更加平等,更加开放,更加符合群体利益。它是一场信任变革,信息互联网将演化为可信的价值互联网,并衍生出不同于传统模式的分布式经济、分布式金融。它是一场组织变革,企业的痕迹或将被“抹除”,没有董事会,没有管理层,没有公司章程……仅依靠算法就可开展各类业务活动,“无组织形态的组织力量”将成为经济系统的内在驱动。它是一场体验变革,互联网将变得更加智能化,更加人性化,更加个性化。(比较官方公众号)[2022/8/31 12:58:49]

所谓“开源”,是开放源代码的简称,往往用来指源代码可以任意获取的计算机软件,这种软件的著作权持有人在软件协议的规定之下保留一部分权利并允许用户学习、修改以及以任何目的向任何人分发该软件。“开源”几乎是区块链技术目前唯一可行的方式,你要提供一个可以人人参与互信的系统。公开透明是一切的前提,而开源则是公开透明的唯一选择。区块链曾经被《经济学人》称为“信任的机器”,而这个机器必定是完全透明的。每一行代码必须都能够让别人可以见,才能确保信任。如果把一切都封装在不透明的黑匣子中,一定会令人感到怀疑。开源软件的收益机制

证监会科技监管局局长姚前:构建债券市场金融基础设施联盟链:证监会科技监管局局长姚前表示,将在不改变现有债券市场金融基础设施格局和职能分工的前提下,构建债券市场金融基础设施联盟链。各市场延续现有业务逻辑和流程,开展各债券品种的发行、登记、交易、清算和结算。最终实现监管部门的互联互通,分四阶段逐步升级联盟链。在第四阶段(联盟链4.0版),联盟链成为面向未来的数字金融基础设施。联盟链的功能进一步巩固延展,不仅能够承载数字债券、数字货币,还可承载数字股票、数字衍生品,以及各类数字资产。特别是以往那些难以溯源、交易和交付的资产,均可通过数字化在联盟链4.0版上流通。也就是说,联盟链4.0将成为整个数字金融的基础设施。(中国金融杂志)[2021/4/8 19:58:18]

开源软件并不是一个新生事物,几乎在计算机社区形成的初期,就已经出现了许多的开源软件,而到了今天,大名鼎鼎的Linux和安卓系统,都是开源软件。但长期以来,由于几乎没有任何的收入,让开源社区变成仅仅是一群热情的极客所提供的实验场地。即使到了今天,也只有谷歌和IBM这样的具体处于自己生态的商业考量,才会去帮助建设一些开源社区。最典型的案例就是,互联网上知名的OpenSSL安全协议仅有少数志愿者负责维护,其中只有一人将其作为自己的全职工作,每年OpenSSL的项目收到的捐款大约为2000美元。而在2014年,被人发现其中存在一个被称为Heartbleed的漏洞,导致了全球海量服务器出现了安全问题。因为由于福利保障等问题,国内很少有真正的开源软件开发者和开源社区,我们的开发者必须在毕业之后就开始为了“丈母娘需求”或者“孩子上学”等问题而不断的奋斗。而国外有一批程序员会仅仅根据自己的喜好来写程序,完全不用考量太多的商业利益,从中诞生了Linux或者Mozilla。无论如何,在过去,没有商业利益的情况下,除非能找到像IBM或者谷歌这样的“干爹”,开源软件在易用性和更新速度上还是始终无法和商业软件相提并论。而区块链最为伟大的一点就是,他让开发开源软件的人能够获得收益,甚至可能是巨大的收益,而不再像过去一样,几乎是一种“乞讨者”的形象出现在软件行业中。如何能让开源软件产生收益呢,区块链技术采用了一种被称为“燃料代币”的巧妙方式。任何人只要使用某个区块链系统的服务,就必须使用系统自身的代币,而参与维护系统的人则可以获得该系统的奖励代币。因而构成一个可以内在循环的经济生态,让整个系统能够自我运作。早期的人可以因为参与开发或投资获得代币,因在一定时间内代币数量有限,并由于系统被参与和使用的人数增多导致代币需求增加,从而使得代币价值增加。所以,只要这个系统是越来越被需要,那么早期参与者就可以从中获得收益。某种技术一旦被一部分人认可,马上就会形成一个小的社区,社区的参与者往往也不是固定的,不断的有人离开和加入。社区也会根据自身的抉择,不断向前发展或者逐渐走向消亡。社区可能会有一个或者多个领导人,也可能有多个独立的意见领袖。而社区对该技术的认可和追求,我们可以称之为“社区共识”。如果这个技术社区越吸引人,那就会吸引更多的人加入进来,参与的人越多,我们可以称为“共识”越强,反之则越弱。和大多数人的直觉相反,一种区块链技术的核心竞争力并不是代码,而这种技术社区的“共识”。所以你仅仅靠复制区块链软件的代码是不能获得同等的价值,就像你不可能仅仅通过复制比特币,就可以变成另一种有着同样价值的比特币。你必须获得社区“共识”才可以,因为“共识”才是代表了这个开源软件的真正价值。对于“代币经济”系统和“共识”其实有很多更复杂的问题值得研究,但不是本文的重点,关键是要意识到,在区块链开源社区,代码并不是一切,而仅仅是其中的一部分,甚至不是最重要的一部分。另一种层面的竞争

证监会姚前:利用区块链技术与分布式文件系统技术,将底层技术的全量信息同步上链:证监会科技监管局局长姚前表示,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的一个发力点是数字资产和数字金融,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由来已久。一个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是,利用互联网技术,尤其是区块链技术与分布式文件系统技术,将底层技术的全量信息同步上链。平台上的数据安全、数据隐私保护、数据跨境流动等也成为监管部门的监管重点。(新京报)[2020/12/16 15:22:30]

大多数人可能还没有意识到,区块链行业可能将会是人类有史以来发展最快的行业。因为这是一个彻底开源的行业,每一个技术进步都可以马上能被别人看到,并会被迅速讨论和研究,然后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被证伪或吸收。全世界最聪明的开发者都随时可以参与到其中,并且在其中获益,这种发展和迭代速度是其它行业望尘莫及的。当我们进入到“区块链”时代,其实已经进入了一个完全不同的技术时代,在这里技术已经可以构成一个闭环。那些参与到区块链开源社区的开发者,已经可以从中获得收益,并且由于极高的收益导致开始变得竞争越来越激烈。这些大公司的“专利”仅仅是过去传统商业战的既定思维,而这种思维恐怕在未来开源的世界里,只会越来越步履维艰。而这时候如果还以传统技术思维来考虑,希望通过“专利”来维护自己的地盘,恐怕不仅仅是落后,而是将会完全脱节。当然,我不相信那些大企业中,研究区块链的程序员不知道这点,但往往考虑到决策者的喜好,故意选择通过申请海量“专利”来证明自己的强大。而对于监管者,仅仅是按照申请专利的多少来看待所谓“区块链”企业,恐怕的确是一件“省心省力”的事情,但最终也只会变成和电动车一样“补”的结果。如果要促进开源行业的发展,那恐怕还是应该把力气花在开源社区的建设上。比如鼓励更多开源社区的建立,并有独立第三方对社区的发展进行评估。最简单的,也可以鼓励更多的开发者参与类似于比特币这些公链的代码贡献。在国家战略层面上,可以看到监管层希望我们在区块链领域能够实现技术的“自主可控”。而公链本身就是开源的,只要国内有足够的人真正能够参与到这些公链的开发,真正能够吃透这些技术,就是能够实现“自主可控”。而不是像现在这样,每个大企业都想把这些开源技术占为己有,自己仅仅是在其中“修修补补”,然后闭门造车变成一套完全封闭的东西,再申请一堆专利,才算是“自主可控”。开源是一个大的趋势,而今天的世界已经是软件开源走向硬件开源,最为典型的就是RISC-V指令集。RISC-V是一个基于RIS的开源指令集架构。该项目2010年始于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但许多贡献者是该大学以外的志愿者和行业工作者。与大多数指令集相比,RISC-V指令集可以自由地用于任何目的,允许任何人设计、制造和销售RISC-V芯片和软件而不必支付给任何公司专利费。而在未来的物联网中,我们将会看到越来越多的开源硬件。在区块链行业,我们也可以看到很多硬件钱包也都采取了开源的方式来自证安全。了解行业的人都知道,在区块链领域中,无论是理论创新还是技术创新,几乎没有任何中国人的身影。但中国却又是区块链“专利”的大户,这种莫名的反差往往让人啼笑皆非。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国内的情况往往是“国外一开源,国内就自主”,但这样完全是为了满足某种需求的形式主义,就像本文开头讲述的那样,仅仅通过简单的“拿来主义”,是不能吃透这些开源技术的。安卓只要一断供,华为马上就找不到北。政府如果把资源全部都倾斜到这些“专利大户”企业,恐怕对整个行业有百害而无一利,甚至最终会把国内的区块链行业扼杀在摇篮中。而要真的把开源技术吸收为可以完全“自主可控”的技术,必须彻底抛弃在传统领域的“专利思维”,花力气打造我们自己的开源社区力量,只有这样才能在未来的开源竞争中获得一席之地。

姚前:证监会已在5地开展区域性市场区块链基建试点:证监会科技监管局局长姚前昨日表示,证监会已于今年7月启动了区域性股权市场区块链登记托管基础设施建设的试点工作(下称“区域性市场区块链基建试点”)。证监会首批确定了北京、上海、江苏、浙江、深圳等5个试点地区,目前试点工作进展顺利,各地的区域性市场区块链基建各具特色。

姚前表示,试点实施以来,各试点地区的区域性市场区块链基建各具特色,证监会建立了相应的评价体系引导试点工作,促进实现良性竞争。今年7月底,证监会负责建设的中央监管链就已初步建成。9月份,5个试点地区的地方业务链全部实现与中央监管链的技术联通。(上海证券报)[2020/10/22]

姚前:Libra与数字美元结合将是公私合作绝佳典范:5月11日,中国证监会科技监管局局长姚前刊文“Libra2.0与数字美元”。文章指出,Libra2.0已明确表示,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收集区块链测试网的反馈,并使其进入生产就绪状态。短短一年的时间,这种开放和众智的创新方式爆发出了惊人的能量。在各国央行仍在探索央行数字货币(CBDC)的热潮下,Facebook居然朝着央行数字货币(CBDC)服务提供商的角色转变。“Libra的使命是建立一套简单的、无国界的货币和为数十亿人服务的金融基础设施”,虽说“货币”使命的调门大大降低了,但新一代全球金融基础设施的初衷从未改变。只要美国政府愿意,借助Libra2.0的BaaS服务,数字美元或将指日可待。如此,则Libra与数字美元的结合将是公私合作的绝佳典范。(第一财经)[2020/5/11]

郑重声明: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 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 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 多谢。

链链资讯

[0:0ms0-8:682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