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小葱区块链
作者:殷耀平,转载请注明出处。
区块链在金融领域的创新与监管始终处于动态博弈过程中。
去年12月5日,中国人民银行支持北京在全国率先启动金融科技创新监管试点,探索构建中国版“监管沙盒”,作为金融科技领域最具挑战性的创新之一,区块链自然也进入到重点监管范围。
“监管沙盒”一经问世就曾在区块链和虚拟货币领域掀起讨论热潮。一些人认为这是区块链行业腾飞的利好,另一些人觉得监管出台或将带来新的制约。
1月14日,中国版“监管沙盒”有了实质性进展。中国人民银行营业管理部网站向社会公示2020年第一批6个金融科技创新监管试点应用。
首批应用涉及11家金融机构和科技公司,主要聚焦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API等前沿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应用,涵盖数字金融等多个应用场景。
政府监管始终是区块链从业者密切关注的领域,因为监管当局的一举一动都可能代表了区块链这个新兴领域未来发展的主流导向和“雷区”所在,此外更多传统大企业也在观望区块链领域相关政策从而决定是否进场。
那么应如何理解金融科技领域的中国版“沙盒监管”?对区块链产业的发展意味着什么?这一政策将如何推行落地?从业者们怎么看?
1月12日,“当实业遇上区块链——第二届厦门国际区块链创业高峰论坛,特别围绕区块链沙盒监管的热点话题安排了一场高峰对话。
澳大利亚金融科技公司Afterpay向纽约时装周提供NFT“钥匙”:金色财经报道,澳大利亚金融科技公司Afterpay与五位设计师合作为纽约时装周提供数量有限的NFT。这些不仅将是独一无二的收藏品,而且还将解锁对现实世界时装周体验和产品的访问。[2022/8/25 12:48:01]
国金公链副总裁孙语泽、尤链传媒CEO曾汉洪、厦门大学信息学院教授张哲民、蚁族网董事长吴鹏就区块链沙盒监管进行了一次集中讨论,小葱特提炼出精华部分,希望读者能从这些从业者的对话、疑问和讨论成果中获得一些启发。
中国版“监管沙盒”是什么?
以区块链、5G等为代表的新兴金融科技发展迅速,催生了更多新的金融产品、服务及商业模式,而由于金融科技的业务模型和应用模式多样且复杂,相应的监管机制难以同步发展。如何保持金融创新与风险防控的动态平衡成为一大难题,“监管沙盒”在此阶段应运而生。
尤链传媒CEO曾汉洪认为,国家之所以要针对区块链领域进行监管实验,有三个基本前提。
第一个,区块链领域里有很多从事金融活动的企业,其实刚开始是想逃避监管的,比如一些交易所或者各种BTC等等;
第二个,目前还有很多大的金融机构和国有企业,其实还没有意愿切入这个新兴市场;
第三个,目前为止,针对区块链技术的发展,国家在制度和规则制定上,其实还没办法对区块链做一个全面切入,因此一些相对较开放的国家才提出要监管这部分。
他表示对于区块链的监管,自己最关心两点:
深大新增金融科技专业 培养学生运用区块链处理实际业务:从深圳大学获悉,2020年该校新增了广东省首批获得教育部审批通过设立的“金融科技专业”,金融科技专业课程覆盖金融与计算机核心课程,侧重应用与实践,培养学生运用现代金融管理知识及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处理金融科技行业实际业务的能力。(深圳晚报)[2020/7/26]
一是,相关的监管制度和规则由什么样的方式来定;
二是整个监管过程中,企业需要面对哪些核心的数据要求,由什么样的评估机构来证明这些东西的合理性。
“沙盒监管是针对区块链这样的新兴技术快速发展的一种的最好方式,并且中国的‘产业沙盒’监管模式,更适形于中国的产业生态”,国金公链副总裁孙语泽十分看好区块链领域的沙盒监管。
他介绍说,目前来看,“沙盒监管”可以分为两种形式。
第一种是英式沙盒,就是沙盒监管概念的起源,主要是针对金融等一些特殊的行业,在一定的安全范围内去验证它的技术、市场和模式,对参与者起到一个风险把控作用。
2017年,中国开始实行沙盒监管的模式,然后在今年,提出来一个中国式的沙盒监管,叫做“产业沙盒”,它是针对中国复杂的产业结构而提出来的,更适合中国产业生态。
厦门大学信息学院助理教授张哲民也指出,沙盒的概念来源于计算机安全领域,最早指的是,软件测试过程中,利用沙盒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下,运行一些可能怀疑有恶意的代码,从而防止它对系统其他部分造成不可控的破坏。
声音 | 中国民生银行行长郑万春:正研究金融科技并探索区块链:11月28日消息,在中国支付清算论坛上,中国民生银行行长郑万春表示,民生银行积极研究金融科技创新技术,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实际金融服务,融入到各类支付业务中。运用生物识别技术提升支付体验和安全,利用大数据和机器学习,构建交易智能风控体系,提升风险感知甄别的能力。运用分布式的技术,重构核心系统和支付模块,在降低业务成本的同时,提升支付清算的效率,大大提升交易的支持能力和业务的拓展。民生银行积极探索区块链,还加入了区块链联盟。(证券日报网)[2019/11/28]
张哲民认为区块链沙盒监管正是借用了这一概念,希望让区块链从业者在可控环境下进行创新。
据小葱了解,监管沙盒,又称监管沙箱,最早在2015年3月由英国政府首次提出,据英国金融行为监管局的定义,监管沙盒是一个安全空间,在该空间中,监管规定有所放宽,在保护消费者或投资者权益、严防风险外溢的前提下,尽可能创造一个鼓励创新的规则环境。
由上可见,“监管沙盒”本质上是一种金融创新产品的测试与激励机制,从而达成与该行业快速发展相一致的监管。
与其说它是一项监管机制,不如说是一种学习机制,主要是希望借助“监管沙盒”的实验达成三个主要目标。
首先,让大型传统的金融公司参与新型区块链技术,并且评估这些技术的效益;
其次,让区块链技术回到正确的方向,不再逃避监管;
最后,研发监管科技,用科技来监管科技。
从业者如何看待区块链领域的沙盒监管?
动态 | R3与迪拜金融科技公司Wethaq达成合作:企业区块链公司R3今日宣布与迪拜金融科技创业公司Wethaq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后者的目标位伊斯兰资本市场,首先是伊斯兰债券(Sukuks)。Wethaq首席执行官Mohammed Alsehli表示:“在为伊斯兰债券构建下一代金融市场基础设施的过程中,我们找到了R3及其Corda企业软件这一有价值且值得信赖的合作伙伴。在我们向整个中东和东南亚扩张之前,我们的共同重点是在沙特阿拉伯建设世界级的金融基础设施,以符合沙特王国的2030年愿景,以及阿联酋雄心勃勃的金融科技议程。”[2019/8/29]
对于区块链行业的沙盒监管,现场讨论的嘉宾一致认为应该大力“拥抱”。
从始至终,国金公链副总裁孙语泽都十分肯定沙盒监管的初衷,他认为沙盒监管本身就是给新工具、新技术或新模式,提供一个更加宽松、更加可行的发展空间。
“任何事情都是由无序到有序的发展过程,无序的时候如何划定边界,并让所有参与者都能深刻感觉到边界的存在,这就是监管在做的事情”。
他认为这种监管实际上是对企业的一种保护,是对所有区块链从业者、投资者以及参与者的一种保护,所以肯定要拥抱。
在尤链传媒CEO曾汉洪看来,“区块链从业者有理由、也有必要跟着政府政策往前走”,整个区块链行业的任何相关板块,都应该对监管采取“拥抱”态度,原因有两点。
首先,根据PEST四个维度的宏观分析得出,目前区块链还处于中早期发展阶段,这个阶段需要监管来推动区块链获得更好的发展;
夏多希:借助金融科技的发展,未来香港可成数字资产、区块链中心:近日,香港投资推广署金融科技主管夏多希在接受腾讯《棱镜》采访时表示,“香港是传统的金融中心,借助金融科技的发展,在未来香港可以成为数字经济、数字资产、区块链中心。”[2018/4/21]
其次,企业主动拥抱国家的适度监管,也能避免从业者在发展中“跑偏”,避免类似像IC0这样的负面东西充斥市场,带来负面影响。
厦门大学信息学院助理教授张哲民也表达了同样看法,“做任何事情肯定都要有规矩,区块链也不例外,国家的监管是必须的”。
什么样的监管尺度才是“合理”的?
虽然肯定了区块链行业需要监管,也肯定了沙盒监管的新模式,但究竟监管的尺度如何把控也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蚁族网董事长吴鹏认为,区块链领域在监管力度上“没必要搞那么严”,他认为区块链行业要有一定的泡沫,才可能有资本去追逐,才能推动整个行业更稳定的发展,如果没有资本进入和推动,区块链想快速发展十分困难。
同样,在国金公链孙语泽看来,还是做“适当的监管”比较好,但适当监管的范围,针对不同行业、不同的属性、不同的模式,应该有一个相对明确的尺度。
此外,孙语泽认为,区块链的沙盒监管应该“迅速推进”,并且要“大尺度”。
首先,沙盒监管模式越快推进、越快落地,对整个区块链行业的发展越有优势,因为能让更多参与者相对没有负担的去运营他们的项目;
其次,既然搞沙盒监管,打算在一定范围内去做试验,就应该大尺度、允许试错。只要企业的初心和商业逻辑本身没有违规性问题,其他更多模式性的验证可以大展身手。
厦门大学张哲民则提出,
监管力度在不同地区应该有所差异,不妨按照中国在改革开放期间施行的对待新事物的处理方法,即“允许一部分企业、一部分领域先行探讨”,做“试点”工程,允许某一部分人充分发挥创新潜力,如果他们探索的好,再把相关经验推行至全国正式推行。
尤链传媒CEO曾汉洪的观点似乎比较符合现行中国对区块链行业采取的态度。
他认同应该对区块链不同细分领域采取不同尺度的监管政策。
第一类,应该采取完全支持的政策,主要是针对区块链技术类,比如用区块链技术结合实业的发展,以及各种区块链技术应用的底层,应该予以鼓励和支持。
第二类,应该采取宽松的监管政策,主要是针对纯金融交易行为的区块链应用,比如期货交易,海南和三亚目前对这类应用比较支持。
第三类,应该采取高危监管政策,对于那些游走在法律边缘的非法性创业进行高危监管有利于维护正常、公平的市场竞争。
就目前来看,国内的区块链监管政策也基本是按照类似的标准去进行区分的。
对纯技术类企业进行扶持,对欺诈类、投机类相关项目进行严厉打击;此外就是一定程度地鼓励中间层的区块链企业。
纵观整个区块链行业,为数最多的也就是处在中间层的企业,它们既不是完全做技术的,也不是完全非技术类的企业,大多是区块链技术、加密数字货币和token相互结合。
但是中间层的区块链企业数量庞大,也最不好做清晰界定,所以对于这块相关标准和界限的划分,往往是从业者最为关心的,也是目前政策上最不明确的。
如何推动这场“沙盒监管”实验的落地?
“我觉得这种落地是比较困难的事情”,厦门大学信息学院助理教授张哲民认为区块链的沙盒监管难以落到实处,这种实验有些类似伪科学。
他指出,国家希望把区块链中一些清晰的技术和创新金融理念,在一个相对安全、封闭可控的环境下来进行实验,但这种实验的可靠性和可信度的确保非常困难。
针对这个问题,他认为可以尝试采取更多技术方面的手段做一些更加深刻的模拟,推动监管沙盒环境更好的落地。
比如集成人工智能,多设计一些智能品,模拟现在的一些自动化交易系统,针对这个区域进行反复测试,这样得出的结果将会更加可信。
国金公链副总裁孙语泽认为,从国家的角度,应该在各个区域、各个行业内都形成不同的监管模式,从而让区块链这种新技术,以及新技术附加在各种行业、各种规则上面的新模式,能迅速得到有效、安全的验证。
而作为从业者,应该遵从新的监管规则,在边界之内把自己该做的事情做好,并且让别人能够看到。
他表示,长远来看,未来各省、市、县、区,各类地域和行业,都可能采取这种沙盒监管的模式,让区块链这类新模式能在这里面合理、安全运行,让所有参与者得到安全保障。
厦门大学信息学院助理教授张哲民指出,作为行业从业者,除了积极拥抱沙盒监管之外,还应该尽力去寻求向监管部门进行自证的方法。
“区块链从业者在拥抱监管的同时,自己也要主动提出一些方法,向相应的国家监管机构证明自身技术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张哲民解释说,做软件开发的企业在向客户交付自认为安全可靠的系统时,会有大量的测试报告。
同理,在区块链领域的监管中,企业其实就是要不断向监管部门证明,某个系统是可靠的,是可以在社会当中稳定运行的,能给社会创造财富,而不是带来伤害。
因此,他认为区块链行业应该有一套自证的标准方法,需要向社会证明新的系统是经过反复测试和严格检验的。
具体思路上,他认为应该探索一些比较完备的、系统化、工程化的方法来构建起自证渠道。
小结
总体来看,国内金融科技的沙盒监管实验才刚刚开始。
而各地的区块链从业者大多认为沙盒监管是区块链行业的一个政策性的利好,对于踏实做技术和做项目的从业者来说,是一种鼓励,更是一种保护。
虽然沙盒监管的真正落地还存在诸多不确定性,但总体来看,这是区块链行业在监管上前进了一步。
此前的实践经验表明,区块链技术作为金融科技领域最具挑战性的创新之一,就像一把双刃剑,对其进行一刀切式的严厉监管,会损害企业利益,致使优秀的企业和优秀的人才流失;而如果政策集体宽松下来,又会乱想横生,部分企业可能会逃避监管,走向违规边缘。
而“监管沙盒”希望在一定的、可控范围内,允许一部分企业大胆做金融创新产品的测试,从而达成与行业快速发展相一致的监管。
这表明了政府鼓励金融创新的态度,也表明了监管当局支持“区块链+金融”发展的大趋势。
希望沙盒监管的实验能在后续实践中,帮助区块链行业找到正确的发展模式和可推广的创新经验,并为区块链行业制定起成熟的监管制度,构建起适合国内产业结构的监管科技。
郑重声明: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 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 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 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