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通过对比特币发行量的思考,基于总量上限实施,上限经济学以及模因考量三个方面,探讨加密货币总量上限的利弊。
本文是关于总量上限利弊评论的扩展。这个话题十分有趣,涉及加密经济设计的众多领域。这也是一个强调约束链上治理及揭穿常见经济谬论的最佳机会。
总量上限是指对加密货币数量的永久限制。我们将分析以下三个领域:总量上限实施、上限经济学以及模因考量。
总量上限实施
对于总量上限的可实施性,人们的观点较为两极化。一方面,有人认为,从数学上来说,代币的创造数量不能超出其协议程序规则所规定的数量:比特币不能超过2100万就是因为比特币的协议就是这么规定的。另一方面,有人会认为,加密货币归根结底就是一种社会结构:有效的货币单位才会被大众普遍接受,而总量上限仅仅只是一种承诺,是围绕一段代码形成的一种文化谢林点。
实际上,如果全球其他国家采用的规则体系不同,那么声称“如果比特币的数量超过2100万个,据定义而言,它就不再是比特币了,在很大程度上是毫无意义的。无论这种前景多么缺乏吸引力,最终的裁决者无疑仍然是社会共识。不过严格的、程序化的规则确实很重要!我们却误以为它们只有在影响社会共识时才重要。在加密货币总量规则变更前,必须先更改代码或协议。因此,人们如何看待这些规则变更的社会动力,对总量上限的可实施性至关重要。
据我所知,比特币社区采取双重方法。首先,2100万总量上限存在着强烈的文化规范,并有意与比特币的身份挂钩。如果世界照常运转,那么声称“如果比特币的数量超过2100万个,那它就不再是比特币了”可能是徒劳的,但对此定义的广泛接受恰恰可能是阻止世界正常运转的首要原因!若改变比特币规则,发行量超出2100万,那将与大众对比特币的认知性背道而驰,也无法获得足够的支持来赢得社会共识。
香港金融管理局探讨了香港更广泛的代币化债券的潜力:金色财经报道,今天,香港金融管理局(HKMA)发布了一份报告,详细介绍了区块链债券发行“Project Evergreen”,并探讨了香港更广泛的代币化债券的潜力。虽然报告中介绍了代币化的好处,但其目标是推动事情向前发展,因此它解释了一些摩擦和需要在市场层面进一步开展工作的领域。
金管局首席执行官余伟文在报告前言中表示,债券发行展示了DLT如何“提高债券市场的效率、流动性和透明度”。在谈到DLT债券发行平台的激增时,他表示“至关重要的是考虑不同的解决方案如何相互连接和交互以及传统系统如何避免碎片化。”[2023/8/24 10:39:52]
其次,协议变更也存在严格的规范。虽然比特币也变更过协议,但通常不被人们所接受。但倘若必须变更协议,最好是以软分叉的形式,这叫做规则收紧。由于违反比特币总量上限需要更改协议,那么围绕这些更改制定的规范就为防止任何此类违规提供了第一道防线。软分叉的规范尤其有趣。由于软分叉必须是规则收紧,并且由于超出总量上限的比特币将违反现有规则,因此软分叉不能修改比特币的总量上限。这一点很重要,因为软分叉在修改比特币协议方面具有相当大的自由度。
正如所谓的“细节决定成败”。很多软分叉的功能都被认为是违反了比特币的总量上限,其中包括创建扩展区块,并将现有utxos迁移到扩展区块,以及禁止使用常规区块。然而这些技术都有一个共同点:它们都十分复杂。一个令人费解的规则变更很难获得足够的动力以及社会共识。通过使总量上限变得复杂化,软分叉就是协议规则能够与社会共识相互作用的方式之一。
有趣的是,最近许多比特币社区成员认为,保护比特币的并不是那些规范,而是全节点运营。如果大部分比特币用户都运行自己的节点,并使用该节点的输出来定义比特币,那么这确实会为比特币提供高度保护。但倘若存在这种保护,那它也只能通过操作节点对社会共识的影响来为比特币提供保护,而不是像验证账本那样为比特币提供直接且机械的保护。目前我们还尚不清楚私人节点运营商在设置定义比特币的谢林点方面有多大的影响力。
知情人士:美财政部正探讨是否有权审查马斯克440亿美元收购推特交易:11月2日消息,据知情人士报道,埃隆·马斯克440亿美元收购推特的协议条款显示,大型外国投资者将有权获得有关推特财务状况的机密信息,可能还有推特用户的信息。 知情人士称,鉴于马斯克与外国政府和投资者的关系,美国财政部官员开始探讨他们是否拥有对这笔收购展开调查的法律授权。(《华盛顿邮报》)[2022/11/2 12:09:04]
许多人都明白这一点,并将NassimTaleb的《少数群体专制》一文作为强硬派对谢林点影响力的支撑,因为“不可变通者胜”。Taleb的文章确实说明了战略上的不妥协,但它并不认为人们可以使用这个规则来预测复杂社会动力的结果!恰恰相反,该文章指出,复杂系统无法在各部分总和中进行分析建模。少数规则就足以说明这一点。虽然社会共识可能会受到少数不妥协群体的影响,但它也可能受到复杂网络的影响,从而给那些能够破译和利用这些动力的人带来相当大的指导力量。总的来说,这些非线性效应应该是值得担忧的,而不是该庆祝的!
链上治理的目的经常被人误解为试图使协议规则更易于更改。它的优势实际上在于它能够以编程方式定义哪些规则是不可变的,以及哪些规则可以在哪些条件下进行更改。链上治理允许协议变更过程存在强大的文化规范。比特币进行软分叉而非硬分叉的这种文化规范就像是一种政策,但其实它只是一种文化规范。当然,最终这些规则也要看参与者是否愿意遵守。再强调一遍,文化规范和网络效应是最终的总量上限实施者,但也不是凭空实施,而是要在协议规则的指导下进行。
经济学方面
在讨论总量上限时,必须要考虑到两个经济因素。一个是总量上限与加密货币价值储存功能的相关性,另一个是网络的安全性。我先说说前者,因为这往往是最容易遭人误解的一点。但本文不会提到通缩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因为此话题与本文无关。
张洪波:将探讨区块链等新技术在协会各项工作中的应用: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总干事张洪波发表文章指出,为了最大程度降低今年疫情对版权工作的影响,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将加快内部办公OA系统、会员作品数据库、教科书选文数据库、教辅图书数据库等信息化建设。创新工作方法,探讨区块链等新技术在协会各项工作中的应用。(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20/3/26]
总量上限和价值存储功能
有个常见谬论是,总量上限赋予加密货币价值,或使其成为唯一适合作为价值存储的货币。当然,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稀释性通胀会对价值存储的质量产生消极影响,我们对此没有异议。然而,有些人认为,总供应量是一个有意义的指标,因此他们错以为加密货币有两种选择:有限的代币总量或无限的代币总量。这种观点是错误的。与股票或债券等投资资产不同,货币和纯粹的价值储存的价值并非来自某些债权人的债权或企业利润:它们的价值来自便利性。
人们持有货币的原因多种多样,但他们普遍认为,这样做是为了持有流动性工具,未来就能够以最低交易成本进行购买。比如现在我家里有养鱼,而我月底想买肉,我就可以把鱼卖掉,用这笔钱在月底买肉,这样就可以将交易成本压至最低。同样,我可以不买肉,把卖鱼的钱攒起来,然后在年底买一艘渔船。加密货币可能不是世界上最具流动性的工具,但在如何持有以及如何花费方面,它们比较与众不同。简单来说,它们使其持有者掌握大量主权。例如,比特币或黄金的所有权具有吸引力就是因为不法分子难以掌握其所有权。
因此,加密货币持有者可能仅持有加密货币就能获得价值。持币就等于用币。从持币中获得的价值通常被称为便利收益。便利收益很好解释了为什么商品期货会出现现货溢价。比特币期货市场确实出现了现货溢价。简单来说,这意味着人们愿意为持币买单,而不是持有一种在将来仅将币交付给他们的工具,这表明人们仅通过持币就能获得价值。
动态 | 有链YOUChain做客中国工商银行总行 共同探讨“区块链+金融”应用落地:据官方消息,2019年12月18日,有链YOUChain CEO赵峰、市场VP黄蓉受邀做客中国工商银行(INDUSTRIAL AND COMMERCIAL BANK OF CHINA,简称ICBC ,工行)总行,与债券承销发行部、债券投资交易部、金融市场业务部、IT系统开发部、金融科技部等部门的领导就区块链技术进行了深入交流,共同探讨“区块链+金融”的应用落地及实现场景。同时赵峰对与会人员发表了“区块链技术与金融应用落地”的主题演讲。[2019/12/18]
那这又与总量上限有什么关系?便利收益就是为了解释为什么总量无上限的加密货币具有非零价值。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相关指标不是创造出来的总供应量,而是经时间折现以及便利收益率调整后的总供应量,即“有效供应”。只要通胀率低于便利收益率和时间,有效供应就是有限的。简单来说,在一段时间内持有加密货币,通胀造成的损失可能会被便利收益所抵消。
如果你仍然觉得疑惑,那再来举一个例子:假设比特币在诞生之初就被设定为,在总量达到2100万之后,每年将增加1个satoshi。总供应量变成无上限。那么这会对比特币的价值主张产生微小的实质性影响还是会彻底改变其价值主张?
便利收益代表了每个人对金钱的直观了解,但在采用简单模型时他们往往会忘记:金钱是有价值的,因为它是有用的,因为它可以用于交易或储蓄。货币总量受到未来冲击的当前相关性在未来会进一步呈指数递减。显然,地球上黄金总供应量的巨大不确定性并没有阻止它成为数千年来价值和交换手段的良好储备手段。
如果总供应量与便利收益不相关,那么“stock-to-flow比率”呢?这是一个比总供应量更出色的指标,因为它需要考虑到时间因素,但它远不是某些人认为的灵丹妙药。SpaceJam的第一版VHS发行数量具有无限的S2F比率,但这并不意味着它的价值是无限的。一个S2F比率以及其他理想特性有助于形成便利收益,但它只代表一个因素!
日本35家大型企业成立证券联盟 探讨金融领域DLT等技术的活用:Prtimes4月19日报道,以证券公司为主的35家日本大型企业将“证券联盟”(証券コンソーシアム),该联盟的目的之一便是探讨分布式记账技术、人体识别以及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在金融设施中的具体活用。35家企业中包括三菱UFJ、SBI、GMO、Monex等众多行业巨头。[2018/4/19]
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稀释性通货膨胀确实削弱了加密货币作为价值存储手段的价值主张,但总量上限能够创造出截然不同的局面这个说法是不正确的。抵押奖励、便利收益和时间贴现都有助于形成有限的“有效供应”,这才是相关的指标。
安全性
如果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通胀对作为价值存储的加密货币是有害的,那么为什么还要有通胀呢?
比特币最重要的创新之一就是,将创造代币作为一种金钱奖励机制,以激励矿工诚实参与协议。虽然这种做法无法排除矿工之间形成恶意联盟的可能性,但它至少可以激励不共谋、追求利润最大化、算力低于51%的矿工遵守协议规则。基于PoS的各个共识虽然性质不同,但都依赖于金钱激励,以奖励诚实遵守协议并确保区块链安全的参与者。这些代币奖励都是有来源的。就PoW而言,奖励主要来自发行新代币,从而稀释了供应量。因此,它们最终主要落入了电力生产商的口袋中。
为了遵守2100万比特币的总量上限,比特币的设计假定:随着时间的推移,区块奖励可以替换成用户在区块中支付的交易成本。然而,这会造成公地悲剧,导致用户更倾向于在链下交易并延迟结算,以免成为为网络提供安全性还要付费的傻瓜。通过通胀来支付网络安全费用是激励相容的,而使用交易费用支付网络安全费用则不是。
从长远来看,如何确保区块链的安全性,同时将通胀降至最低?这不可避免地需要用到PoS。虽然发行了新的代币,但造成的通胀在很大程度上是非稀释性的。不同参与者持有的代币百分比取决于他们是否参与保护区块链。如果每个人都参与其中,那么就不会出现真正的通胀。而另一种看法是,网络中的稀释性通胀量应大致相当于运行和保护共识的节点成本。这是在保证网络安全的同时可以实现的最低通胀量。
PoW等同于“硬通货”的模因在很大程度上是成功的。说到大型挖矿作业、水电大坝、核电站等,人们都会觉得这些十分具有稳定性,并且容易意识到“硬通货”的重要性。另一些人则认为,“硬通货”这个属性是在挖矿成本高昂的情况下才被赋予的。然而,只有在遵循协议的情况下,代币的创造成本才会高昂。如果我们确认该协议确实被遵循,那么代币的创造成本可以低到无下限,或是高到无上限。
而实际情况是,与PoW相比,PoS从根本上来说并没有那么高的通胀率。由于协议中没有外部信号表明新发行的代币应分配给谁,因此稀释性通货膨胀的发生率很低。如果网络上唯一的身份形式是抵押,那么通胀就不会被稀释。在挖矿类证明中,代币可分配所有解决了哈希难题的人。在基于PoS的共识中,抵押是唯一选择。但这并不是绝对的,因为有些PoS设计也包含除了抵押以外的其他因素。例如,EOS中的区块生产者在选举中竞争,并在链下宣传自己。而我们认为,基于PoS的模型自然是倾向于非稀释性通胀的。
但这并非毫无弊端!比如说,它会使初始分配问题变得相当棘手。然而,当涉及到货币贬值的问题时,PoS似乎显然优于作为Sybil预防机制的PoW。作者之所以对PoS感兴趣是因为他重视“硬通货”,即不会过度贬值的货币。
现在大家应该明白了,在很大程度上,非稀释性通货膨胀与尊重总量上限在经济上并没有什么不同。代币数量可能会增加,但人们无需知道它们的比例是否在显著下降。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在这两种情况下,可挖的代币数量都有限的。但对于PoS来说却是无限制的,因为它不挖矿。
尽管有上述种种观点,但倘若我们坚持施行总量上限呢?怎么将它实例化?有两种方法:yolo和滞期费。
Yolo
yolo策略是设定一个在未来十年左右不会达到的总量上限,并假定使用交易费来保护网络可行性的标准经济论据是有缺陷的,那么人们就会想,要如何在没有金钱激励的情况下保障去中心化网络的安全。也许到头来你会说“让我们忘了这个上限吧”。那这就不是一个好策略。
滞期费
这个方法是重新规范代币供应量,使代币的绝对数量保持有限。它使得参与者不会因为打包区块而获得奖励,但不帮助打包区块的人会受到惩罚,即燃烧其部分抵押代币。从金融经济学的角度来看,这相当于通胀回报,只不过数字不同。从编程的角度来看,它需要完成大量的工作。因为不是仅在每个区块打包完之后更新一个账户余额就行了,而是要更新其他所有人的账户余额。而使用惰性编程技术仍然可以合理有效完成这项工作,它使得账户余额仅在需要时才进行追溯计算,但这确实需要相当大的工作量。在一些司法管辖区,依赖于在滞期费支付安全费用的加密货币税收待遇可能会比依赖通胀回报支付安全费用的税收待遇更有利,即使两者在功能上是相同的。由于加密货币存在于现实世界中,受法律框架的制约,因此这些因素都是需要考虑的。
总量上限考虑因素
心理
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对区块链协议中代币总量上限的施行、价值存储的通胀经济学,以及为加密货币提供公共安全性这几个主题进行了研究。从金融经济学的角度来看,代币总量上限并没有什么神奇的魔力,但我们还没有讲到一个重要话题:总量上限背后的心理。不可否认的是,比特币的总量上限一直是其品牌身份和文化影响力的一个标志。“比特币只有2100万个”这个概念是容易理解的。“不是每个百万富翁都能拥有一个完整的比特币”听起来也很容易理解。而“便利收益调整,时间贴现,奖励调整有效供应”的概念却不容易理解,也可能永远也无法理解。经济谬误极难被根除,但为了促进对加密货币的理解和采用,随波逐流其实也是很常见的。为了改变这一点,虽然那些对总量上限坚持己见的人可能永远不会被便利收益理论所说服,但绝大多数人根本不在乎别人的说法。他们很可能更依赖于自己的实际观察,这样就不太可能被荒谬理论蒙蔽了双眼。正如前面所提到的,几千年来,黄金一直都在诸多有着不确定性的矿场资源中脱颖而出。
虽然心理以及模因因素可能会对总量上限产生积极效益,但要出于安全考虑的话,我们只有一个选择:滞期费。但其心理与前面所说的完全不同。即使基于滞期费的加密货币在功能上等同于依赖于通胀区块奖励的加密货币,但损失厌恶是人们普遍存在的,而且前者可能会引起比后者更多的负面反应。
作者:ArthurBreitman
翻译:头等仓Saline
校对:头等仓Gisele
译文版权所属头等仓,转载请注明出处。
原文:https://ex.rs/on-supply-caps/
郑重声明: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 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 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 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