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今年六月以来defi异常火爆,让人很容易联想到当初p2p互联网金融的火爆。那么defi会不会象p2p一样“昙花一现”?二者有些什么不同?我们不妨来比较一下。
一、公信来源
虽然是基于互联网来进行相关业务,但P2P本质是属于传统金融。传统金融的公信力与生命力取决于相关机构的实力、权威性、稳定性。从p2p金融的产生、发展与渐渐沉寂的过程我们也可以看到,p2p平台的实力、权威性、稳定性、经营水平直接决定着p2p平台的生死存亡。
相比之下,defi作为去中心化金融,其生命力取决于其协议、密码学和智能合约的强度。借贷等相关服务沉淀固化成为了基于区块链的基础设施,通过密码学、智能合约,由开放社区维护并完善。
DeFi协议Autonomy Network推出DEX AutoSwap:1月9日消息,DeFi 协议议 Autonomy Network 宣布推出 DEX AutoSwap,将提供止损、限价订单功能,支持 BSC、Solana、Polygon、Avalanche 和以太坊链上交易。[2022/1/9 8:35:33]
二、用户资信
目前的defi对用户身份和资信的要求是不高的,主要靠资产抵押率和智能合约保障交易安全。但未来,defi智能合约更完善以后,是不是可能针对资产有保障守约率高资信好的用户抵押率是不是可以更低?我认为是可能的。这同时需要将用户有关信用、资产等数据与抵押率关系写进智能合约,而且defi中这些数据将可能是实时的、动态的、客观的。
旅行应用Maps.me融资5000万美元用于整合DeFi协议:1月18日消息,知名旅行和地图应用程序Maps.me宣布已于种子轮筹集5000万美元资金,用于将DeFi协议整合到其平台中。据悉,该轮融资由Alameda Research 领投,加密风投 CMS Holdings 、Genesis Capital,以及 Sino Global Capital 等机构参与投资。SBF表示,通过一款日常应用可以真正推动DeFi的主流应用。(Cointelegraph)[2021/1/18 16:25:06]
而人们通过P2p申请贷款,总体上还是遵循着传统金融模式,申请人向平台提申请,然后对申请人进行审查,最终决定是否给予贷款以及具体额度,通常是一个相对繁琐的过程。即使经过彻底的尽职调查,最终信用评级结果仍然可能是模糊的、静态的;何况,相关资信评级机构在主观上还可能作恶,正如大家所熟悉的,2008年的美国次贷危机中,著名资信评级机构所扮演的不光彩角色,更不用说其他金融资信评级了。因此由于资信审核方式本身的特性,总体上来说传统金融包括p2p在内的资信数据是相对静态、滞后和主观性强的。
观点:我们在DeFi市场投资方面还处于起步阶段:加密货币投资者Andrew Kang深入研究了DeFi市场的状况后得出结论:目前市场正处于首次抛售和熊市陷阱之间,即我们在DeFi市场投资方面还处于起步阶段。Kang首先研究了技术面,指出有50%的回调,抹去了DeFi指数永续期货一个月的价格走势。Messari DeFi资产指数证实了这一点,报告称所有与DeFi相关的代币目前总市值为52亿美元。在顶峰时期,这个数字曾超过120亿美元。
Kang还指出,许多“退化的农民(degens)”仍完全被部署在流动性池中,零售交易员尚未进入。
Kang同时补充道,该领域的创新正以“飞快的速度”前进,这一点可以从主要的DeFi协议如Uniswap、Yearn Finance、Aave和Synthetix纷纷部署Layer 2扩展解决方案中得到证明。(CoinGape)[2020/9/24]
三、操作过程
金融作为资金中介,应该做好他该做的事,而不应该有主观的偏好或错漏、甚至权利的滥用。然而传统金融与我们的理想相甚远。
defi与p2p最大的区别可能就在于,defi在整个操作过程中可以做到尽可能去除人为干预,一切通过智能合约进行。
1、DeFi运作更公平。DeFi可以服务于世界上任何地方任何人,只要符合参与条件,就可以得到公正的服务;他类似于一个高度流动性的全球性价值交易市场,只要有价值的token或其他交易凭证以及交易需求,就可以进行交易;算法会根据供需情况自动调整利率水平,而不会受到人为主观干预;如果它有任何缺陷,这些缺陷就会很明显,并会要求立即修复。
2、DeFi资金及处理更安全。通过defi可以将资金安全地存储在一个全球分布式账本上,任何人只要有网络连接,都可以查看这个账本;通过DeFi,您可以将您的资产发布到一个智能合约上,这些资产被指定为你希望借入的任何资金的抵押品,当然你无法偿还贷款,协议将自动将你的抵押品分配给贷款人。
总之,P2p网贷在业务操作上可以结合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但本质上属于传统金融,整个过程仍处于中心化运维之下,因此对p2p的监管总体上还是基于传统的监管方式;而defi则从业务模式上属于新一代金融,对传统金融而言是颠覆性的,很可能成为新一代金融或者说数字金融的历史和逻辑起点,需要有与之相适的体系性风险防范及用户权益保障法律体系相适用。
郑重声明: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 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 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 多谢。