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日报记者马方业李冰
来源:证券日报
作为区块链技术的主要特征之一,“去中心化”被提及的最为频繁,也被认为最具颠覆性。应当如何正确理解去中心化?区块链技术是否一定要追求绝对的去中心化?带着这些问题,《证券日报》记者专访了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区块链研究室主任李鸣。
《证券日报》记者:李主任,您好!现在大家一提区块链,就要提去中心化?对此,您是如何理解的?
李鸣:是的。其实,无论是去中心、多中心化或者去中介化,在我们看来就是一个技术的多个表述。确切来说,去中心化只是一种分布式的网络形式,不应带有其他色彩。区块链技术采用了分布式网络为点对点的协同提供技术支撑。而是否去中心化不应依赖于技术的要求,应该依赖于技术承载的应用需求。因为技术如果没有应用场景,只能是实验室或者技术极客的“玩具”而已。
具体来说,在跨境交易领域,任何国家都不可能把跨境交易的应用完全去中心化,都需要在一定程度上进行监管。形成对比的是,在冷链物流领域,比如我们从内蒙古买头羊拉到北京,每分钟记录一次温度数据上链,以此证明这头羊一直是在冷冻之中,这个场景则没有必要进行强监管。
所以说,是否去中心化或者去中心化的程度应该由区块链技术承载的应用决定的,而不应为了去中心化而去中心化。简单而言,如果去中心化是0,中心化是1,某一种应用场景对于去中心化的要求可能处于0到1中间某一个位置,未必一定是非0即1。
《证券日报》记者:区块链能带来不少好处,同时也存在着很多风险。您是如何看的?
李鸣:的确如此。从长远发展来看,区块链与智能合约和人工智能的结合会产生难以预料的结果,甚至是科幻小说的场景也可能变为现实。可以说,区块链有很多的好处,也面临不少挑战。
具体来讲,首先是监管层面。比如ICO等相关活动对金融秩序造成了很大的影响。最近,上海、北京等地相关部门也对虚拟币交易重拳出击。其次是不良信息层面。区块链的技术特点是上链信息不能更改,而不良信息上链会引发一些不良影响,因此上链前要过滤掉不良信息以消除风险。最后是数据的跨境流动。区块链是点对点通信,就像比特币或以太坊,很多数据可以流到境外。而数据已经成为生产要素,数据流动也要进行监管。同样,区块链也是软件形态,和其他软件面临的风险也是一样的,如网络层、平台层、应用层的安全威胁。另外,区块链因其技术特点还有其自身的安全问题,像算力攻击、智能合约漏洞等。
《证券日报》记者:对于区块链产业,能否给大家谈谈您的观点?
李鸣:关于区块链产业,其实有很多种说法,比如哲学家讲生产关系,社会学家讲协作、经济学家讲通证经济。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种说法?我理解这里面基本的逻辑是,从技术视角来看,因为区块链是通过一系列技术手段对数据进行“封装”,形成可信、共识、防篡改的技术体系,从而为应用提供信任的支撑。信任的增加,使传递价值成为可能,从而在社会层面促进大规模协作,进而可能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化。但是,如果脱离开技术支撑和应用实践,其他的想象都是空洞的。我们希望大家能从客观的视角来看待区块链技术。
利用区块链技术的时候需要科学的方法来指引,需要工程化和体系化的思想。比如,在选择价值上,区块链或有四个方面可用,存证和确权、交易和交换、溯源、信用服务。如果是做供应链的企业,溯源可能是个好的选择;如果是金融企业,交易或交换可能是好的选择。到底从哪下手,不是拿来区块链技术就用,总要选一个合适的、有价值的方向。现如今,常听人说区块链的伟大、颠覆和创新,但是很少有人讲区块链的工程化和体系化的思想。对此,我们也正在积极思考,希望用标准化的方法引导产业快速发展。
郑重声明: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 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 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 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