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互链脉搏·黑珍珠号
“战疫”是当下中国乃至全球的重大事件,人与病没有硝烟的战争可能从人类诞生就已经开始,但人类的武器库多了很多工具,包括区块链。互链脉搏从多维度发掘区块链战“疫”的能力。特制作专题,此为第三篇。
此次抗击疫情中,最大的公敌是信任。
近日,有不少网友在网上晒出所见所历的一些事情,如驰援物资迟迟无法到达抗疫“前线”医院、武汉车牌车辆被砸、网上购买口罩后不久发现店铺因售假问题被查封等等,这些事件都造成了高昂的公众信任成本。
究其根本,信息的透明度、准确度、对称性是导致人们互相不信任或是刻意的原因。与日俱增的感染人数,和突然出现的部分医疗资源缺口都会导致信任问题的出现。倘若信任问题可以被解决,很多冲突或许不会发生。而作为“信任机器”的区块链,或可从技术层面出发解决问题。
此次“战疫”行动中,因一些个案的出现,出现对人、对物、对组织机构的信任问题。而通过区块链技术构建的信任,或可有效消除高昂的信任成本。
机构的信任问题:公益也需有效监管
日前,《中国经济周刊》的一篇报道直指湖北省红十字会和武汉红十字会正在经历一场重大的信任危机。
疫情抗击战开始后,武汉抗疫一线医院医疗物资,包括口罩、酒精、防护服等紧缺的消息时有爆出。但另一边,社会各单位、机构,以及成千上万的网友正源源不断往武汉捐赠物资。而据多家媒体曝光,这些救援物资很多都堆积在武汉红十字会仓库,没有及时有效送往各个医院。
《三联生活周刊》发文表示,1月30日探访武汉红十字会位于汉阳的武汉国际博览中心A馆仓库时,发现仓库堆满了一个足球场大小的物资,少量的工作人员拿着A4纸和介绍函在办流程,完全没有使用中国已经发展了多年的现代物流信息系统的痕迹。
物资分发效率受到质疑之外,武汉红十字会物资分配也被诟病。1月30日,湖北省红十字会首次公布本次疫情以来该会接收捐赠物资使用情况。数据显示,处在战疫一线的武汉协和医院只收到3000个普通口罩,捐款1.2万元。
此事件被曝光之后引发民愤,武汉也采取紧急行动。受武汉新冠肺炎防控指挥部指派,九州通公司负责武汉红会捐赠物资的物流运营管理,1月31日中午12点正式开始物资配送。数字化的物资配送系统开始发挥作用。2月1日,中国红十字总会工作组赶赴湖北武汉,指导湖北省红十字会、武汉市红十字会做好捐赠款物的接收使用管理工作,确保捐赠款物使用规范高效、公开透明,主动接受社会监督。
这次事件中,暴露出慈善物资分配不符合实际需求、分发派送效率低下的问题。除却一些主观人为因素,数字化程度较低也加重了问题的严重性。物资从捐赠的那一刻起,便没有一个公开全面的系统可以实时追溯物资所在位置,导致必须记者实地走访,才能发现物资已经积压良久。其次,物资的派发、与医院资源的稀缺也没有有效对接,更缺乏公众监管,公众捐赠出的物资无法准确送达医院。
而抗疫期间,时间即生命,物资分配不当引发信任危机在次,前线医生缺乏基本的口罩、防护服更令人担忧。若从技术角度出发,一个公开有效的公益区块链平台,可以实现物资的实时追溯,所有需求、供应信息上链不可篡改,便可大大提升物资分发质效,为更多生命争取时间和机会。
物的信任问题:三无口罩如何买单?
现在,一次性医用外科口罩、酒精已经成为供求紧缺的物品。虽然各个口罩生产商已经在加急生产,但依旧难以达到供求平衡状态。这种情况下,市场出现一些“三无”产品。
互链脉搏在“聚投诉”平台检索“口罩”,现已有426例投诉。前端显示的均为近几日关于电商平台售卖口罩引发的纠纷。其中有用“一次性口罩”顶替“一次性医用口罩”的案例;也有买家购买之后,商家无法按购发货并不能足额退款的事件;也有一些店家无营业资质,却非法出售医疗口罩被举报的。
2月7日,新京报报道,河南长垣市局已连续破获两起生产销售假口罩的案件,查扣口罩机8台,追缴冻结资金60余万,刑拘8人。国家也已经出台相关文件打击此类违法行为。2月6日,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发布《关于依法从重从快严厉打击新型冠状病疫情防控期间违法行为的意见》,意见指出,对野生动物及其制品非法交易、口罩等防护用品制假售假等违法行为,在依法可以选择的处罚种类和处罚幅度内顶格处罚。
事实上,假冒伪劣的三无产品和无资质营业现象一直存在。在抗击疫情期间,这种行为会导致更大的危险,因此引起人们的强烈警示和打击。此时,如果每一件在售商品均能溯源查验,各平台商家所取得的经营许可证都可被记录在链并随时查证,此类事件或可被有效禁止,也让消费者更加放心地消费。
人的信任问题:身份及行踪亟需被校验
2月5日,深圳南山对一杨某华(女,61岁)涉嫌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立案侦查。杨某华2月3日被确诊感染新型冠状病,但此前其刻意隐瞒身份及行程信息,造成感染他人的风险。杨某华1月23日从湖北武汉驾车、后转乘高铁到达深圳,但其入住酒店时隐瞒了这一信息,并且不按规定在榻酒店做好隔离,与其亲属多次出入公共场合。目前已经被送往医院进行隔离治疗,其亲属均已送往指定场所隔离。
杨某华刻意瞒报信息,且不主动隔离的情况是个例。但是这样的个例会加剧社会恐慌,如各地居民对于外来车辆、人员甚至返乡人员的高度警觉,也是出于害怕此类事件发生,造成更多社会资源浪费。
据上观新闻网报道,一位1月中旬从湖北黄石自驾回到山东新泰市的老家的谢先生,回家之后自觉就诊并隔离,在未出现身体不适的情况下,却因其车辆是武汉车牌而被举报发烧,驾车逃窜。更有甚者,直接将所见到的武汉车牌车辆砸毁。
想要解决这类问题,就需要保证车辆和一定时期内流动人员的行程。又或者,如果车辆的进两周的行车记录可以通过一个二维码查询,车主便可以在称车辆近期未到过武汉时候附上证据,也便于执法人员查验。旅客在登记入住时,定位信息和乘车、驾车信息如可被记录查询,便不会出现类似杨某华瞒报信息随意外出事件。
在此次疫情中,近两周无武汉暴露史,无感染人员接触史,身体无不适状况的湖北车牌车主,或者是从武汉返乡的人员许多都受到影响,甚至有直接的经济损失,而这些原本是可以避免发生,甚至是不该发生的。
区块链如何通过技术构建信任机制?
刻意的欺瞒和信息不公开带来的问题,可能在非常时期给社会带来巨大的危险,同时造成信任缺失。人们或许也会因为此类事件,降低对他人和社会的信任。在抗击疫情期间,信任成本是非常高昂的,包括贻误救援战机、占用医疗资源、行动效率低下、过渡消耗资源。而这些成本或可通过区块链技术做有效规避。
《经济学人》杂志把区块链比喻为“信任机器”。首先,区块链可以让政府、企业、公民作为平等的节点呈现在分布式网络上,共享一部不可修改的交易总账。
区块链能够确保数据不可篡改、全程可追溯,这样,上链的物品便是“透明”的,可信任的。物品层面信任成本可快速降低。
其次,区块链可构建个人身份可信证明,解决社会交往中的信任构建难题。同属一个区块链平台的利益各方目标一致,可通过链上进行公平的利益分配,规范成员行为规范。同时,区块链平台可在监管层面完成对第三方平台的替代,进行信用监管,使得监管更加高效安全。
人和物的身份证明及平台监管问题解决,便可降低信任成本。此次疫情中的资源分配不当、行动效率低下等问题便可妥善解决。
目前,区块链构建信任体系已经有了实践的证明。对于类似商品生产信息、物品配送流程、信息对接存证服务等,区块链可以非常有效地解决信任问题。目前,溯源、物流、供应链、存证等场景中,我国皆有大量项目落地。
一直以来,区块链都被称作是“信任机器”,链上信息的不可篡改特征更像是给使用者的一剂强心剂。未来,在区块链技术更加普及的前提下,希望区块链系统可以让人们更加信任这个社会。
本文为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
郑重声明: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 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 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 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