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IN:观点 | 如何保护你的菜篮子?“新发地”疫情将推动区块链食品溯源应用落地

来源:量观网络,作者:海旭,原题《“新发地”疫情将进一步推动区块链食品溯源应用落地》

导语

“新发地”疫情突发,影响了整个北京的蔬菜供应,动摇了北京人民对生活必须品供应是否充足的信心,也再次将食品安全推到了“风口浪尖”。

此次“新发地”疫情带动了全国性农贸市场食品安全大排查,大溯源。食品源头大检查很可能将成为常态化工作,因为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是第一位的。

正确且有意义的食品溯源,一定是能将溯源技术和安全技术做到有机集成和协同,否则要不就是溯源不完整,要不就是行为证据不完整,很难实现真正的食品溯源。

近几天,“新发地”突然成了北京的焦点,全国人民都知道了“新发地”,北京也因为“新发地”成为疫情防控的重点,笔者也因为此次“新发地”疫情没有办法执行本周的工作差旅。

众所周知,“新发地”是北京重要的蔬菜和肉类的集散地,是北京菜篮子工程重要的支撑地,“新发地”疫情突发,影响了整个北京的蔬菜供应,动摇了北京人民对生活必须品供应是否充足的信心,也再次将食品安全推到了“风口浪尖”。

日前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成员李兰娟院士称,“新发地”批发市场的物品和人员来自四面八方,人流量大,比较容易带来和传播病。目前还不知道传染源是市场的食品,还是到过市场的人,所以要对市场里的人和食品全部进行溯源,现在对于人的溯源做得很好,但对食品的溯源还需要强化。

一、我国已广泛运用行程大数据开展人的溯源

大家应该有切身体会,通过手机行程大数据可以清楚的知晓一个人的行为轨迹,这个在本次疫情防控中得到了很好应用,据说已通过行程大数据排查到近20万人近期去过“新发地”批发市场,目前医护人员正在冒着酷暑加紧为潜在密切接触者做核酸检测。

二、疫情防控中需要重视食品的溯源追踪问题

6月12日晚,北京市市场监管局下发通知,北京市启动食品安全大检查。检查以生鲜、冷冻猪肉、牛肉、羊肉、鸡鸭肉等畜禽肉类、水产品及其制品为重点品种,以各类经营生鲜、冷冻肉品及水产品的食品集中交易市场、专业冷冻冷藏库房、超市、便利店、食杂店以及肉类和水产品使用量大的餐饮服务单位等经营者为重点,全面排查食品安全风险隐患。

北京市市场监管局党组书记、局长冀岩带队检查市场食品安全

加大对食品集中交易市场的监督检查,督促市场开办者落实食品安全管理责任,依法对入场食品经营者履行管理义务,查验并留存食用农产品产地证明或者购货凭证、合格证明文件,并核对入市畜禽类产品检疫合格证明标识内容与实际数量、来源等情况,无食用农产品产地证明或者购货凭证、合格证明文件一律不得入场销售。

加大对超市、便利店、食杂店等食品经营者的监督检查力度,督促食品销售经营者严格履行食品安全主体责任,严格落实进货查验及记录相关要求,采购食品依法索要相关凭证,不采购、贮存、销售无溯源凭证、来源不明、过期变质等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特别是进口产品要索取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出具的检验检疫证明文件。

各区要准确掌握辖区内餐饮服务单位的复工复产情况,结合有关文件要求,对辖区内已复工的餐饮服务单位进行全面的疫情防控和食品安全监督检查,对学校食堂和养老机构食堂要开展全覆盖检查。按照《餐饮服务食品安全操作规范》的要求,全面检查餐饮服务单位的原材料进货、食品加工制作、餐饮具清洗消、从业人员健康状况等。重点对餐饮服务单位海鲜、猪牛羊肉的进货查验情况进行检查,确保来源可追溯,坚决禁止在餐饮环节购买和使用来源不明的肉类、水产品以及其他食品原料。督促酒吧、夜店、网络订餐平台落实食品安全和疫情防控主体责任,确保检查取得实效。单位食堂、集体用餐配送单位和中央厨房从业人员佩戴的智能体温计要做到应注尽注、应戴尽戴、应用尽用。

病从口入,食品安全,如芒在背,如鲠在喉,如何破?如何能够快速的、精准的食品溯源,在食品溯源这个领域里,我们追求的不是“最后一公里”,而是去寻找“最初的一公里”。

三、传统的农贸批发市场食品安全溯源存在哪些问题

绝大多数传统农贸批发市场依然是漏洞百出,有的甚至环境破旧,卫生条件不堪。批发市场的农贸产品数据依赖于台帐或统一的中央数据库,数据在存储、传输、展示等环节可能存在效率低下或信息被篡改的问题;系统在多个环节还处于人工作业状态,可能屏蔽对信息提供者不利的基础信息;系统追溯多停留在生产加工环节,缺少下游销售环节数据信息等。一旦出现严重的食品安全问题,就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才能够精准排查流调与溯源情况。

此次突发疫情之后,食品溯源机制的建立将成为食品安全以及防疫甚至疫情溯源的重要基础,如何利用新兴科技手段来解决食品安全与溯源问题呢?

四、区块链结合物联网技术可破解食品安全与溯源难题

我们有必要假定病是随着物品一起传播的来思考设计食品溯源体系,这样只要知晓食品流通的全过程信息,也能清晰知晓病的全过程信息。这个对当下的疫情防控太重要了,我们也有理由相信,食品追溯系统成为国家疫情防控重要的基础设施指日可待。

食品溯源的原理其实也很简单,就是对“什么物品、在什么时间、在什么地方、被什么主体、做了什么操作、结果如何”做有效表达和记录,并在需要时进行追踪和查证即可。笔者认为,上述每一个环节都必须保障可信和可证明,才能保障在结果上有相关效力,否则一切都是自说自话,很难反映客观存在,也就很难对疫情防控有什么积极作用。

区块链是如何解决我们“菜篮子”的安全与溯源问题

首先,区块链会让食品产业链上下游的各方主体都参与“上链”,参与方越多,数据信任背书越多,信息公开,责任主体有备案、生产过程有记录、主体责任可追溯、产品流向可追踪、风险隐患可识别、危害程度可评估、监管信息可共享。

其次,让信息形成共享信息链,不可随意串改,责任分明,节点清晰,溯源快捷。将原产地农户、认证机构、食品加工企业、销售企业、物流仓储企业等加入到区块链上,所有的数据一旦记录将不能被改动,依靠不对称加密从根本上消除人为因素,从技术上突破了传统的溯源防伪系统信息不透明、数据容易篡改、安全性差、相对封闭等弊端和弱点。

最后,信息登记智能化、非人工化。在种养殖、加工制造、销售物流等各个环节,结合物联网和传感设备的进一步应用,数据采集通过机器采集和机器智能信息登记,进行非人工干预的智能信息登记,然后通过区块链技术记录到安全可信任的分布式数据库中,确保信息公开透明。运用物联网采集数据、区块链加密技术,把食品的“绿色履历”呈现在消费者面前。

基于区块链的鱼肉制品追溯流程

以鱼肉制品为例,分析其在生产、加工、销售和追溯等环节中数据的录入与追溯。首先,在追溯过程中涉及到的个人或企业要由权威机构认证其身份信息,并由审计系统对相关的外部条件进行验证,验证通过后,参与者在基于区块链的水产品追溯系统上注册登记身份账户,系统自动分配对应的1对密钥,密钥决定了与参与者身份相对应的权限。

养殖中,养殖场为所有鱼类进行身份标识,并将属性、所处位置、饲料信息、检测免疫等数据输入系统中,区块链根据地理位置和生产时间自动生成唯一的ID号。ID号与数据记录相连,一起存储在区块链中,随后系统平台为每个鱼肉制品自动生成附带时间戳的产品信息电子档案。

在鱼肉加工成新产品的过程中,产品信息电子档案发生转移,权威机构需要事先确定合理的加工用料的计算方法,并将实施过程存储于区块链合同中用于验证,加工环节中的参与者将产品类型、用料含量、包装材料、保质期等信息数字化存储于区块链中,随即更新产品信息电子档案,经过加工后的鱼肉成了罐头、鱼块等不同的新产品,新产品最终分销到超市、鱼贩、餐厅等不同场所。销售企业或个人必须明确产品来源,同时将产品价格、售出时间等信息写入产品信息电子档案,保证区块链中数据的完整性和连贯性。

最终,消费者、企业、相关机构均可通过二维码、条形码、RFID等访问产品信息电子档案,追溯和查询水产品的整个流通过程。在鱼肉生产加工的每个环节中,认证机构都可介入审核数据,另外,不同身份对应查询到不同的产品信息,消费者只能看到与产品相关的主要信息,如保质期、生产地、生产时间、产品价格等。相关监管机构可以查询到各环节中的参与者信息、加工流程等细节,水产品的标识符通过区块链传递,区块链是所有数字化信息存储和流通的载体。

五、加快高科技手段在食品安全与溯源领域应用已成为当务之急

正确且有意义的食品溯源,一定是能将溯源技术和安全技术做到有机集成和协同,否则要不就是溯源不完整,要不就是行为证据不完整,很难实现真正的食品溯源。

此次“新发地”疫情带动了全国性农贸市场食品安全大排查,大溯源。据羊城派媒体报道:广东市场监管部门将全面开展生鲜、冷冻肉品等重点环节食品安全大检查。食品源头大检查很可能就成为常态化工作了,因为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是第一位的。

疫情+食品安全与溯源两者融合在一起就要可能发生“化学反应”,加快科技升级在食品安全与溯源领域是当务之急,最高层高度重视区块链等新兴科技手段在食品安全与现代服务业领域的应用。

郑重声明: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 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 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 多谢。

链链资讯

[0:15ms0-4:27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