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货币: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杨涛:在数字化趋势下重新定义货币的微观基础

加密数字货币的出现,显示数字化对金融产业链、金融组织的边界带来了重构的可能性,数字金融基础设施的变革已“扑面而来”。这就需要从理论到实践的全新思考。我们必须以此为切入点,深入梳理和分析背后的理论、政策、技术与实践逻辑。

加密数字货币冒出头来,原有的货币概念、理论与运行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和挑战,原有的货币数字化路径与新型数字货币的冲击、法定数字货币与私营数字货币、传统场景的“私营货币”与互联网场景的“数字私营货币”,各种概念纠缠在一起,也增加了理解问题的难度和复杂性。

对此,笔者认为,以眼下Facebook将推出Libra的热议作为契机,姑且不论其影响究竟有多大,现在必须面对的是,数字化的冲击已从经济社会向金融领域不断延伸。数字化趋势改变了经济组织模式、社会分工架构、产业组织的边界,进而从需求端影响金融服务的模式,也对金融产业链、金融组织的边界带来重构的可能性,由此衍生了大量新兴金融主体、金融业务分工模式等。与此相对应,金融市场基础设施也必然受到深刻影响,支付清算体系就是最核心的基础设施。所有这些,都需要从理论到实践的全新思考。

蚂蚁区块链等企业入选国家金融科技认证中心MPC认证:金色财经报道,北京国家金融科技认证中心日前公布首批通过多方安全计算(MPC)技术金融应用认证的产品及版本信息,分别有蚂蚁区块链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蓝象智联(杭州)科技有限公司、蚂蚁智信(杭州)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微众银行及华控清交信息科技(北京)有限公司旗下的平台获认证。[2023/4/6 13:47:34]

当下最要紧的是,对数字货币,先应在同一语境基础上观察分析。以笔者之见,可从如下几个视角着手详加探讨。

第一个视角,货币与货币制度。数字化新技术的涌现究竟给原有的货币概念、货币边界带来怎样的冲击和影响,给货币所伴随的一系列制度带来什么挑战。据传统意义上的货币定义,货币有价值尺度、贮藏手段、交易媒介等功能,而货币的不同功能必须合一,才能形成完整的货币概念。当然也有非主流研究者曾在历史上引发一些讨论,比如新货币经济学研究者,有些就探讨货币功能是否可被分开来,如记账功能和交易媒介功能可否分离。与此同时,各方也都在探索在新形势下如何重新定义货币的微观基础。着眼这方面研究的人,大概也有两条思路:或在宏观分析中如何确定货币的位置,或讨论其他一些金融资产是否可能替代货币。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特聘研究员:央行数字货币将主要用于小额零售的场景:金色财经报道,在今日午间的CCTV13《新闻直播间》节目上,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特聘研究员董希淼表示,央行数字货币(DCEP)是一种法定货币,和现金具有同样的效力。平时有很多人把比特币以及Facebook要发行的“天秤币(Libra)”叫做数字货币,这是不准确的。像比特币、“天秤币”这样的虚拟货币,他本质上是一种虚拟商品,因为它没有国家信用做背书,不具有法偿性。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员徐远也表示,比特币它不是货币,并且价值波动也很大。董希淼提到,央行数字货币将主要用于小额零售的场景,这点和现金的使用是比较接近的。[2020/4/27]

由此来看,如果基于货币视角,就需进一步判断,Libra的影响究竟是不是在货币层面,还是距离货币仍然很远。事实上,Libra虽然产生了某些货币萌芽式的影响,但距离货币视角的探讨还相距甚远。

声音 |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理事长:区块链为金融领域提供信任机制:据第一财经报道,7月25日,在“开放创新 数聚生态——2019FinTech高峰论坛”上,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理事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李扬表示,有哪些科技正在应用于金融领域?解决了哪些问题?一是区块链,提供了一个信任机制,用技术使信任得以成立,使金融得以展开;二是人工智能;三是科技提供一套新的安全标准、安全系统、安全机制;四是物联网;五是云计算提高效率、处理效率。[2019/7/27]

第二个视角,支付清算。长期以来,货币和支付常被混在一起。当我们讨论支付时,或许是货币的一部分功能,但两者的研究重点和内涵并非一致,有时甚至还有较大差异。支付清算作为最重要的金融市场基础设施,内涵非常丰富。研究支付问题时,一方面涵盖的类型可包括支付系统、中央证券存管、证券结算系统、交易数据库等,另一方面考虑的要素可能包括支付功能、支付服务主体、支付账户、支付监管、支付制度安排等。近年来兴起的支付经济学,研究在整个支付交易机制中涉及哪些定价、交易费用、委托代理问题。若从这个视角来看,就需回答Libra是不是在零售支付特别是跨境零售支付方面带来一定影响。如果有,怎样剖析其带来变化的内部机理。比如,是基于原有的、银行账户为主导体系下的零售支付冲击,还是完全基于去账户的、加密数字货币格局下潜在的冲击和影响。

澳大利亚国家金融情报部门警示数字货币交易商:AML/CTF义务今起生效:澳大利亚国家金融情报部门AUSTRAC今日向数字货币交易服务提供商发出警示:新的AML/CTF(反/打击资助恐怖主义)义务今日起生效,交易服务提供商必须遵守一系列义务,包括:1.坚持AML/CTF计划,以识别、减轻和管理和恐怖主义融资风险;2.识别和验证客户身份;3.向AUSTRAC报告可疑事项,包括涉及实物货币1万美元以上的交易;4.保持一定的记录7年。AUSTRAC解释说,从今天起将有六个月的“政策原则”期。在此期间,如果数字货币交易业务未能采取“合理措施”,AUSTRAC只能采取强制措施。[2018/4/3]

在全球零售支付体系中,跨境零售支付确实是重要的“痛点”领域,存在大量值得优化的地方。不过,跨境零售支付规模有限,Libra在此的拓展空间并没有想象中的那样大。

Libra可能在解决跨境零售支付痛点方面有所改善,却并非能产生颠覆式的影响,毕竟仍离不开技术、合规、产品等多方面的约束。或许在某些“弱势货币”、支付效率低下的发展中国家,能赢得一些发展场景。

第三个视角,法律与规制。历史上曾有一批学者认为,货币、金融体系并非自然演进,而是法律限制或政府管制的必然结果。在自由放任的竞争性市场条件下,不一定存在集记账功能和交换手段两大职能于一身的货币,货币现有的两大职能将由不同的物质分别承担,市场上以货币为媒介的交换最终将被“精密的物物交换”所取代。可见,讨论包括Libra在内的任何金融创新,都离不开所面临的法律环境的变化。客观来看,数字经济与数字金融的快速发展,已给原有的法律规则带来重大影响,在数字化条件下的金融基础设施领域,更是未来遭遇挑战的重中之重。

那么,Libra在货币层面和支付层面对现有法律规则带来什么样的挑战,在未来可能的法律规则变化中会获得怎样的发展空间呢?就眼下的观察,在日益复杂的各国金融监管规则之下,Libra或许能获得与一些“监管沙盒”类的空间,但整体前景并不乐观。

第四个视角,纯粹技术和商业模式。也有人认为,Libra与新技术的结合尤其是区块链技术的应用似乎并不那么密切,即便采用区块链技术,在实验环境下的指标显然过于乐观,在实际运行中更难以达到。今天,人工智能、大数据、互联技术、分布式技术、安全技术等在内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已全面改变了金融机构、金融产品、金融市场、金融规则。在这个大历史背景下,Libra究竟体现出怎样的新技术特征,又是一个重要研究视角。与之相应,从一款互联网产品的角度看,究竟Libra给Facebook商业模式、商业逻辑带来什么样的挑战,是否促使其更多介入金融领域,都值得深思。至少目前Libra还未充分表现出其背后的技术先进性,似乎更多体现为商业模式变革。

面对数字化时代,数字金融基础设施的变革已“扑面而来”。我们必须以此为切入点,深入梳理和分析背后的理论、政策、技术与实践逻辑。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杨涛

郑重声明: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 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 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 多谢。

链链资讯

[0:15ms0-9:446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