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人类逐渐从“信息互联”迈入“价值互联”。人们不再满足于信息的交流与共享,而是尝试摆脱第三方的信用背书而“直接交互”,这也有助于节约信任成本。区块链作为人类社会从“信息互联”走向“价值互联”的一项重要新兴技术,或成为人类未来生活的技术支点之一。
虚拟空间与信任危机
“信息互联”的重要特征是“主体悬置”,即不关注具体“主体”到底是什么。人们会对虚拟社会中的交互对象“是男是女”甚至“是人是狗”充满好奇。同时,技术的发展与应用状况也决定了对个人信息的保护手段较为有限。在主体悬置的背景下,互联网技术的早期应用往往不以“个人主体信息交互”为核心,用户可以在各类即时通信软件或社交网络平台获得虚拟身份,这一过程通常无需核查用户主体的身份信息。在“信息互联”的背景下,技术的发展缺乏对人本价值的关注,个体或被迫卷入强势的互联网而成为“总体上的被动者”。
BTC日线级MA30、MA60依旧起重要支撑和阻力作用,未脱离前勿盲目追涨杀跌:据OKEx季度合约数据显示:BTC价格自4月2日上破30日均线后并未出现持续性上涨行情,大部分时间呈现震荡格局运行,震荡区主要支撑为30日均线,主要阻力为60日均线,这种局面至今仍未打破。OKEx分析师Charles认为,市场某种走势状态一旦形成,便具有很强延伸性,不容易被轻易打破。基于这一市场规律,在当前这种盘整格局没有确认被打破之前应该认为这种局面大概率还将延续,所以在短期操作中不要盲目追涨杀跌,继续以震荡思维应对(所谓的高抛低吸)。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毕竟盘整已经持续了近一个月时间,且30日均线和60日均线夹角越来越小,突破盘整的时间点很可能就在本周,甚至就在最近一两天。所以如果还在按照震荡思路操作,一定要严格做好仓控和止损。BTC季度合约日内支撑:6850,阻力7300。
风险提示:入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2020/4/23]
“强网络、弱主体”的格局,虽然带来了互联网的繁荣,但也引发了诸多社会问题。比如,网络犯罪问题,其总量与不法程度较之物理空间的同类犯罪呈现几何级数增长,而案件的侦破却由于“主体悬置”背景下用户身份的虚拟化面临较大困难。此外,“信息互联”中虚拟空间的信息极易被篡改,人类社会赖以良序运行的信任遭遇了空前的危机。同时,这一信任危机较之传统物理空间的信任危机更加凸显。
分析 | ETH日线金叉一旦形成 量能配合或将大幅拉升:据Huobi行情显示,ETH现报316.51美元,日内涨幅2.81%,针对当前的走势,分析师Potter表示,从ETH 今年2月至目前日线长期走势可以直观看出,整体处于上升通道内震荡上行,前期最高向上触碰插针至19年最高点366美元后,然后币价从通道上边线一路下探至下边线支撑处,但一直并未出现破位,这几天币价一直沿下边趋势线小幅震荡上行,日线连续收阳,MACD红柱缩短快慢线即将金叉,RSI与动量OBV指标一直处于抬升趋势,均表明近期ETH再次走强的趋势,不足的是量能并未同步放大。一旦日线金叉形成量能配合,那么后续上涨动能将进一步增强,短线可沿五日线继续持币,长线不放量破位通道下边线支撑可以一直拿着。支撑305美元,近期阻力320美元,一旦放量站上,下一阻力在340美元上方。[2019/7/9]
就信息技术发展的历史向度而言,“信号—数据—信息—价值”的技术发展脉络,推动着人类从现实世界向虚拟空间的拓展。电子信号通过简单的功能关联即可切入人类生活,也正是从这种简单的关联开始,人类意志开始渗透并逐渐主宰虚拟世界。而以区块链为基础,基于扩展现实提供沉浸式体验,或可将虚拟空间与现实世界在经济系统、社交系统、身份系统密切融合。
分析 | 金色盘面:ETH重回200美元 日线背离形成中:金色盘面分析:从上周开始ETH日线产生背离现象开始,我们一直在提醒投资者,这里多周期背离,一定不要过分看空,背离反弹一触即发,目前看2、4小时的背离反弹带来了日线降速,日线背离形成的概率大增,请继续关注这个反弹形成的进展。市场风险依然较大,提醒投资者要做好风控。[2018/9/13]
技术层面的探索固然重要,但对人类生存意义的追寻同样不可或缺。不容回避的人类“心身问题”以新的方式重现人类视野,人类似乎需要一种“形而上”与“客观实在”的结合体。虚拟世界的拓展,丰富了人类的数字生活,同时也加剧了虚拟世界的信任危机。不同于传统现实空间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危机,虚拟世界中的信任危机不限于人与人之间,而扩展至人与物之间,甚至是物与物之间。人类社会对数字生活提出了新的数字正义和社会信任需求,而区块链为化解人类信任危机提供了新的可能。
美股三大股指均创盘中历史新高:美股周一早盘维持涨势,道指最高上涨至30421.73点,标普500指数最高上涨至3732.35点,纳指最高上涨至12921.64点,均创盘中历史最高纪录。(新浪美股)[2020/12/29 15:56:27]
作为载体的区块链
在“价值互联”的虚拟空间,区块链的去中心化机制为化解信任危机提供了新的可能路径。目前,作为底层技术的区块链,大多面向B端,因此很多个体还较难直接感受到区块链的存在和价值。在未来,面向C端的应用,或将联结民众生活的“指尖”和“云端”。区块链在链接现实世界与虚拟空间之间有载体与内容两种表现形式。一是区块链本身作为一个平台,存储流转其中的信息和数据。比如,司法领域的区块链存证平台,常用于存储传统种类的证据材料。二是电子信息以区块链自身的信息格式,在其他设备载体上进行存储和流转。比如,作为数字货币的比特币,借助哈希函数运算将数据压缩成由字母和数字组成的字符串。这些方式有助于解决虚拟空间的“不信任”问题。
道指跌破28000点,刷新8月21日以来新低,盘中跌幅达1%:行情显示,道指跌破28000点,刷新8月21日以来新低,盘中跌幅达1%。[2020/9/4]
以区块链对司法领域信任问题的化解为例,具体表现为“人人关系”中审判人员与侦查人员、检察人员的关系,“人物关系”体现为审判人员与证据材料的关系,“物物关系”则体现在证据材料与客观事实的同一性认定过程中。由于区块链具有不同于以往存储载体的技术特性,其作为载体在司法中被应用为存证平台呈勃兴之势,并在一定程度上化解了司法领域的“人人关系”“人物关系”以及“物物关系”中的信任问题。
其一,区块链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司法领域“人人关系”的“不信任”问题。区块链的去中心化信任机制,使刑事司法领域的侦查、起诉与审判三大主要诉讼阶段紧密联结,实现了证据材料的跨部门高效传送,降低了证据材料被篡改的可能性,也压缩了司法腐败的滋生空间。
其二,区块链为化解司法领域“人物关系”信任问题提供支撑。公权机关利用区块链防伪造、防篡改的技术优势,可以大幅提高审判人员审查判断证据材料真实性的水平,在审查区块链证据材料时,将关注焦点由以往证据材料的真实性转向关联性与合法性的审查判断。
其三,区块链减少了证据材料与客观事实之间“物物关系”的“信任麻烦”。区块链诞生前的数据保全技术较为原始,主要依靠当事人将需要保全的证据材料复制、存储在清洁的设备载体上,被保全的证据材料的真实性和同一性难以得到确认。而区块链确保了证据材料入链之后的稳定性,便于将其与原始证据进行同一性认定。
作为内容的区块链
以金融领域为例,传统跨国货币交易依赖第三方机构的信用背书,需要耗费大量成本。而基于区块链的虚拟货币借助哈希函数等算法,可以将数据压缩成难以篡改的字符串,降低了跨国交易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成本。相较于司法领域常将区块链作为一种载体,数字货币则直接以区块链产生的数据作为表现形式,因而对金融领域信任危机的化解效用更加显著。
不过,区块链也面临一些挑战。从技术本体来看,若同时修改51%以上节点的数据,整个区块的信任系统将发生颠覆,尽管这种情况较难出现,但在理论上仍存在可能性。另外,由于比特币等数字货币可能扰乱现有的货币体系以及被用于等犯罪活动,其货币属性并未受到绝大多数主权国家认可。此外,盗窃数字货币的行为频繁发生,使用者身份主体的变化也冲击了整个区块链系统使用端的信任机制。可见,比特币等基于区块链的数字货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化解金融领域“人物关系”“物物关系”的信任危机,但却仍难以应对“人人关系”的信任危机。
综上所述,区块链作为互联网问世后信息技术领域的重要发展,为化解由来已久的人类社会的信任危机提供了新的思路。信用是契约时代的支撑,信用模式的改变将导致新的时代变革。为防止陷入“技治主义”的误区,我们应清醒认识到,区块链并不必然解决信用问题。诚信是人的问题,而技术只是辅助措施。技术约束可以解决“能为”“不能为”的问题,但“能为”“不能为”还涉及人类主观能动性因素。当利益回报极度大于成本付出时,还是有人会铤而走险。因此,化解人类信任危机,要将新兴技术与传统治理路径相融合,将外在制度性的奖惩措施与内在道德性的自我约束相结合。我们既不能过分神化技术治理的作用,避免陷入“技治主义”的泥潭;又要充分理清区块链等前沿科技的技术肌理,使新兴技术“为我所用”。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来源:金色财经
郑重声明: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 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 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 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